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聯想起伏爾泰所說:「巨大的財富背後一定充滿巨大的罪惡」。我相信他們所指乃是宗教家所謂罪惡,而非法律家所謂罪惡。我又想到當年基督佈道以社會底層大眾爲對象,爭取蘇友貞先生所說的「最渺小、最末後、最被遺忘」的那一群,爲了接引方便,有些言論跡近仇富,那些話很有煽動的力量,後來一度成爲政治革命家的口號,不該成爲宗教的終極信條。
也許因爲中國窮人太多,先賢鼓吹「貧而樂」,立下很多典型。顏淵全家營養不良,但「位階」僅次於孔聖人。古希臘的一位哲學家,一身和圖書之外只有一個飲水用的東西,有一天他經過河邊,看見一個孩子用雙手捧起水來喝,頓時醒悟這個飲水用的東西也是多餘的,馬上把它丟入河中。亞歷山大大帝來看他,問他有甚麼要求,他說「請你閃開,我要晒太陽」。這個人物也進了中國教科書。中國可能是最尊敬窮人的地方,至少打開書本是如此。
美國有些基金會和教會浪費善款,惹人爭議,但是捐款人並未灰心,新聞報導說,醜聞年年有,捐款的總數年年有增無減!佛教徒常說,捐款是「我」的功德,濫用善款是「他」的業www.hetubook.com.com
報,各有各的帳本兒,何況浪費只是九牛一毛,即便是浪費了九牛一牛,其他八頭牛還是物盡其用了。富人底氣足,容易有這樣的胸襟氣魄,如果他省下菜錢捐給孤兒院,發現院長拿公款回家養寵物,恐怕立時有切膚之痛,發誓再也不上當了。
凡是歷史悠久的宗教都經過不斷演進,觀察演進的痕跡可以得到許多有趣的話題。後來宗教終於跟財富和解了,現在大部分教會說,錢是上帝的,資本家是上帝的管家,他「管」的錢越多,越能得到上帝的喜悅。誰也沒本事拿五餅二魚讓和圖書五千人吃飽,你得有五千個飯盒,天下豈有白吃的飯盒,你背後得有一個人捐出支票來。耶穌曾說,窮寡婦捐出兩枚制錢,勝過富人一擲千金,這句話何等了得!可是教堂漏雨的時候,牧師不能憑這兩枚錢付清修繕費,更別說興建那些莊嚴的大教堂了。
遠志明牧師講道引恩格斯的話:「罪惡是推動歷史的原動力」,傳道人能藉恩格斯和沙特說事兒,具有神學家的格局,社區難得一見。
我常懷疑「貧而樂」不如「富而仁」,後者能解決更多的社會問題。我也懷疑「貧」很容易,貧而樂很難,那要先天的和-圖-書
性情,後天的修養,還要介乎兩者之間的境界和悟性;「富」很難,「富而仁」就容易多了,一點同情心,一點榮譽感,願意少交一點所得稅,就可以了!由「貧」到「樂」猶如逆水行舟,由「富」到「仁」坐的是順風車。都說今天的教育只知道教下一代賺錢,影響多麼惡劣,我倒想說,我們也別再鼓勵下一代立志做貧而樂的人,那只能做我們的第二志願。
巨大的財富背後是否有巨大的罪惡,我不知道,我知道巨大的財富「前面」才可以有巨大的善行。沒有富人捐款,多少藝術工作、慈善事業、教育計畫都不能興辦https://m.hetubook.com.com,或興辦而無法持久。美國大富翁蓋茲一出手就是五十億元,他並非孤例,只是代表。大資本家賺錢的時候不會溫良恭儉讓,可是蓋茲表示身死之後資產全部捐給公益事業,只留一千萬元做家屬的生活費用。「溫良恭儉讓」的人有何理由菲薄他?
富人的形象就難說了,三十年代,中國的小說和電影之中,歷數富商巨賈大地主,那個是正面人物?當年也許出於革命需要,以後呢?也許因爲作家都窮,也許大家對富人缺乏了解,也許……大部分富人毫不在乎社會觀感,以致作家缺少「模特兒」。總之,委屈了富人也侷限了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