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達智:從中環回到屏山

我們走過鬧哄哄的街市,聽見人們在討價還價,活魚在盛水的銅盆裡潑刺作響,鄧達智說他最喜歡中環結志街的街市,因為這兒總是生氣勃勃的。我們沿斜路走下去,在歌賦街口的大牌檔那兒停下來。年輕的老闆娘跟他招呼:「好久沒來幫襯了!」鄧達智告訴她這幾個月他去了那裡。老闆娘跟他說熟人的近況。他叫了杯鴛鴦,「走糖」,一邊跟我說這兒的鴛鴦大概是全港最好的。他舒舒服服地坐下來,有點回到了家的感覺。陽光從斜路上漏下來,照在瓶瓶罐罐和路旁的雜物上,留下了分明的光影,仰起頭可以看見這些後巷的舊樓後面,外頭新建的高樓開始探首露驗。我們就像坐在後院一角閑聊。壯碩的時裝設計師如常地穿着樸素的黑T恤和黑褲,置身在這新舊事物混雜紛陳的「家」的後院中。
我們在中環閑逛,沒法嚴格依循中國史蹟途徑的地圖,也沒法追隨一個外來遊客消費作樂的地圖呢。到頭來總只是這裡逛逛,那裡看看,隨意撿拾一點什麼,發展我們自己的路線。鄧達智在九六年的「街頭天使」系列,就是由街頭浪人的衣服發展出來,又一次壞孩子般本色地宣稱:「只有街頭浪人的衣服才是最有個性的!」把時裝節上珠光寶氣的貴婦嚇個半死。
曾灶財在香港是街知巷聞的人物,他多年來巡逡港九好幾個地區,反覆在牆壁、天橋底和電燈箱上,大幅大幅密密麻麻地寫上他的書法。他的字體帶着兒童的拙稚和天真,似通不通的文句反覆述說着他和祖先的名字,自稱「九龍城皇帝」,有時還譴責政府霸佔了他的土地。但因為這些書寫不hetubook•com•com斷出現街頭,圖像似地變成了顯眼又熟悉不過的街頭風景,反而沒什麼人去檢視內容在說什麼了。近月藝評家劉霜陽為他在歌德文化協會舉辦了一個展覽,認為他寫的字繼承了中國古典書法的遺風,比起許多寫來筆墨呆板的書法行家,他才應該算是當代優秀的書法家云云!這當然掀起軒然大|波,引來不少爭論。在畫展場內,皇帝繼續在預先準備好的大幅紙上寫字,一舉一動,都成為傳媒鎂光燈爭相獵影的對象。在研討會上,人家在討論他書法的價值,他卻一直不停喃喃自語,沒人聽懂他在說什麼。
今天你走在士丹頓街和伊利近街一帶,迎面都是一列列顏色鮮明、裝璜奪目的法國、意大利、越南、印度、斯里蘭卡、葡萄牙和西班牙餐廳,混雜在原來破舊的唐樓、雜貨舖和小茶室之間,形成了一種奇怪的混合。我注意到街坊的小舖如何適應這新的消費市場:原來是舊中環特色的兼賣雜貨的老字號米舖,現在在門前顯眼的地方擺上一瓶瓶法國波爾多紅酒,以迎合食客和居民的需要。
鄧達智在柏林那次演出中,已經用了曾灶財的書法作為幻燈片在背景打出。九七年初在香港時裝節中,他吸收了之前我和龔志成、梅卓燕、梁小衛一個名為《陰魂不散》的綜合演出的種種元素,用在他的時裝表演裡。他的模特兒穿着曾灶財塗鴉的衣服,現代音樂家龔志成和舞蹈家梅卓燕混在其中演奏現代音樂跳現代舞,一邊喊讀出我幾首有關這個家如何「發生了古怪事」的詩句。又一次,鄧達智跟衣香鬢影的時裝節開了個頑皮www.hetubook.com•com搗蛋的玩笑。
最近這次在外面的展出似乎準備得更充裕,也得到更多好評。但說起來,鄧達智也會忍不住插上一句:「在這個我稱之為家的地方,如果有一個人能說出在咸保伊茲或是塔哈里斯那幾百個觀眾說的任何一句話,我會更開心!」
一九九八年初
原刊「Patek Philippe」no.4
我在中環的街道上碰見鄧達智,一起走一段路。有好幾個星期沒碰見他了,他告訴我剛從德國回來,在接近荷蘭的咸保伊茲那兒的博物館做了一個時裝展覽,我們的朋友,跳現代舞的梅卓燕和楊春江都去了,還有翩娜.包殊舞團裡的阿依達。他說起湖泊和草原、博物館陽光通透的大窗,以及大夥兒如何在闊大展場當中吊下鞦韆,穿起由他設計的闊袍大樓,還有披上用曾灶財街頭塗鴉變奏而成的長幅布匹,晃來盪起,翩翩起舞,聽來叫人神往。
可惜的是,鄧要搬離中環的工作室了。他打算搬回元朗屏山百年老屋的家中與家人同住。反正在中環的業務不多,他今年又會大部分時間在歐洲,還又會回去廣州做展覽,對他來說,這敢情又是一個新階段的發展吧。我們在中環街頭閑逛的日子,看來要告一段落了,祝他好運!
鄧把哪吒、孫中山和曾灶財一口氣並列,也許令人驚訝。但香港確是個把不同時空不同性質的人事不由分說地並置在一起的地方。就在我們坐的大牌檔旁邊,路口那兒一面文物牌子告訴我們這兒是孫中山先生過去在香港從事革https://m•hetubook.com•com命活動時,「四大寇」聚首的楊耀記舊址。就在這附近,你可以用不到一小時的時間,踏遍孫中山百多年前在香港學習和從事革命活動的足蹟。但沒有什麼人會這樣做了。我在士丹頓街按址尋去,仔細張望,始終也找不到另一爿說明這史蹟所在的牌子,只見美容中心、傢俬籠、新開的歐陸餐廳和酒舖招牌,顯示了中環自從行人電梯啟用以來這幾條街道換上的新面目。
「我最先是想到種種《百厭》的人物,例如神話裡的哪吒、搞革命的孫中山、隨街塗鴉的曾灶財……後來不想搞得太龐雜,就集中在曾灶財身上了。」
在咸保伊茲博物館的演出裡,他把衣服設計進一步發展。其中有一幅印滿曾灶財字跡加以變化的長幅布匹,模特兒把部份裹在身上,把餘下的長尾巴揮動如同波浪,搖曳生姿。鄧說這時裝名字就叫「一匹布咁長」,一匹布這麼長的意思當然是指原來的布料沒有加以剪裁,強調了鄧對衣料的尊重,叫人想像披上以後身體與衣料的自由關係,還有就是布料雕塑般的感覺。但另一方面,粵語題目這句話通常也指一個很長的故事,鄧達智也開了曾灶財的玩笑,一方面欣賞而借用他的書法,一方面也笑說他寫的故事真長得似有一匹布那麼長……
我知道鄧對三、四〇年代的文人和他們的風範留下深刻印象。鄧曾告訴我,他看過一張三、四〇年代中國文人在學士台文藝沙龍聚會的合照,那種文采風流,也許才是我們理想的中國。鄧說先前不知道連旗袍也可以穿得那麼瀟灑,這幀照片就是他「風花雪月」系列的靈感。但等那系列出來,和-圖-書用上又鮮又柔的顏色,高高的鞋子,那又已不是原來的中國,是當代一個頑皮「百厭」的想像了。
鄧達智在香港既寫專欄,也是社交圈子裡的名人,算是許多人都認識的了。但他設計的時裝在本地不易在當眼的地方買到,也從來不曾成為流行的熱門商品。他的見報率高,但也從沒停止過埋怨記者不懂時裝。
我們無意去試孔夫子沙律,繼續前行。鄧達智本人在八十年代也玩過「工農兵系列」的時裝,但他對中國民生和衣料的感情比這深。朋友告訴過我說:鄧達智在八十年代底回去山東所做的抽紗系列,是他所做的最美麗作品之一。他本來還要在八九年為上海方面到紐約和米蘭籌辦一個大型的抽紗系列設計,可惜因為六四事件發生,他無心繼續,也就擱下多年了。
我想起一九九六年底我們一起去柏林「破宮」塔哈里斯參加「香港文化節」時他做的時裝展,似乎目前這展覽就是從那次發展過來,但又走前了一步。我記得柏林那次,第一晚就是他的節目。他沒帶模特兒,劇場也沒有專人做燈光和音樂,只靠我們同來的舞團幫忙,但大家一直沒有排演的機會。鄧大概開場前半小時才跟他合作慣的幾位舞者解釋,當場才選擇和更換衣服。結果憑着幾位舞者的即興舞藝,鄧達智大膽活潑的時裝設計,預先準備好的香港街頭映象幻燈片,本土色彩濃厚俚俗生動的音樂,鄧達智成功地用時裝演繹了他對香港文化的混雜看法。觀眾熱烈鼓掌十多分鐘。我們捏了把汗之餘,只好自嘲地說這體現了香港的拼搏精神:那種習慣了從時間匆忙和物質匱乏之中完成工作的能力。
我想起來,問他hetubook•com•com最新這系列叫什麼名字?他笑了笑,說;「本來叫《百厭》」,我也忍不住笑起来,這廣東俚語有頑皮和討人厭的意思,說起來卻只是帶着對小孩子親暱而不含惡意的譴責。在新界望族大家庭長大的反叛少年鄧達智,現在也與他的家庭恢復了非常親密的關係。而在香港時裝界,儘管鄧達智老是以「壞孩子」的姿勢出現,事實上大家都喜愛他縱容他,至多當他是個「百厭」的大孩子吧了。
如果你找不到當年孫中山革命的總部,你總可以應閃閃紅星的招徠,在新開的紅星咖啡店吃一個「中國革命自助餐」,沙律吧任吃是六十八塊錢。餐牌上列出的食物包括「孔夫子沙律」、「無底碗」、「阿婆上海餃子」,還有雲南式煎羊乳酪、用法國黑菇汁調製中國冬菇,廚師據說來自加州。牆上的海報都是工農兵式革命海報,但在勞動階級粗大的手掌上握的不是鋤頭或鐮刀,而是滿滿的一杯杯西洋啤酒。
我想起那個喃喃自語的老人,在官塘的天橋底下一面牆上如何固執地書寫他的家世。警察一次又一次把他拉回警署,對他起訴,最後也只好不了了之。他的書法,不管大家如何不接受,最終也變成了這城市街頭風景的一部份了。鄧達智借用他的筆劃變成布料上縱橫的圖案,出發點倒是很簡單的:他把曾視為頑皮搗蛋的同類人,而且他說想知道這種頑皮是否可以在九七年以後仍然是大家可以接受的?
我記起我們在柏林參加文化節以後,四個人結伴同遊布拉格,在一所美麗堡壘般的餐廳地窖喝酒時,跳舞的小梅就說過類似的話:為什麼我們的創作,在外面得到更多承認,在香港反而受到冷落呢?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