如果把這一千年來以歐洲為代表的西方文明發展作一個概述,則所見篇幅會更多。我認為最重要的是一種新的時間觀念的形成,也就是所謂「現代」(modern)這個觀念逐漸變成了一種價值,影響之下,古典史詩式的時間觀念(永恆或循環式,不分開始和結束)也失去了其主導地位。誠然,這兩種時間觀念的中介因素是基督敎文明,有了《聖經》及其闡釋傳統,才會有開始和終結的說法。到了近世,又加上了進步的觀念,認為時間往前走是理所當然的事,而且樂觀的人更覺得將來比過去更美好。
城市大學校長張信剛教授,最近在其寓所召開一次文化沙龍,並親自主講「回顧一千年」這
https://m.hetubook.com.com個大題目,引經據典,並輔之以幻燈圖片,把公元一千年左右的世界各國文化分劃出一個輪廓,誠屬「大歷史」式的大手筆。講畢發言者踴躍,但我遲遲未能參加討論,發覺有負張校長的盛情。事後檢討,才發覺我個人開心的歷史時間很短,只限於二十世紀,甚至這個即將告終的專欄,也叫做《世紀末的反思》,完全沒有顧到「千年」(Millennium)的問題。如今千禧年的日子即將來臨,我也只好應景寫一篇「千年末」的反思文章,並借機向張校長致謝。張校長在講演中只作史實的陳述,故意不作解釋,也沒有提到
和圖書
公元一〇〇〇年至二〇〇〇年的變化。對我來說,這一千年的變化太大了,真是無從說起。
然而,值此千年之末,賀喜之聲雖不絕於耳,卻沒有人「先天下之憂而憂」,中國知識份子在這方面幾乎交了白卷,一味從民族主義立場大呼二十一世紀——或今後這第三千年——應該屬於亞洲人和中國人,對我而言是毫無意義的。不論將來亞洲的地位如何,我認為全世界將在二十一世紀末之前爆發兩種危機:一是全球環境的污染(已有多人論說,但各國政府仍然不夠重視),一是時間觀念的再次改變。有了電子媒體以後,「共時性」的觀念將逐漸取代「順時性」,而速度也會從經濟價值變為經濟必需和_圖_書品,如此看來,這一千年來的日常生活觀念和價值,必會受到絕大的影響。
且舉一個近似科幻小說的例子:不久的將來,世界將會出現不分國籍的「股票族」,他們的作息時間和紐約相同,在亞洲則會晝夜顛倒或不分晝夜。全世界人的睡眠時間也會逐漸減少,飲食由三餐變為數餐,對日出回落毫無感覺。在永遠燈火通明如白晝的城市裡,「月黑風高」這個名詞早無意義,甚至「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這類淺顯詩句,學童都不會理解——因為,公元三千年的人類,可能既看不到明月,也不知道故鄉在何處。在那個千禧年,還談什麼中國文化。
(1999年12月22日)和-圖-書
如就中國歷史來看,公元一〇〇〇年適逢宋朝開始作偏安打算的時候,這個政策影響至大至深,它造成了中國南方經濟的發達、都市文化的興起,通俗文學(經由印刷)的普及、知識份子逐漸重文輕武、文官科舉制度的鞏固,儒家學說的稱霸和分化、初期資本主義的萌芽……等等大趨勢,史家已經言之甚詳。我認為最重要的是中國開始「内向」,並逐漸走向一元化的君主專制的道路,而逐漸放棄了盛唐時期的多元文化觀瞻和策略。這一個內向的中原心態,使得這個泱泱帝國無法適應西方經由通商和海洋冒險而形成的帝國主義的殖民政策。最近有一本學術著作《白銀資本》(Re-和圖書Orient)就會指出:中國在世界經濟上一直享有主導地位,直到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後,歐洲各國在美洲致富,並掌握了世界通商的幣制單位(銀元)後,才逐漸取得了世界經濟的霸權。
且不論此說有無道理,這一千年來歐洲文明勢力的興起和發展卻是不爭的事實。所謂「東方」和「西方」這兩個觀念,可能也是這一千年來逐漸形成的,到了千年末才有中國知識份子提出東西方對峙的說法。西方就是歐洲(美國也包括在內),而東方則仍然以中華帝國為主。這個觀念已經有了偏差,因為它完全忽視在中東稱霸一千年的阿拉伯文化和土耳其帝國,直到今天,大部份的中國人對於中東的伊斯蘭文明和阿拉伯文化仍然一無所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