輯二 我也可以說不
《弟子規》不讀也罷

《三字經》、《弟子規》裡的確有很多精華,但是這兩本教材都用文言寫成,每句三個字,押韻。爲了遷就形式,尤其是《弟子規》,有些句子很勉強,很晦澀,學習加倍困難,就語文教學而論,也並非良好的示範。精華並不在文字,而是在文字的意義裡,今天學校有很多門課程,到底《三字經》、《弟子規》中有那些内容是課程中沒有的?如果必須把這些內容傳遞下去,難道白話不能表達嗎?
這個話題很容易跟華僑子弟的中文教材連接,今天在「有海水的地方」,還有人主張子女和-圖-書讀《三字經》和《論語》,加上《大學》。如果說這三部經典裡面有許多內容是英文課本裡沒有的,我可以相信,如果說這些内容都是英文不能翻譯的,我十分懷疑。美文也許不能依賴翻譯,如李商隱、溫庭筠,玄文也許不能依賴翻譯,如《道德經》,現在連《孫子兵法》都有可信的譯本,孩子有何理由一定要讀「學而時習之,不亦悦乎」!師生費了偌大的力氣,一同攻進文言的城堡,孩子進去一看,不過如此嘛!
現在消息傳來,湖北學校刪去了和-圖-書三字經的「昔孟母、擇鄰處」,山東省教育廳下發通知,嚴禁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中小學校向學生「不加選擇地」全文推薦《弟子規》和《三字經》,要求「去其糟粕」。甚麼是糟粕?武昌一位教育界人士指出,封建思想嚴重,輕視女性、輕視勞動。還有人說,昔日經典太強調老師的尊嚴,以居高臨下的姿態發布道德指令,違反教育思潮。凡此種種,都比當年臺灣更徹底更認真,堪稱後來居上。
有人說,小時候讀原典,長大了自己會反芻,會過濾,會溶和,不知這個主張有www.hetubook•com•com何根據?據我所知,上一代若要下一代年輕人開始承接中國文化,你得含飯哺人,你得先把食物做成他能消化的東西,你要給他麵包,不是小麥。
我對這些事情一向甚少接觸,現在讀了新聞,才知道國內中小學裡還在以《三字經》、《弟子規》爲教材,深感違反共和國執政黨的革命性格。說到《弟子規》,裡面的「糟粕」更多,「事雖小,勿擅爲,物雖小,勿私藏」,不能培養孩子獨立的能力。父母有了過失不肯更改,子女要哭著喊著跟在後面勸告,即使挨了耳光棍子也不退後www.hetubook.com.com,更是妨礙孩子人格的發展。「不關己,閒莫管」,打擊公民社會的參與精神。今天「資訊爆炸」,社會多元,年輕人如果「非聖書、屏勿視」,如何適應?
某些事情,以前臺灣發生過,後來中國大陸也發生了,有人因此戲稱「臺灣是中國大陸的先進」。
孩子們生在異邦,認幾個之乎者也,懂一點平上去入,可以增加對祖國的認同,可以聽到自己的血液循環,可以對同文同種的人覺得「本是同根生」,這些都很好,這些對尙在練習飛行的「華雛」來說,也都是不急之務。真要傳播中國文化,和_圖_書國內應該有人做白話的工作,國外應該有人做英文的工作,萬勿仰仗一本原典了事。
臺灣一度有人檢討流行的教材,指出多處不合時宜。孟母選擇鄰居,搬了三次家,她希望鄰居能有高尚的職業,可以給孩子向前向上的影響,這是職業歧視。一個九歲的孩子,冬天去睡冰冷的被窩,等到把被窩暖熱了,讓給父母,自己再去睡另一個冰冷的被窩,這是虐待兒童。邊疆發生戰爭,政府下令徵召一位花先生入伍,他的女兒花木蘭扮成男子,冒名頂替,這是妨害兵役。武松未經政府許可,擅自入山打死老虎,違反野生動物保護法。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