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術:說話要得體

在這樣的公眾場合如何回答這位美國小姐提出的問題呢?若說喜歡美國小姐則有損大使的自尊,若說不喜歡美國小姐,又會傷美國小姐的自尊。聰明的大使旋即答道:
「本人擁有一大片國土和十萬大軍,絕不受曹操的支使!我決定同他對抗到底。」
戴維:「噢?從你的筆記看來,你顯然具備這一切的理解能力,這又怎麼解釋呢?」
「古語云:『若沒有請教過三個人,辦事就一定糊塗。』現在魯國的局勢很亂,寡人和臣子們都在想辦法,還是理不清,不知是為了什麼?」
法拉第:「我儘可能去學習一切知識,並在自己的房間內所建立起來的實驗室進行試驗。」
「請問大使先生,你比較喜歡美國小姐?還是法國小姐?」
法拉第:「我沒有上過大學,先生。」
「值此天下大亂之際,將軍屯兵江東,劉備雄踞漢南,分別與曹操爭霸天下。如今曹操兵多勢大,聲威遠播,就算是三頭六臂的英雄,也莫奈其何!因此,劉備已https://www.hetubook.com.com陷入困境。希望將軍認真評佔一下自己的兵力,對當前劇變的時勢作出相應的調整。如果將軍以為貴國的兵力足以抵抗曹操,最好就立即與曹操斷交,決一雌雄。如果認為敵不過曹操,就乾脆獻出武裝,向曹操俯首稱臣才是。」
孔明主動要求使吳,說服孫權。
法拉第:「但是,我認為,只要能做這件工作,本身就是一種報酬啊!」
「不論是美國小姐還是法國小姐,只要漂亮,本人都喜歡。」

第七術◆Ⅰ:說話要有預見性 因對象不同而異

晏嬰的這段話,條理清楚,層次分明,首尾相應,真可謂十分得體。
這裡摘錄一段英國科學巨匠法拉第以犀利的言辭,說服戴維爵士,破格當上其助手的談話:
「將軍可聽過田橫的故事?田橫是齊國壯士,因講義氣,不臣事漢高祖,最終自殺殉國。況乎劉備,他不僅是漢室的後裔,並有各路英雄仰慕其和-圖-書領導才能,雲集在其麾下。這種人怎麼能臣事曹操呢?」
法國有一位大使在擔任駐美公使時,參加一個各國使節的聯歡舞會,與他一起跳舞的是一位美國小姐,美國小姐問他:
何謂說話得體?就是在交談中用精闢的語言,準確、生動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意圖。說話能否得體,是衡量一個人說話能力強弱的體現。
孫權聽了,深感自尊心受到傷害,怒沖沖地反問道:
如何說話才得體呢?
「如果真的像你說的那樣,劉備又為何不向曹操俯首稱臣呢?」
八十六年底陳進興挾持南非駐華武官一家人,各有線、無線電視台記者紛紛把握此一難得饑會,藉電話與之交談,一時之間,警方因束手無策,延誤不少時機。記者群為搶此獨家新聞而說出許多不得體的話,如中視記者在好不容易搶到此熱線,並在言拙辭窮後,竟脫口而出:「請問你會自殺嗎?……你什麼時候自殺?……」

第十術◆Ⅳ:說話要有條理 做到層次分明 前後呼應

hetubook.com.com
孔明採取激將法,對孫權說:
說話要有預見性,因對象不同而異。比如,你打聽人家的年齡,對老者不宜說:「你幾歲了?」而最好說:「您今年高壽?」或「請問您的高齡?」對幼童不宜說:「你年齡多大?」而應該說:「你今年幾歲了?」對中年人,特別是未婚男女,更不能直接問他(她)們:「你今年多大歲數了?」以免引起人家的猜疑和反感。
晏嬰答道:「古語所說的『三個人』,並不是指真的三個人,而是指三種意見。一人計短,二人計長,三人加起來,計謀就更多了。三種意見,實際上是群眾意見的縮影,尊重少數而取決多數,錯誤的機會總會少些。現在魯國群臣,成百上千,卻都只聽當權的季孫氏一個人的意見,人數是不少,意見卻只有一個,怎麼算得上是『三個人』呢?」

第八術◆Ⅱ:說話要有目的性 做到有的放矢

戴維:「唔,你的話使我很感動。不hetubook.com•com過科學太艱苦了,付出極大的努力,卻只能得到微薄的報酬。」
孔明一番得體的話,正是針對孫權具有強烈自尊心的特點,給其自尊心以猛烈的震撼。結果,說服了孫權,與劉備聯軍,合擊曹操,終於爆發了三國時期最大的一場戰爭——赤壁之戰。劉備也終於從困境中解脫出來。
生活中不管什麼事情,雖然錯綜複雜,但總可以理出一個頭緒。我們要把話有條不紊地說清楚,就必須考慮好要說的順序,先說什麼,再說什麼,最後說什麼,要前後呼應,首尾關聯。絕不能東一句,西一句,前一句,後一句,說得含混不清,讓人聽了不知所云。
這段對話,十分精彩,饒有趣味。可以看得出來,戴維爵士強調的是從事科學研究的艱苦,必須付出代價;而法拉第表示的是對知識的強烈渴望和對科學的執著追求。結果法拉第被戴維破格收為自己的助手,達到了目的。假如他們一個只強調學歷,一個貪圖金錢,那肯定是南轅北轍了!

第九術◆Ⅲ:說話要有彈性 不同的場合說不同的話

和*圖*書
戴維:「很抱歉,我們的談話隨時有可能被打斷。不過,法拉第先生,你很幸運,此時此刻儀器還沒有爆炸。你的信和筆記本我都看了,你好像在信中並沒有說明你在什麼地方上大學。」
這句話既顧及了美國小姐的自尊又未辱沒自己,適應場合,得體有趣。
孔明見話說到了得體之處,還想加一把火,說:
那是建安十三年(公元二〇八年),曹操率兵大舉南征,劉備之軍節節潰敗,退守樊口。此時,劉備唯一的起死回生之道,就是迅速設法與盤踞江東、正在觀望形勢發展的孫權聯手抗魏。
《三國志》中有一個孔明出使吳國,針對吳王孫權恃勢自尊的特點,以得體的言語說服孫權出兵合力抗曹的故事。
經孔明這麼一煽動,孫權的自尊心便膨脹起來了,大叫道:
《史記》載,春秋時齊國的首相晏嬰是位能言善道的人,他一出言,條分縷析,首尾相應,沒有人不佩服。一次,他去魯國訪問。魯哀公向他請教: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