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虎媽的文章已經夠多了,可是我想到一點意思,還有分享的價值。
沒錯,讀書之外,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學提琴失敗的人後來可以經商致富,但是也要知道這樣的自然律在任何一行中都會出現,競爭的戰略相同。貴族盛極而衰,在很大的程度上由於子女不能進德修業,家長又不能糾正,平民否極泰來,由於忍人之不能忍,爲人之不能爲。此一歷史教訓,中國母親不會忘記,除此以外,他也實在不知道還能怎麼做。「美式母親比較優越,」他怎麼也不會相信。甚麼折中調和,https://m.hetubook.com•com取長補短,說來容易,榜樣安在?他連這樣一齣電視劇也沒見過。
策略之下,當然有技術問題。以學習音樂而論,「拳不離手,曲不離口」,課外的練習比課堂上的學習重要。假如其他條件相等,練琴六個小時當然優於五小時,五小時又優於四小時。嘗見有些孩子羡慕人家會演奏樂器,父母爲他買了提琴,也帶他投了名師。上課時老師指點作業,學生回家練習,下一次上課時拉給老師聽,老師知道你偷懶,斬釘截鐵一句話「ne
hetubook.com.comxt week」,教你立刻回家。下一次你仍然毫無長進,老師就說「你不適合學提琴,下禮拜不必再來了。」他不願意陪你浪費光陰。於是提琴掛在客廳的牆壁上做了裝飾品。如此這般又豈足爲法?
反對虎媽的人,竭力申說美國的教育並非如此,誠然。可是這些朋友似乎忘了,「美國母親」的信馬由韁,正是「中國母親」上緊發條的理由,這裡面有生存策略的考慮。華人新移民的子女來美,與老居民的子女爭一席之地;人家若是疏懶散漫,咱們就要勤苦自m•hetubook•com•com律;人家若是虎頭蛇尾,咱們就要一貫有恒;人家若是自暴自棄,咱們就要「知其不可而爲之」。子女不懂事,父母加把勁,使下一代困而學之,勉強而行之。中國母親本是綿羊,披上虎皮背水一戰,希望化劣勢爲優點。
你可以說「人生貴適意」,退出競賽,把一切放棄,決不可以說退出競賽反而可以成爲贏家。教育不能決定一切,沒錯,但教育又豈是全無作用?有學問的人說,人生是「教育、遺傳、環境構成的三角形。」我們完全無法掌握遺傳,我們又有多大能耐左右環境?只有教育,和*圖*書我們有較多的自主能力,對遺傳和環境,教育可以發揮兩者的優點,彌補兩者的弱點。人性複雜,孩子不是植物,不能完全委之於春風化雨,教育總有方向,總有人爲和強制的成分,比例和程度因人而異,因時因地而異。若說教育子女是藝術,那也陳義過高,「中國母親」靠的是意志和運氣。
今天一般中國第一代的移民家庭,頗像百年前中國的低門矮戶面對豪強巨室,惟一的機會就是人家的家裡出了「兔媽」,自己的家裡有個「虎母」。上天公平,無形中有個自然律,「人家」的子弟容易嬌慣放縱,荒廢光陰,不和_圖_書能抵抗各種惡習,「咱家」的子弟若要爭一日長短,只有乘勢反其道而行,以勤對惰,以勞對逸,攻其所不能救。「人家」的不足之處,自有家庭條件、社會人脈可以補救,咱們沒有,咱們只有對他們思想行爲採取批判的態度,建立「有中國特色的美國家庭」。
世上永遠有虎母,也永遠有兔媽,兔媽的角色比虎媽容易扮演,也容易討好觀眾,情勢所迫,虎媽行其所不得不行,局外那知局裡難!談虎媽的文章太多了,料想作者們都寫累了,讀者們也看累了吧?好在虎母兔媽都不能絕對注定子女的成就,變數還有很多。祝福他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