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仔細觀察了這條背帶,這位母親由大東南戰場輾轉於大西南戰場,用它揹大了五個孩子,然後她的女兒取去,由臺灣遷徙到紐約,揹大了三個外孫。背帶不換新,並非出於經濟因素,而是女兒感念慈母,象徵承傳。這條背帶負重致遠,歷盡滄桑,居然針線完好,大口和小口的連接處,四角和布帶的連接處,針腳密如刺繡,固若銲接,使用時絕對安全。親眼見過,親手摸過,才知道孟郊的「臨行密密縫」太簡單太浮泛了!
新聞報導說,使用嬰兒背帶的安全方法,是把孩子安置在母親胸https://www.hetubook.com.com前,讓孩子直著上身,嬰兒的腹部貼在媽媽的胸腹部。我在地鐵站看見許多族裔的母親這樣做,有人同時揹兩個孩子,一個在胸前偏左,一個在胸前偏右。她們的背帶都是工業化大量生產的貨物,別有一番繁華。每個孩子分外可愛,如果你要告訴人家「世人都是上帝的兒女」,這是恰當的時機。
雖說背帶對嬰兒有危險,這一家三代八個孩子,平安渡過國家最動盪的歲月,人生最脆弱的時期,我深深爲他們慶幸。母親萬能,想和_圖_書
當年家家自己縫製背帶,未見商店出售,也從未聽說誰家的孩子掉出來,誰家的孩子大腦受了傷害,老天疼憨人,天何言哉?中國老百姓的遭遇大抵如此。
人之一生到底要經過多少危險?美國消費者產品安全委員會提出嬰兒背帶安全警告,因爲嬰兒背帶(babysling)已造成數名嬰兒窒息,還有數名嬰兒從背帶摔出。想不到人生還有此一險,船過險灘,事後才知道害怕。
書上說,博物館的陶俑有母親使用背帶的塑像,可見起源甚早。在紐約這樣多民族聚居的城市裡,可以看見形和_圖_書
形色|色的母親用背帶揹著她們的孩子,背帶的質料、款式和花紋、顏色也是多元文化的一個樣相,可見使用甚廣。有甚麼代替品可以淘汰背帶呢?完全沒有跡象。
嬰兒害怕獨處,母親要做家事,使用背帶,既可貼近孩子,又可空出兩手,當然很好。我見過兩種嬰兒背帶,一種吊在母親的兩肩,容易滑脫,所以嬰兒會摔出來。另一種背帶吊在母親頸部,不會滑脫,但是嬰兒以彎曲的姿勢貼在媽媽的胸腹部,頸部無力,鼻子貼在母親身上,阻礙自己的呼吸道,所以造成窒息。
我見過一條三代相傳的和*圖*書背帶,它由一位中國母親在一九三八年製成,時爲對日抗戰發生之次年。背帶主體呈「回」字形,中間那個小口用成束的細線編成網狀,爲的是夏天透風,嬰兒不生痱子,細線非常堅韌,據說是從空軍降落傘的廢品取來,絕不斷裂,據此推測,這位母親可能是空軍眷屬。「回」字外圍那個大口,以日本進口的陰丹士林布爲原料,這是抗戰發生前中國民間最堅固、最細軟而且最合算的布料,那時就是這玩藝兒打垮了中國的土布,加速農村經濟破產。「回」字四角有四根布帶,使用時上面兩根拴在母親的頷下https://www•hetubook•com•com,下面兩根拴在母親腰間,嬰兒的臀部就用那個網狀的部分兜住。
專家說,背帶還有一險,母親把孩子揹在背上,走來走去操作家務,孩子的頭部不停的擺動,影響腦部發育,甚或造成腦震盪。可不是?我小時候眼見鄰家嬰兒在他母親的背上睡著了,腦袋像貨郎鼓左右搖晃,當時也曾懷疑他莫不是昏倒了?這念頭當年一閃即過,今天被新聞報導喚回來。專家沒提到嬰兒的頸骨,這個部位非常脆弱,君不見戰爭影片中敢死隊偷營摸寨,一隻手按住敵方衛兵的頭頂,輕輕一扭,衛兵就變成屍體了!想到這裡一陣心驚肉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