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則每每坐在家中的沙發椅上看VCD或DVD版的電影,無論片子內容如何精彩,我總是嚴肅不起來,小小的電視熒幕上映出的形象,看來總不夠眞實,無法使自己進入電影中的世界。有時候在有線電視頻道中又看到當年大師的作品,驚歎之餘卻又不禁失笑,覺得這些藝術大師太過嚴肅了,去年某夜在電視上偶有《去年在馬連巴》,竟然失聲大笑,但不知道笑的是亞倫雷奈的電影手法或是自己當年的朝聖態度。
如此看來,《明報月刊》能否再持m.hetubook.com.com
續三十五年?除非以網站代替月刊,變成網路雜誌,讀者都成了網民。我們是否也可以作如是說?
二十一世紀所帶來的是一種新的聲光化電的文明:電影、電視、電腦和電子將統治一切。預言家如是說。
對於本刊編者而言,這種論調未免太過悲觀,甚至有點煞風景,傳統式的人文主義者更會對它嗤之以鼻,並以維護精神文明為名大加撻伐。但樂觀的未來主義者卻會為它辯護,認為是全球新文明的開始。形https://m.hetubook.com.com式和工具改變了,思想和內容當然不同,所以廿一世紀所呈現的將是另一種新的華麗。
在這個「美麗的新世界」的黎明,我苟延殘喘,不知如何建立可以安身立命的新信念。卻發現自己的日常生活,早已被這個新文明「轉化」了,然而又有些積習難改,丟不開。我想,和我同年歲的人頭腦恐怕都差不多,我們都屬於所謂「過渡時代」的人,也終會被這個新時代所淘汰。與其作長篇大論地宏觀未來,不如寫點日常生活上的和-圖-書感受,與有心的讀者共享。
譬如看電影。年輕時代我嗜之如命,與小說和音樂同等,七十年代初在香港任教時,更是專映歐洲新潮電影的俱樂部Studio One的常客,每次看各位大師——英瑪褒曼、費里尼、安東尼奧尼——的作品,必正襟危坐,聚精會神,全心全意地進入電影藝術的殿堂,忘記身外的一切(包括同來觀影的女伴)。
又如上網。近日偶而在網路中進進出出,總覺得自己是在玩票,甚至在網上作業——特別是寫電子信件的時候,態度也和https://www•hetubook.com.com在家裡看電影一樣,猶若遊戲,只是瀏覽,從不細讀;如想細讀,則必須先download印出來,才可以讀。作電子回信更是輕浮得可以,三言兩語了事。所以至今還不能在電腦上寫中文文章,只能手寫,寫出後看到摸到白紙黑字,才覺得這是文章。(為了寫這篇短文,我也塗抹去,三易其稿,竟然花了數個小時,真是得不償失。)
所以,對我而言,二十一世紀的新信念應該建立在對於生命真實的新認知。預言家說電子媒體上的現實才是「眞實」(virtualwww.hetubook.com.com reality),然而我卻覺得它還是「模擬」的(所謂simulacrum),只不過「後現代」理論某大師以此著書立論,儼然自成一家之說,而我卻覺得大家都在作遊戲。也許二十一世紀文明最大的危機是:嚴肅不起來!至於是否因此玩物喪志,只有時間才能檢驗「真理」了。
(2000年12月)
這種視覺媒體文明將會取代一切印刷媒體的文化:小說壽終,文學正寢,書本和報章雜誌都會逐漸絕跡,也有預言家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