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爲成績活在世上的孩子,有一天發現眞實的生活離不開洗碗、掃地、洗衣服,也離不開上班、聽訓、升遷無望,甚至離不開失戀、失敗、失策等等,或者也會因此而厭棄世界的吧!
「爲別人著想」看起來是非常簡單的事,實現起來卻不簡單。不要說沒有對象時爲別人設想,即使是爲自己的親人設想也不容易。像儒家思想裡最簡單的立意:「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可毀傷,孝之始也。」「吾日三省吾身,爲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其出發點正是從「爲親人設想」,再進一步「爲別人設想」。
她忙客氣的說:「沒hetubook•com•com有,沒有,都是師父教的,我以前菜折得比你還長呢!」
一個爲成績而活在世上的孩子,可以想見當他遇見生活的難題,將會是如何無助,那就像把肉雞打開籠子,放棄到野外一樣。
我們花費如此大的心血,來養育孩子,讓他們進最好的學校,有了良好的成績與知能,爲什麼他們的愛卻如此脆弱呢?爲什麼孩子不能爲父母親友設想呢?
一個人如果真正建立了為別人設想的人生觀,就不會逃避人生的責任,不會背棄朋友的信義,不會辜負父母的養育與慈愛,這種境界一旦得到提升,才可能有真正的慈悲。hetubook.com.com
從此,我每次吃靑菜都會想到那兩位師姊告訴我的話,想到「常常爲別人著想,就是慈悲」。如果洗菜的人爲掌廚的人著想,廚師爲吃菜的人著想,而吃菜的人可以感恩廚師、洗菜的人,甚至種菜的人,那就會形成一個善的循環,使每個人都有美好的態度了。
我們一邊把腐葉剝除、一邊把纖維太粗的菜梗摘去,一位師姊說:「我們一邊洗菜,一邊把菜折成一段一段的,這樣廚房的師姊就不用動菜刀了。」
我們也可以說,一個人如果眞正建立了爲別人設想的人生觀,就不會逃避人生的責任,不會背棄朋友的信義,https://m.hetubook.com.com
不會辜負父母的養育與慈愛,這種境界一旦得到提升,才可能有眞正的慈悲。
有一次到花蓮的靜思精舍去拜訪證嚴法師,正好是快午餐的時間,我在精舍中隨意散步,走到廚房外面,看見一群師姊正蹲在地上揀菜洗菜。
我便加入她們的行列,我雖然是男生,但從小什麼苦都吃過,洗菜揀菜實在難不倒我。師姊們微笑的歡迎我,並不因爲我是男生或賓客而拒絕我到廚房工作。——我就是喜歡寺廟裡的這種天眞自然、沒有客套的作風。
一個爲成績活在世上的孩子,不會知道一盤菜的完成,需要農夫的心血、父母的工作、洗揀和烹煮,https://www.hetubook•com.com
也就無法培養出「感恩的心」和「爲別人設想的心」。
與我坐在一起揀菜的師姊是兩位老太太,年紀都在六十開外,是兒孫都長大了而自願到廟裡做義工的,因爲每到假日,各地到靜思精舍「朝聖」的賓客很多,「回娘家」的委員會員也不少,廚房內總是忙得不可開交。
大乘的菩薩思想也是奠基於此,一個人如果不能打破自私的框限,去爲別人設想,是永遠不可能了解菩薩行的。
最近幾年,青少年自殺的事件很多,也有許多留下遺書,我曾再三研讀這些青少年的遺書,發現幾乎沒有一封遺書曾經感謝父母、師長,和朋友的。使我疑惑的是:難道一個人對世界https://www.hetubook.com.com毫無眷戀,到臨終之頃,對父母也沒有一點遺憾與愧疚嗎?
看看我們現今教育中的孩子吧!他們爲了升學、考上好的學校,幾乎完全不管生活的事物,他們只承擔成績的好壞,不必承擔生活的責任,幾乎個個都成爲「當紅炸子雞」,而且是肉雞做的。
要能爲別人設想,一定是從生活中培育起來的,一個人如果曾經眞正的生活過,知道生活本來就有種種困境與磨難,就會懂得爲別人設想。
我把菜折成一段一段,另一位師姊說:「你折這樣太長了,吃的人要塞進嘴巴不方便哩!應該折成一寸一寸的,這樣吃的人才方便。師父說,常常爲別人著想,就是慈悲!」
我說:「師姊,你好有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