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在鎌倉的話,我可以很有自信的說,我對此地相當熟。這可能也是鎌倉面積不太大的好處吧。
住在鎌倉的魅力,可以說是一種美好鄉下的魅力吧。當然,並不止這些。
面積大約四十平方公里。
鄉下地方沒什麼不好。大都會有大都會的優點,小城市有小城市的適居性。
一個市町若是這樣的規模,不知不覺令人升起一種「我的小鎮」的情懷。
我的祖父母在但馬
的某處也擁有土地,在一些老故事裡總會提到本家、分家之類的
https://www.hetubook.com.com話。不知是真是假,據說分家出去的兒子進了一所有名的大學,本家的兒子還激勵自己「絕不能輸給分家之子」等云云。
鎌倉的人口,在一九六〇年時不過十萬,後來快速膨脹,到了一九八七年,已經有十七萬六千多人。但後來稍有下跌,目前是維持在十七萬人上下。
都會生活的便利、小城的溫暖人情味,以及雖然已漸漸減少,但還殘存的一些綠地,是這些使鎌倉成為一個安居的美好小鎮。
不過,在鎌倉,這方面的鬱悶是不太有的。
我們家算是新遷入的居民,而根據久居於此的人和*圖*書說,此地居民都有著扯不清的地緣和血緣關係。比如說,賣瀨戶陶器的女兒嫁給了和服店老闆;畫廊的主人和書店的主人是兄弟之類的。與隔鄰別墅的家庭論及婚嫁更是稀鬆平常的事。所以在當地小學、中學、高中就讀的人,肯定有很多同窗好友。
前面也提到,當別人知道我住在鎌倉時,總會對我說:「那是個好地方吧。」我有時會回答:「只不過是個鄉下地方啦!」雖然一半是玩笑話,但實際上我也真這麼認為。
這數字既不會太多也不會太少,以一個都市來說,它算是適中的數字。
例如,大部分農村和古老的城下町,從幾百年前就有著身分和階級的差別。大地主和佃農,以及從前士族的子孫現在都住在一起,外來者自然很難與他們打成一片。和_圖_書
幸好,在鎌倉看不到這類主側關係,也沒有這種阻礙。
比如說,聽到市區的地名時,馬上就能想起那地方是在哪裡,是怎樣的地理環境。至少都有去過那裡的印象,或是有幾個住在那附近的熟人。換句話說,有土地的直覺。極樂寺、玉繩、腰越、淨明寺……每個地名都和該處的景致、朋友的臉龐,以及種種的記憶結合在一起和_圖_書
。
雖然在深澤地區還保留了一些農地,但隨著旋風般的開發速度,古代留傳下來的風節也大都與日俱失了。
我在東京澀谷住了將近二十年,卻不敢說我知道東京的每個角落,雖然在區內和都心有幾個地方也具有土地直覺,但也有好幾個地方,我連一次都沒去過。即使聽到地名,也只能隱約知道它在什麼方位,但有關那塊土地的印象卻毫無所悉。
從我家來回鎌倉車站,大都會經過小町通。在那條街上每天少說會遇到一到兩個熟人:可能是女校(我以前讀過橫濱的女校)的同學、同業,或是到府看病醫生的太太,經常受到關照的當地議員,還有附近鄰居,各種各樣的人都有。有時https://m.hetubook•com•com候就這麼站著聊了起來,但不少時候只是點個頭、擦身而過。不論怎麼說,能夠與他們認識是值得高興的事。可以深刻的體會到在這個小鎮,與這麼多人認識、一同生活,是件多麼令人感恩的事。這應該也是鎌倉面積不大所帶來的優點吧。可以體會到町與自己融為一體的感受。
在有限的地區内熟面孔多,有時也是件令人煩心的事。我常聽人說起,住在鄉下的窒悶感。
我就著記憶將鎌倉的生活原原本本的記錄下來,不知讀者看了之後有什麼感覺,應該接觸到不少與觀光名勝稍有不同的面貌吧。
然而鎌倉雖然是古都,但在歷史上,它曾有一度衰微,所以立在外來者前的那道牆就不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