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方面,說這麼多恐怕也夠了,接下來應該直接開始實驗。歡迎讀者就此直接跳讀每一則實驗內容,好好享受腦中實驗的趣味(有些人稱之為「心智實驗室」)。引言「深思」一文主要是思想實驗技巧的簡史,可以留待日後再讀;不過,習慣直線式思考的讀者——不論提倡水平思考的狄波諾(Edward de Bono)怎麼說,思想實驗也和其他各種實驗一樣,必須直線式進行——若是先讀引言,還是可以從中獲得一些額外的背景知識與觀念。
用心讀完本書之後,讀者會有什麼樣的收穫呢?當然不可能因此了解宇宙的運作,也不可能從此懂得如何掉換別人的腦袋;而且,如果讀者和希特勒一同困在一輛地和圖書鐵列車上,必須眼睜睜地看著這輛列車輾過一位著名作家或二十名「印第安人」,也絕對不可能因為讀過這本書就知道應該做出什麼樣的選擇。不過,也許讀者能夠從此了解應該如何架構這類問題,並且懂得採取不同的思考方式,以便得出不同的解答,當然也會連帶產生許多新問題。最後,也許讀者會覺得自己終於擺脫洞穴裡的鐐銬(請參見實驗6),也會重新發現人類心智的驚人能力。也許,如同德瓦(Roger─Pol Droit)在實驗17所說的,從此我們將會發現,世界再也不是過去那種樣貌。
數千年來,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和科學家都共同採用一種效果強大卻又神秘難解m.hetubook.com.com
的技巧,本書實際上就是這種技巧的發展歷程,記錄前人為了解釋這個世界所提出的各種理論。思想實驗是一種特殊的理論,首先選定起點、設定條件,然後預測可能的結果。思想實驗和實驗室裡的實體實驗一樣,目的都是要驗證我們理解世界運作方式的直覺,也可能因此推翻這種直覺。實際上,有許多實體實驗經常獲致意想不到的結果,例如學生在化學課堂上背著老師偷玩那種「任意混合兩種化學物質」的把戲,或是某些嚴肅卻平庸的實驗意外得到的副產品;不過,這種偶然現象在思想實驗中也是屢見不鮮。不論是實體實驗還是思想實驗,都有一項共同特色,就是實驗者控制實驗的情況,並https://m•hetubook.com.com
且限縮各種條件,只留下一項變數或未知的影響因素。其中最主要的差異在於,思想實驗並非真的發生在現實世界中,而是存在於腦海中,實驗者不需實際創造實驗的環境,只要描述出來即可;而且,實驗過程也無法被觀察到,只能透過想像而來。奇怪的是,只要是在建構完善的思想實驗中,從事思想實驗的思想家其實也和實驗室裡的科學家一樣,稱得上是實驗過程的觀測者。誠如一名偉大的思想實驗家(柏拉圖)所言:在思想實驗中,人站在一個奇特的立場上,所發現的事物似乎向來存在,卻又完全不熟悉,或是早已被我們遺忘,埋藏在我們心智中最神秘的深邃幽微之處。
至於我們這些不採直線式思考https://m.hetubook.com.com的人,心思既然交雜混亂,最好的方法就是隨心所欲地挑出幾項實驗來閱讀。不過,在實驗內容與後續討論之間,盡量空出一段思考的時間,因為思想實驗的重點就是想像力,並掌控其紛亂力量,以幫助理解。
本書蒐集的二十六個思想實驗,即使影響力算不上是史上之最,至少趣味程度絕對名列前矛;況且,其中有些實驗確實也影響深遠。如果說,現代科學完全奠基於本書收錄的六、七個思想實驗上,這可是一點都不誇張。若說簡單,這些思想實驗並不比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來得簡單;若說複雜,卻也不比福爾摩斯條理分明的推理來得複雜。此外,本書其實主要標榜科學——或稱「自然哲學」——而且在這一點上,我完全理直氣和*圖*書
壯(頂多有那麼一點點理虧);不過,確實有太多人在科學和數學上不得其門而入,導致他們在其他領域的鑽研過程中也欠缺適當的研究工具。另一方面,在解讀冷硬數據的過程中,也有太多科學家——不論是宇宙學家、生物學家,還是理論物理學家——不懂得運用溫暖又柔軟的哲學工具:沉思和想像。套用作家暨科學家史諾(C.P.Snow)的話,這兩個族群必須住在同一個屋簷下,否則其中一群必定變得又肥又懶,另外一群則會凍死在寒冷的環境中(他沒有說哪一群人會落入哪一種下場,但是我總認為,變得又肥又懶的會是哲學家)。盲目的科學當然只是技術上偶然獲得的結果,然而,缺乏實證基礎的哲學也和宗教無異,只能是個人信念的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