輯二 我也可以說不
「南京大屠殺」三段論

我們多少人好像還沉醉在抗戰文宣的效果之中,使酒駕座,向電影觀眾要愛國心,多少人明知債主已銷毀了貸款的憑證,卻主張欠債的人自動歸還,向日本政府要道德。多少人要求下一代爭氣、成器、將來以強制弱,討回公道,向子孫要補償。可有人討論:對這個不加引號的南京大屠殺,我們如何向全人類的後代作有效的轉述?如果我們僅有抗戰文宣的思維,斷簡殘編的史料,血淋淋的紀錄片?
南京大屠殺究竟有多「大」?答案是三十四萬人。南京屠殺又究竟有多「小」?https://www.hetubook.com.com據說根據現有的資料,大約三萬多人。這九倍的差距怎麼辦?咱們政府戰後沒有認真調查,而今去日苦多,已是一籌莫展。抗戰八年,國民政府連自己的士兵戰死了多少都沒有準確的數字,何況老百姓!更何况敵人佔領區的老百姓?
「南京大屠殺」,靜聽百家爭鳴,想到這個重大的慘案至今有了三個面目。
一九九九年年底,美國《時代周刊》登出一篇文章,列舉二十世紀的各項特徵,其中一項竟是大屠殺流行!和*圖*書我想到當年有一種思潮,爲了推動世界進步,一部分人(精英)有權消滅另一部分人(劣等分子),因此可以理直氣壯殘殺異己,何止一個日本軍閥放手蠻幹!時至今日,受害族群之中好像只有猶太人作出了成功的回應?
國民政府以南京大屠殺概括戰爭時期敵軍的全面殺戮,又以局部證據概括南京的全部殺戮,多年反覆爭辯造成一種印象,好像日軍只在南京一地殺人,而所殺的人數並不很多,這真是弄巧成拙!怎麼辦呢,有心人想到拍電影,這似乎是一個補救的辦法,電https://www.hetubook•com•com影是藝術,藝術可以「局部代全體」,藝術能使人感同身受、不求甚解,歷史沉睡電影醒,也許死結賴巧手而解。
電影拍出來了,可惜觀眾很少,新聞報導說,有些電影院臨時輟演,因爲沒有人買票。如此這般產生第三個問題,電影裡的南京大屠殺該是甚麼樣子?電影講求電影語言,電影美學,藝術境界,恐怕還得有迴腸蕩氣的故事,視聽之娛的穿插,僅僅標榜真材實料,那是歷史觀念,反覆宣示「凡是愛國的中國人都應該去看」,那是文宣觀念,電影藝術既有異於和-圖-書文宣也有別於歷史。
第一,抗戰文宣中的大屠殺。文宣的手段是訴諸愛國心和敵愾心,目的在激起報仇雪恨的義憤,情緒掛帥,立場至上。要知道那時日軍在中國戰場上到處任意殺害無辜,人人親眼所見親耳所聞,跟全部人命總數相比,南京一地其小焉者也,經驗主義壓倒證據主義,數字究竟多少並不重要,宣傳效果百分之百成功。
第二,戰爭結束以後,出現了歷史記述中的大屠殺。史家講究史學方法,歷史著述須符合專業標準,它的手段和目的另有不同,以致衍化出「南京大屠殺」和「南京屠殺」兩和-圖-書個觀念。某些日本人以此爲藉口,堅持沒有南京大屠殺,請注意那個「大」字,至於「屠殺」,一般日本人的心目中還是存在的。
補足歷史記述有待發現新的史料,要等奇蹟。化全民記憶爲藝術,創造經典之作,風靡當代,留傳久遠,要靠天才。我不祈求「河出圖、洛出書」,只希望發現《安妮日記》、《揚州十日記》。我不尋找救世主、真龍天子,只希望知道誰是斯蒂芬.斯皮爾伯格(《辛德勒名單》導演)。歷史不容你不信,電影不由你不看,如此這般大屠殺才會成爲鎔鑄國魂的原料,才有向世界控訴的喉舌。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