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回香

茴香從根、莖、葉、花到種籽都有濃烈的香氣,食用的時候採其嫩葉,或炒成青菜,或做湯的香菜,或沾麵粉油炸成餅,都會令人吃過即永不能忘。
每一餐飯都吃得下,其實不簡單。每一個晚上都睡得著,更不簡單。但只要平常不做虧心的事,寧可被人背棄,也不辜負別人;心裏沒有掛礙,既不掛懷昨日的憂傷,也不掛慮未來的遭遇;每天全心全意地生活,承擔人生所必需的責任;到了晚上高枕無憂,自然會日日好眠了。
我說:「從小到大,我每一餐飯都吃得下,每一個晚上都睡得著,每一次想要寫文章,都寫得出來。」
每個人在生活裏都有許多這樣的神通,在生命的過處也到處都有著不可思議的奇蹟,鳥會飛、花會開、蜜蜂會採蜜,每一棵樹都充滿美麗的姿態,每一條河都會永遠向前流……請告訴我,什麼不是神通和奇蹟呢?
其實,處處都有回香樹。
每天都能像湧泉地把文章寫出來,也不是簡單的事吧。那是把生命中的任何一件事都當成最有價值的事所帶來的結果,如果深信「喝茶吃飯,挑水搬柴,無不是道」,則天下處處就無處不可作文章了。
我們生命裏,早就種了許多「回香樹」,等待因緣的摘取吧。

食存五觀

茴香是我在南部家鄉常吃的www.hetubook•com.com靑菜,在我們鄉下稱之爲「客家人的芫荽」,因爲客家人喜以茴香做菜之故。自從到台北就再也沒吃過茴香了,如今見到茴香的樣子,聞到茴香的氣味,竟有說不出的感動。
五、為成道業,應受此食。

最重要的神通

意思是說,吃飯時要常常想到,每吃一餐飯,衆生所費的功夫甚多,從耕種、墾植、收穫、春磨、淘汰、炊煮,因此要珍惜每一粒米、每一寸菜。吃飯時應該這樣觀照。
在寺廟吃飯,不事交談。因此我獨自細細品味茴香的滋味,好像回到了童年,每當母親炒茴香的時刻,茴香的香氣就會從灶間飄過廳堂、飛過庭院、飛進我們寫字的北邊廂房。
不管是美好的食物,或不好的食物;柔軟的食物,或粗糙的食物;我不僅心總是歡喜,並且常以衆生爲念,這使我們的吃飯也充滿了深刻的意義。
在奔赴演講場地的路上,我的心裏有被熨平的感覺,不只是寺裏的茴香菜產生的作用,那樣清澈的人與人間的情誼更使我動容。
朋友說:「不會,不會,我在極樂寺做義工很多年了,與師父們很熟,只要寺裏的師父有事叫我,我都義不容辭,偶爾去叨擾一頓齋飯,不要緊的。何況幫我們開車的師兄也是寺m.hetubook.com.com裏的長期義工呢。」
並且,從來沒聽過廚師燒不出菜來,也從未聽過農人種不出作物,那是由於他們有高度的敬業精神,做爲一個作家,假若有莊嚴的心,就能每天都寫出作品呀。
他們來找我,有的人是基於善意,希望我接受他們的指導,以便邁入更高的神通境界。有的人並不是那麼友善,而是「相當然爾」地要來和我比試功夫。

生活的回香

我總是坦然以告,我眞的什麼「功夫」也沒有,而且也並不想進入什麼更甚深的境界。
廟裏的齋堂通常會掛一塊匾,上面寫著「食存五觀」,是指學佛的人在進食時應做五種觀法:
其次,應該事先預防,使自己的心遠離過失,過失就是貪、痴、瞋三毒,於上味食不起貪,於中味食不起痴,於下味食不起瞋。吃飯時應該這樣觀照。
我說:「這樣不好意思吧。」
我很喜歡「食存五觀」,這使我們知道即使每天都在進行的吃飯的小事,也都是很好的觀照與修行的時機。
可歎的是,我們追求生命更高的境界已經形成根深柢固的欲求,生命本質裏的奧妙,在輕忽中,早就失去了。
寺廟裏用齋時那種沈靜和合的氣氛,常使我感受到吃一餐飯也是多麼莊嚴的事。
佛光山派下寺院的素菜好吃是遠近馳https://www.hetubook.com.com名的,那是因爲星雲大師對素菜很内行,加上典座師父個個巧手慧心的緣故。但是今天有一道菜還是令我大感意外,就是師父炒了一大盤的茴香。
四、正事良藥,為療形枯。
也許是這幾年我有一點名氣的關係,常常有一些修行很好的人來找我,也有幾位號稱是有神通變化的。
他們免不了要失望而回了,有的臨走之前還反問我:「那麼你究竟是怎麼修行的?名氣怎麼會這麼大呢?」
若得美食,當願衆生,滿足其願,心無羨欲。
等我們到極樂寺,熱騰騰七道菜的素菜已經準備好了,我們沒什麼客套,坐下就吃。
得麤澀食,當願衆生,心無染著,絕世貪愛。
二、忖己德行,全缺應供。
「是什麼?」他焦急地問。
若飯食時,當願衆生,禪悅為食,法喜充滿。
於是,朋友用行動電話通知寺裏的知客師:我們一共有三人,大約二十分鐘到極樂寺,請師父準備素齋一席。
生活不也是如此嗎?我們所經驗過的美好事物,其實都是永不失去的,只是被捲存典藏著,一旦打開了,就會在記憶中回香,從遙遠不可知的角落,飄了回來。
有時會到寺廟用齋。
得柔軟食,當願衆生,大悲所熏,心意柔軟。
得不美食,當願衆生,莫不獲得,諸三昧味。
朋友來接我到基隆演講,和-圖-書由於演講時間訂在下午一點,我們都來不及吃飯。「我們到極樂寺吃飯吧。寺廟的飯菜最好吃、最衛生,師父也最親切,」朋友說。
若受味時,當願衆生,得佛上味,甘露滿足。
三、防心離過,貪等為宗。
童年的時光不再,茴香的氣息也逐漸淡了,萬萬想不到在極樂寺偶然的午齋,還能吃到淡忘的童年之味。我曾經走入盛開著小黃花的茴香田裏,對著那滿天飛舞的黃花綠葉,深深地呼吸,妄圖把茴香的香氣儲存在胸臆,此刻,那儲藏的香氣整片被喚醒了。
我們所經驗過的美好事物,其實被捲存典藏著,一旦打開了,就從記憶中遙不可知的角落飄回來。
一般人都知道茴香的種籽可以做香料、做滷味,卻很少人知道茴香的葉子做菜,是人間至極的美味。茴香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可以長到與人等高,它的葉片巨大,散開成絲狀,就彷彿是空中爆開的煙火。
最後,要知道不吃飯就會饑渴生病,爲了成就修道的事業,應該好好地吃這一餐飯,多食致患,少食氣衰,應該適量地飲食。吃飯時應該這樣觀照。
由於童年時代開始,生活艱困,我總覺得只要有飯吃就很好了,能吃飽,那就更好了。因此,在我成長的過程,我從不挑剔食物。有人把我奉爲上賓,請我吃大餐,我會歡喜地承受;平常時候,一塊餅、一碗粥、https://www.hetubook.com.com一個饅頭,我也歡喜地承受。心情好的時候,固然歡喜地吃飯;心情不好的時候,用心地吃一頓飯,吃完飯後,心情也就好了。
這是我最主要的三個神通,「神明通達,無所掛礙,即是神通」,每餐吃得下,每晚睡得著,每天寫得出文章,說給一般人聽,小智的人笑倒在地,中智的人皺眉而去,唯有大智的人才能會心一笑。
他聽了,眉頭一皺,搖搖頭離開了,不知道是否不解其意,或是覺得這神通太卑微了。
知客師父送我們到前廊,合掌道別說:「以後有什麼需要,儘管到寺裏來。」
飯食已訖,當願衆生,所作皆辦,具諸佛法。
我們沒什麼客套,吃完對師父合什致謝,就走了。
再則,要想到吃飯是爲了使自己免於形容枯槁,不是爲了享受,應該把食物當成是藥一樣,不要貪求。吃飯時應該這樣觀照。
我啞然而笑,原來這號稱神通的人對「名氣」還有所介懷呀。我說:「嚴格說起來,我有三樣自己覺得很了不起的神通。」
一、計功多少,量彼來處。
吃飯時有好的觀照、好的心情,是每一餐飯都可能的。以智慧第一著稱的文殊師利菩薩在「華嚴經淨行品」中就說:
接著,再想想自己的德行,並沒有全心全意地持戒、坐禪、誦經,這樣充滿缺陷的德行卻受到衆生的供養,心裏應該感到慚愧。吃飯時應該這樣觀照。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