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車的旅程

路都不是筆直的。電車也不總是筆直往前走。在銅鑼灣,它顛危危轉往波斯富街,轉彎時好似不勝負荷,隨時要晃倒下來。但它還是超過了。我們坐在車上,想過轉車,但又還是留下來,跟着它轉進跑馬地,想經過了擠迫的大街,那兒或許有另一番家居的風景。
一九九九年十一月八日、十五日
原刊《明報》
我該怎樣帶你認識我的城市,當上天和地產商把它變得對我愈來愈陌生了?來到電車總站,不如坐上電車,隨着它緩慢的步伐,走到那裡看到那裡吧。我也不知我們會看到什麼。我以前常想為它分辯,現在我不想為它分辯。指責和雄辯的聲音都變得怪怪的。不如看清楚一點。即使外來的朋友,偶然的觀察,也許未嘗沒有意思。我們的法國作家,架上黑眼鏡,一邊向我解釋:眼鏡破了,現在只有架上黑眼鏡,才看得清楚。你會帶着對科幻小說的興趣,想像一個奇怪的未來世界?肘邊擦過屋宇,那麼近,嚇了一跳!手臂差點沒有了。你在尋找一棵樹?我向你保證,會有一棵樹的,在跟着下來,一個叫做維多利亞的公園裡。至於那和*圖*書位老太婆和她不幸的鼻子,被迫當作象徵而披上時髦的紅漆,也不見得就喚起了殖民地的歷史感。還有對面那幢彷如天賜而大家都不大滿意的大樓,我們就略過那些醜陋的細節算了。你注意到那些虛應故事的仿古。該有窗的地方卻竪了巍峨的大柱。裡面該有的冊頁會不會也沒有而只豎了大柱呢?將來開幕以後再去看清楚吧?也許架上黑眼鏡會看得更清楚。
有的。我們待會且走下電車,走上去,去找一些不要太偏狹太排他的空間、一些可以看到更多不同的生活和風格的、一些不會太封閉的空間。
意大利家具店、聖保祿中學、阿美高餐廳……你想知道這兒有墳場嗎?有!市場?醫院?墳場?全在前頭。人生需要的東西,差不多都在了。車逐漸慢下來,我們看見迎面而來的人潮。車在綠茵旁邊停下。是賽馬散場。原來今天是賽馬的日子。對大部分人來說,這才是人生最需要的東西哩。
許久沒有回去春秧街街市了。在擠迫的店舖中間,突然從天而降擠出一所酒店。趕去見被我自作主張安排住在這兒的法國友人,經過童年上學走過的街市攤檔,幾十年也沒完全改變。但歲月也不是沒有hetubook.com.com留下痕跡,站在酒店門前的缺口,可見對面房子煙薰塵聚的黑痕。兩位興緻勃勃的朋友,走過看見桶裡的游魚、雪櫃裡的大閘蟹、盆中的蠶豆,眼睛簡直應接不暇。北角當年有小上海之稱,我記得傍晚時分上海館子生煎包的香氣,還有南貴舖酸濕香甜的氣味。當年好似有較寬敞的空間。櫥窗裡擺放麵包和巧格力的白俄餐廳。穿着白色婚紗模特兒的蘭心攝影室,張愛玲曾在那兒留影。我大概知道張愛玲和五〇年代南來文化人住在哪裡。英皇道,走上去是安靜的堡壘街。但如今,我的外國朋友指着電車站對面一枝電燈桿那麼瘦長的新大廈,好似問我那是真是假?那丁方小輻新空間,是上帝從天上插下來的針,裡面真的可以住人?
「為什麼巴士都是空空的,而路上卻擠滿了汽車?」你就會,比方說,這樣問。
那便等吧。我們這些其他的人。老在等。等人潮過去。等風暴過去。等樓價下降。等災難過去。從跑馬地到天樂里口。一直在等。電車走走停停。從誕生的醫院到墳場,都一路搖過去了。天色愈加陰暗,你只看見幢幢黑影。馬會的大樓。新華社的大樓。今天前面空無人影。靜靜的m•hetubook•com•com街角。再吃力往前搖,又停下來。
我跟隨你黑眼鏡後的視線望向兩旁高樓的尖頂。然後我也仔細看看那些小小的窗戶,那些屋頂奇怪的裝飾。真好似從未看過,從未從這樣一個角度看過。你黑眼鏡後異鄉人的角度,也給我們原以為熟悉的風景帶來了陌生。
你可會對太古廣場的時裝店感興趣?對貝聿銘如何在斜坡上建起竹子一樣的中國銀行感興趣?你可想去中銀舊址的中國會看收藏的政治普普,去長征吧喝一杯?如果你幾年前來希爾頓酒店的摩囉街喝過馬天尼,現在你會驚覺它消失得不留痕跡,只有地產商是永遠的。殖民地建築聊備一格,英國人的木球聲變得聽不見了,只有地產商是永遠的。
車停在路軌上,好似永遠去不到什麼大佛口了。你大概也注意到大家行色匆匆,卻又沒有太多活動的空間?
現在,電車依循它的老軌跡,繼續搖搖晃晃地前進。它經過消失了的舊郵局、經過消防局的舊址、經過關了門的中環街市、整過容的萬宜大廈,正在向上環和西環的舊區駛去,在那兒,你還可以看到一些唐樓:那些高四、五層、樓下是店舖樓上是住家的舊樓,仍然帶着戰前上海與廣州的風格,宣示了和*圖*書它與過去的聯繫。
你的黑眼鏡後的視線,有時停在一點上,有時移開去。你看着這號稱後現代的由福斯特設計的銀行,人才和建材從各處湊合運來。內外上下的邊界模糊了,只留下一對失勢的獅子看着門——可門也不存在了。若果你知道多一點這地方的歷史,你會知道,這兒過去作為英資經濟和權力的中心,前面的廣場不容許蓋建高樓。而現在,廣場上坐滿了人。來自菲律賓的女傭每周一日在這兒聚會,帶來食物和飲品,唱歌跳舞,寫信談天、買賣日用品,興致高昂地傳教和抗議,把這兒變成了每周一次的嘉年華。這比一幅有女王像的廣場對她們更有意思。都市這幅空間是沒有生命的,端看活動的人怎樣使用它,不斷改變它,把它改變成現在的形狀,改變成她們的廣場。
你可有興趣去尋找另類的空間?沿着行人電梯上山去,可以看看兩旁的房子,看看流動的電梯改變了我們對這一帶風景的看法。你突然問:「有什麼地方可以看到一些本地藝術家的作品嗎?」
在銅鑼灣,你看到拐彎處一個小小的空間,光容得下一棵樹的,不禁笑起來了。這就是我們的廣場?唔,不要笑,這兒曾是電車拐彎的地方,聖保祿女生圍坐吃零食m.hetubook.com.com的小店、鳳城茶樓、亞洲出版社。這兒也曾是某些文化累積的雛形。在這兒旁邊的豪華戲院,我看到路易馬盧的《馬莉亞萬歲》,珍摩露與碧姬芭鐸參與墨西哥革命。在對面的樂聲戲院,看到積大地的《糊塗舅父》,然後是一齣譯作《慾海驚魂》的黑白法國片,你第一次聽到高達的名字,又被短頭髮認真卻溫柔地唸着福克納的珍茜寶迷住了,直至我們發現了四座被片名吸引而來的觀眾的不滿。你散場出來帶着莫名的興奮。如果知道多一點這地方的歷史,這兒也未嘗不可說是個我們的廣場。
灣仔這邊有些舊樓。不是最舊的那種。你想看廟宇、蘇絲黃、人力車、酒吧或是大牌檔的灣仔?這要看你拐右還是拐左。如果你執着於現代主義,我們可以去看包浩斯風格的灣仔街市建築,被一眾庸俗的雜貨檔弄得失去性格了。合和中心還在旋轉嗎?抑或已經變成生銹的旋轉門?我也沒有細究了。家居的藤椅、窗簾和軟枕。蒸炖燜的家常。灣仔不再是蘇絲黃了,但大家記得的還是蘇絲黃。
車停在兩旁的高樓之間。好似走不動了。親愛的遊客,你這一次真的有機會去體驗本地人的生活了。包括日常瑣碎、沉悶,避不開又無可奈何的一面,你在想什麼?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