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聽說原始社會部落林立,各個部落都有自己的守護神,這個「神」只保佑自己一個部落,而且幫助這一個部落去消滅別的部落,那時候,各宗教之間當然互相敵視,互相咒詛。至今仍有一些宗教,只救某一個地方的人,或只救某一個種族的人,這是「部落的宗教」,信仰這種宗教的人是很可怕的。我猜社會進化宗教也進化,各宗教同在現代社會中相處,脫胎換骨,但原始經典裡的部落色彩、狹隘的民族主義還殘留在靈魂裡,他們把經文中的部落與部落解釋爲今天的本國與外國,把經文中非我族類的外邦人解釋爲異教徒和沒有信仰的人,以致殺機仍在,宿仇未解,有些教派仍然以有我無他而後快,信教的人如果能回顧歷史,就知道這種心態是世界和平人類幸福的障礙。
當然此事非同小可,恐怕要佛教再出一個釋迦,基督教再出一個基督。目前可以先從內部研究著手,希望那一個基金會列爲工作重點,鼓勵「學士儈」研究,鼓勵神父研究,鼓勵大學研究所讀碩士博士的人研究,辦一個專門的刊物,發表他們的論文。目前宗教領袖們只要不批駁,不歧視,「看草生長就好」。
聖嚴法師說過一句話:宗教經典中如有妨礙世和*圖*書界和平的文句,現在要重新作出詮釋。他這個意見很重要,可惜沒有得到重視。如所周如,基督教在舊約時代,上帝只救以色列人,「部落的宗教」色彩濃厚,但耶穌重新作出詮釋,「世人都是上帝的兒女」,都是救贖的對象,天家的成員,基督教進入新約時代,這才成爲人類的宗教。
當然,任何一個宗教領袖都要謀求本教的延長和擴大,他無可避免要和別的宗教競爭。依我們已有的知識,競爭要「誇張自己的優點,攻擊對方的弱點」,任何一個傳道說法的人都力稱自己的信仰唯一正確,絕對有效。中醫看病還會說「你得去看西醫」基督教傳道人決不能說「你去試試佛教」。這是他們的苦衷,我們可以理解,但是我認爲這是可以改變的,他們吸引信眾穩定信仰還可以有更好的方法,培養宗教人才的學院應該增加新的課程。
宗教衝突是一個很複雜的問題,我們不做研究,沒有學問,借著吉頊和武則天的這一段對話來引導思考,倒也化繁爲簡。世人尊崇宗教,本來是爲了解決人類共同的問題,但是宗教以「具象」接引信眾,重要的宗教都有自己獨特的具象,信眾進入具象以後,宗教家要你永久停www.hetubook.com.com
留在裡面,反而把人類分化了!這樣也許能解決一家一姓的難不能解決(有時反而加重了)普天普世的難題。海外有人研究爲何華僑不能團結,指出「宗教信仰」爲原因之一。幾乎可以說,宗教已成爲割裂人群、經營壁壘、妨礙大同的最後一個因素。
我想起一九七五年蔣介石先生在臺北逝世,依基督教儀式營葬,主持葬禮的周聯華牧師在祈禱之前加了一句「史無前例」的話:「請全國同胞各自向你們信奉的神禱告,爲總統蔣公祈福」。這句話在基督教內引起軒然大|波,卻也給了我許多啓發。我佩服他的智慧和勇氣,我開始覺知一教一派無法包辦人類的救贖,每一家宗教都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受眾有機會作其他選擇,任何一教一派無權剝奪此一權利。
如所周知,佛教一向認爲做人和成佛兩者方向不同,修行的人要割斷塵緣,甚至脫離社會,佛門大開可是門檻甚高。等到佛教的發展在近代社會中遭到瓶頸,這才重新作出詮釋,佛法在世間,人成即佛成,修行可以和世俗行業並行不悖,甚至相輔相成,大概除了開屠宰廠。以前佛門即是空門,灰身滅志,現在佛門是大企業,許多人才找到出路,和-圖-書信徒湧入,佛教乃有今日一時之盛。
二〇〇一年九月十一日,紐約兩棟摩天大廈轟然崩坍,造成三千多人傷亡和經濟上的嚴重損失,也預告了宗教衝突的無窮後患。美國總統布希立刻邀請各宗教領袖聚集一堂,爲和平祈禱。第二年開始,紐約市長彭博在每年最後一天舉辦早餐祈禱會,邀請各宗教領袖參加。他們似乎覺知天下事無法依賴「一神」降福,各宗教必須異中求同,始而互相包容,繼而分工合作。
在很大的程度上,信徒的信仰來自宗教家對經典的詮釋,一個基督徒他信靠的並非是聖經,而是某一派神學,神學是對聖經有系統的解釋。經典不能改,詮釋可以變,佛門說「用佛法解釋外道,外道也是佛法,用外道解釋佛法,佛法也是外道」。大法官解釋法律,有時等於立法。漢傳佛教有十宗,基督教新教有兩百多個教派,都是「詮釋」造成的,詮釋能造成分歧,也能造成融合,能造成戰爭,也能造成和平。
我甚至認爲對佛陀的信仰可以深化對基督的信仰,對基督的信仰可以強化對佛陀的信仰。他們的信仰沒有衝突,他們是一個信仰兩種形式,形式爲内容而存在,我們順著形式求內容,我們不停留在形式上忘記內容。
很可和圖書能最大的障礙仍在經典內容,歷史在他們之間造成很深的鴻溝,各宗教的領袖都是往昔拒絕互相見面的人物,今天能夠坐在一起吃飯祈禱,也能在低層次的技術性的事務上合作,例如救災,這是很大的進展。但是經典中惟我獨尊、排斥異類的文字猶在,目前只是存而不論,「半部論語治天下」。如果埋藏起來的種子未死,隨時可能發穿破土,我擔心他們尚未覺知,他們好比是鋼琴手,提琴手,或者鼓手,誰也不該規定世界上只准學一種樂器,他們要合起來演奏交響樂。
我還記得,耶穌本來有反抗的精神,他提出好幾個煽動性的口號,例如「那殺身體不能殺靈魂的、不要怕他」。他的道路很窄。後來使徒保羅重新作出詮釋,他要教會「順從掌權的,因爲權柄是上帝賜予的」,天地就寬廣了。宗教靠殉道者提高,靠妥協者推廣,保羅給妥協者尋找經典支持,對基督教的發展很有助益。
萬事莫如和平急,我猜宗教對抗的時代應該結束了,我們需要宗教合作的時代。各宗教的經典文本和崇拜儀式不同,經典儀式之後、之上的東西可能無異,大家各以自己的說法做法去做和別人一樣的事情。以佛教和基督教爲例,成佛好比是你考上了哈佛大學,應和_圖_書該還有很多很多大專院校讓大家受高等教育,上天堂好比你住進了曼哈頓的高等公寓,應該還有很多很多住宅讓更多的人安身。佛教基督教有共同的弘誓大願,兩路分兵進咸陽,西醫治不好的病還有中醫,火車到不了的地方還有汽車,不能坐飛機的人可以坐郵輪。人類有了佛陀又有了基督,我看是好的。
唐朝的吉頊和武則天有過一段對話:一桶水,一堆土,會發生衝突嗎?不會。水加土和成一攤泥,泥中會發生衝突嗎?也不會。若是把泥拿來做一尊佛、一尊玉皇大帝呢?那就要發生衝突。
我還記得,當我少小在家之時,佛教對文學創作的看法完全是負面的,世上並沒有賈寶玉其人,你居然捏造出一百萬字來,這是妄語,這是口業,死後要下拔舌地獄。我從圖畫中看見拔舌地獄的景象,兩個惡鬼像拔河,罪人的舌頭拉得很長,根深蒂固,欲斷還連,罪人痛苦的面孔和惡鬼猙獰的面孔長期對峙。據說施耐庵的子孫都是啞巴,因爲他寫小說。那時候寫文章的人有罪惡感。現在「人間佛教」的說法不同了,文學家,音樂家,美術家,能創造出好作品,都是福德,人生在世欣賞好的文藝作品,也是福報。我們聽了如逢大赦,如歸故鄉,覺得佛教很有親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