輯二 改革與内鬥
改革必消耗於內鬥?

——原載於一九九七年一月五日《聯合報》
當然,台灣可以挑出民主的大旗,爲我們近年的腳步能契合時代潮流而感到自豪。但追求民主政治只是手段,提升人民的生活素質才是真正的目的。但是看看台灣一些最基本的生活環境指標,空氣、水、食品衛生、交通、公共安全、社會秩序,都是一天不如一天。更堪注意的是,台灣賴爲生存發展基礎的經濟建設,也有下滑的趨向,而政府財政惡化,失業率增加,出走移民日衆。凡此種種,都是令人憂心的現象。
憂心的人雖然不少,但公開批評、建議的人https://m.hetubook.com.com卻不多,因爲那樣有可能被貼上兩個標籤:
同樣的,這樣的詰難也可適用於台灣。蔣經國總統於一九八八年逝世,大體留下一個比較安定的社會環境,和相當堅實的經濟基礎,再輔以解除黨禁和報禁的內部民主條件,開放大陸探親往來的兩岸緩和關係,繼任的班底,只要正心誠意,穩健經營,憑我們台灣人民的認眞與勤奮,憑我們亞洲四小龍的實力與地位,憑我們與世界一百多個國家的經貿外交,台灣求生存、求發展應該沒有問題。至於國家前途是獨是統,似乎用不著操之過急。
林先生的話或可以作爲和圖書這樣的理解:在體制內改造,牽動各方面利害,與事者理念、意見不一,寖假由主張之爭而演變爲權位之爭,龍虎相搏,你死我活,功業未竟而兵疲師老、山河凋敝,留下的苦難只好由全體百姓「概括承受」。
可是我們並沒有珍惜這種不錯的環境與條件,世代剛交替,政爭即開始。既要爭權,必然結黨;於是金權也,黑道也,派閥也,統獨也,憲政體制也,問題一波波而來。由於領導人的堅強性格,更挑動台灣前途最凶險的環結——兩岸關係。外交的翻騰加上內政的紛擾,這幾年來,台灣可以說沒有過多少安寧的日子。
專攻思想史的中央研究院院士林毓生教hetubook.com•com授曾說,「革命」比「改革」容易,因爲革命是推翻別人的政權,改革則多屬削弱自己的權力,後者比前者需要更多的智慧和勇氣。他還指出,改革之所以失敗者多,主因是耗於內鬥。
國家政務固然千頭萬緒,最重要的綱領是「治大國若烹小鮮」。魚要慢慢煎,若是爲顯「廚藝」而不停的翻動攪和,最後會只剩下一堆魚渣。「經營大台灣」亦應作如是觀,不管台灣有多「大」,也禁不起過度的折騰。
一八九四年國父孫中山先生以「興中會」開始革命運動,到現在一百年了一八九八年康有爲和梁啓超兩先生協助光緒皇帝經營變法改革運動,到現在也一百年了hetubook•com•com。對於中國和中國人來說,革命和改革哪一條路更合適?有些歷史學家正在作歷史的回顧與反思。
改革必耗於內鬥?希望這不是歷史的必然。
第二個標籤是「不愛台灣」。住在台灣的人,生於斯、長於斯,家庭在此、財產在此、事業在此,不愛這兒愛哪兒?大家都爲台灣的前途福祉打算,不過有人急功近利,有人看得遠一點,如是而已!
第一個標籤是「拒絕改革」。改革若能造福國家社會,黔首百姓雖然愚魯,哪有把自己的利益往外推的道理?就怕政治人物假改革之名行私心之實,以「拒絕改革」的大帽子逼迫人民接受其錯誤的理念與做法。
這話印證於近代的中國,大體有https://m•hetubook•com•com脈絡可循。中共於四九年「革命成功」,除台灣之外,廣土衆民盡入版圖,外則國際多表同情支持,內則百姓渴望休養生息,實在是「建國」的大好時機,但是領導人現代知識甚少,權力慾念甚重,視國事爲一黨之事,視黨事爲一己之事,予智自雄,隨心所欲,一波又一波的各種運動,把國家折騰得遍體鱗傷。尤其長達十年的文化大革命,使政治體系瓦解,經濟結構癱瘓,國民精神崩潰;其貽害之深遠,即使到現在,還不能說已完全復元。我們在「鐵幕」之外的人,當時目睹文革,現在回想文革,仍舊不能瞭解:怎麼會發生這樣的事?中共的領導人究竟想些什麼?他們對國家、人民和歷史難道沒有責任感?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