輯四 教外別傳十三篇
宗教與人生

我們來想一想彼得是怎樣歸主的,馬太福音記載了主召喚彼得的詳細經過。彼得是個漁夫,整夜撒網沒打到魚,耶穌來幫助他們,他們再下網,滿網都是魚。彼得並沒有心滿意足好好的打魚,他並沒想天天滿網是魚、天天滿船是魚,也好多賺錢買條新船、蓋間新房子。他魚也不要了,網也不要了,船也不要了,他追隨耶穌佈道去了。他們佈道的時候,一個人只有一套衣服,如果有兩套,就要分給那沒有衣服的。
一個真正的基督徒,他確實覺得「外在」的失可以是「内在」的得,「明在」的失可以是「暗在」的得。他確實相信這是事實,他看得見也摸得著。他並未失去甚麼,不過是經過變化、換了地方存放。最大的苦難是失去生命,「失去生命的必得著生命」那是回歸天家。有一位殉道者留下兩句名言:「失去那原本不能保有的,得到那永遠不能奪走的」。爲甚麼不會再失去?因爲那個世界、那個國度不再變化,也就是永恆。

其實主耶穌從來沒有說,他給我們現世的安樂富貴,他說:
那麼、是不是就不必獲得了?不然,沒有得、又那來的失?依聖經的教訓,我們仍然要努力去獲得,去多得,我們是神的管家,主耶穌在世的時候已經用比喻告訴我們,神喜歡能幹的管家。和一般世人不同,我們有原則,「先求神的國和他的義」,我們獲得、但是不怕失去。甚至我們獲得正是爲了失去,照著神的旨意失去。
人爲萬物之靈,需要靈性上的滿足。靈性上最大的滿足就是愛,https://m•hetubook.com.com愛神,愛人。聖經教我們「盡心、盡性、盡意」愛上帝,又要愛人如己,你看,心、性、意、愛四個字都在心字部,人與神的關係建築在心靈上,心靈可以把内在、外在、明在、暗在連結貫通,這是人生非常完美的境界。
老牧:宗教為人生而存在,而且是為人的「一生」而存在,它不是死人的宗教,也不是老人的宗教。
心靈滿足是基督徒最難修習的一門功課,能使心靈滿足的是「施」而非「受」,是「失」不是「得」,是減法不是加法。世上有無數行業教人如何獲得,只有宗教、高級宗教教人如何失去。很多人信教是爲了求福求壽,各宗教都有應許,我們相信、但是不倚賴。如果僅僅是這樣,信教未免是下策,任何宗教都不能點石成金。宗教要發展,要招徠群眾,先求量後求質,就降低層次,強調可以求富貴安樂,強調可以得現實利益。這只是一張入場券,只是一塊踏腳石,我們不停留在那裡,我們要向上向前。
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怎樣待人。
佛家的基本主張,可以說是「求内在、忘外在,捨明在、歸暗在」,艱深難行,高遠難至。借用馮蘭友的說法,他是「極高明而不中庸」,雖說普渡眾生,實際上只能成就少數有因緣有慧命的人。近代佛教式微,出家人斷層,高僧大師爲了佛教的發展,也提出一些救濟的辦法:例如根據《維摩詰經》提高在家居士的地位,例如淨土宗簡化m.hetubook.com.com修行的過程,強調只要「一心專念阿彌陀佛」。現在又有人間佛教,主張佛法不離世間,從事各行各業都是修行,明在、暗在求個兼顧。基督教認爲內在外在都重要,「活出基督的樣式來」;明在暗在都重要,「神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基督教不捨外在,不失內在,通過明在,參與暗在,作神的兒女,和基督一同作王。明在是暗在的先修班,明在也是暗在的影子,你看見基督徒就看見了基督。借用馮蘭友的說法,這是「既高明又中庸」。看來人間佛教是參照基督教的樣子改變的。

你要盡心盡性盡意愛上帝,其次要愛人如己。
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捨己,揹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
你若願意做完全人,可去變賣你所有的分給窮人。
他爲甚麼要這樣教訓世人?正因爲心靈的提升和物質的累積是相反的,而且人生宇宙不停的變化,「明在」都是暫時的,是不能貪戀的。神愛世人,他知道世人「得到」時很快樂,但是,只能得、不能失會有大災難、大痛苦。他要免除世人的這種痛苦。中華民國的步兵不肯訓練撤退,抗戰發生了,京滬大撤退損失嚴重,非常悲慘。海軍本來不肯訓練棄船,後來海軍在臺灣海峽作戰,有一艘軍艦沉沒了,全艦官兵不能棄船,只得一同淹死。國軍這才改變了觀念。上帝派了多少使者來,反覆不斷的幫助我們,教我和-圖-書們如何面對失去,甚至如何主動的勇於失去。失去是另一種形式的獲得,上帝使信他的人「得」也有福,「失」也有福。這的確是「福音」。
要愛你的仇敵,為那逼迫你的人禱告。
人心有空處。某某富豪之子,要甚麼有甚麼,真是心想事成,可是心裡不滿足。後來他覺得沒有東西可以再要,他不知道還可以再要甚麼,就天天喝酒,用酒精刺|激自己也麻醉自己,他因酗酒而中毒。小說家陳映真寫過一個人物,他寫一個青年人覺得人生沒有甚麼意思,問人家人生在世到底做甚麼事情最快樂,有人指點他,男女性行爲最快樂。他去試了一下,第二天就自殺了,他認爲世上最快樂的事情也不過如此,還活著幹甚麼。
外在靠訓練,内在靠修養;明在靠知識,暗在靠天啓。宗教要解決「暗在」的問題,暗在和內在相應,所以宗教要由内在通往暗在。外在是內在的表象,明在是暗在的表象,因此宗教也得延伸解決或解釋外在和明在的問題。在內、外、明、暗之間,宗教要有一個據點,這個據點就是人的心靈。正因爲有暗在,人的心靈也就有一個外在和明在都不能填滿的「空處」,人也因此需要宗教,基督徒常常用歌聲來表達這種訴求:「求來主耶穌到我心,在我心有空處爲你」。
餘波:
讀者即賭者:「鼎公」還說過:信教,有人沒想一想就信了,信了以後也不想想。有人想好了再信,信了以後不再想。還有些人不想就信,信了以後才想。
「沒想一想就信了,信了以https://www.hetubook•com•com後也不想想。」這是教會最歡迎的信眾,他們事前事後都不會讀鼎公這篇文章。
宇宙人生是「存在」,人生有內在、外在,宇宙有明在、暗在。我們常說的精神和物質關乎「內在」和「外在」,人間和天界關乎「明在」和「暗在」。大家在一起讀書查經,這是明在,按照耶穌的應許,聖靈在我們中間運行,這是暗在。反對宗教的人有千言萬語,也不過只承認明在,不承認暗在。
插柳學詩:人類只要承認世界上還有未知領域,只要承認有神秘力量,就有宗教存在的基礎。一個有宗教信仰的人,不能改變已經發生的事實,卻能改變對它的態度。這就是宗教的魅力。
第一百隻羊:「基督教人如何失去」這一段我很感動,可惜沒有好好發揮。牧師宣道也是天天教人如何得到,禱告可以得到甚麼,捐款可以得到甚麼,他只好如此,吸收一個信徒很難。「鼎公」談論信仰可以使不信的信主,效果很好。
我不反對宗教,「有神論」才反對另一個宗教,無神論則包容一切宗教。至少我認為應該如此。
老牧:很精采的一段掌故,如果有人為鼎公寫傳記,需要這樣的材料。
不信的人讀了鼎公的文章去信主,他是想好了再信,有些信主的人讀了鼎公的文章反而不再信了,他是當初沒想就信,信了以後才想。
堂堂人:我參加的那個讀書會,大多數只是基督徒,「鼎公」曾四次光臨講話。起初讀書會的主持人很高興,因為「鼎公」談論信仰可以使不信的信主,後來發現他也能使「信主的人不再信了」,不敢再請他。
你們為了我的緣故,要遭到逮捕鞭打,甚至犧牲性命。和圖書
孔孟的眼睛盯住「明在」,他也承認有「暗在」,但是不肯探究。「未知生焉知死」,「敬鬼神而遠之」,「子不語怪力亂神」,沒有詳細規劃人與神的關係。「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仲尼日月也,可是日月也有照不到的地方,那是儒家留下的空處。岳飛從小受儒家的教育,我們都知道他怎麼死的,他受到不公平的審判,審判官捏造罪名,強迫他在口供上畫押簽字,他在簽名的地方寫下八個字:「天日昭昭、天日昭昭」。這就是儒家窮,宗教出。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外在,「至於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多能逆覩」,是内在。李商隱說他「管樂有才原不忝」,指明在,「關張無命欲何如」,指暗在。一般來說,中國人幼而學、學儒家,壯而行、行法家,老而安、歸於道家。後來佛教輸入中國,中國的知識分子又歡迎佛家,都在孔孟以外尋求彌補。
我是無神論:三千字的「小文章」談這麼大的問題,面面俱到,堪稱藝高膽大。雖然如此,到底受篇幅限制,不能深入也不能雄辯。研究生可用此文作框架,廣徵博引,寫成畢業論文。
按照理想,人生最好兼顧這「四在」。孔孟規畫人生,由外在求內在,精心安排人與人的關係: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稱爲倫常。倫、類也,人類也,常、當然也,人生在世應該這個樣子,當然這個樣子,外面的秩序建立起來,每個人的內心就不會有問題。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