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六十五年我在救國團幼獅文化公司任《幼獅》月刊主編,救國團的標語:「我們爲青年服務,青年爲國家服務!」感恩與回饋的對象,如果能超越當事人,實乃上上大吉的無限福緣!
第一,受與施同具福緣:諺云:「施比受更有福。」鼓勵人樂善好施,熱心助人。其實,能夠有機會得到別人的幫忙、照顧、提攜,實乃福緣,故曰:「受與施同具福緣。」我
和圖書的建中同學、前任太平洋房屋副總蕭可輝兄、事業有成,常掛在嘴上的名言:「需要朋友協助時,不必遲疑,千萬別怕騷擾別人!」
由此聯想到,感恩與回饋此一人類高貴情操,耐人尋味,值得深思:
——九十四年七月二十五日
七月初舉行的九十四年公務人員高普考和*圖*書,以「感恩與回饋」爲作文題,讓千萬準公務員沉思於惜福感恩氣氛中,令人精神振奮。更有意義的,是題幹上的一段提示。據報載:在台東市中央市場賣菜維生的陳樹菊女士,民國四十六年小學畢業時,因母親難產身亡,不得已放棄升學,接下母親的菜攤。從青春年少到現在年過半百,日復一日在市場內用心工作,甚至連自己的婚姻都耽誤了。但她仍然和_圖_書發揮大愛,聽說母校——仁愛國小圖書館老舊,計畫重建,基於對母校深厚的感情,立刻把賣菜所賺的蠅頭小利,多年來一元、十元慢慢儲存的辛苦錢四百五十萬元全部捐獻出來。報上推崇「賣菜阿菊」的義舉最具教育意義,足以啓迪人心。
第二,感恩實乃上上大吉:崔瑗〈座右銘〉開端即云:「毋道人之短,毋說己之長。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證嚴法師www.hetubook.com.com
常勸人:「歡喜做,甘願受。」懂得惜福與感恩,能夠掌握自己手頭擁有的幸福,善自珍惜,實乃上上大吉,一顆感恩的心,時時刻刻洋溢著歡欣。
第三,回饋並不等於回報:諺云:「受人點滴之恩,當湧泉以報之。」又台灣民間流傳:「吃果子,拜樹頭。」「吃人一口,還人一斗。」陳之藩〈謝天〉說得好:「因爲要感謝的人太多了,就感謝天吧!」其實,回饋並不等和_圖_書於回報,受人好處,能適當的回報,當然是份所當爲的好事。然而,回饋的對象理應更加寬廣,我的學長張子良兄,任教高師大十八年,五月二十八日病逝,其門生印象最深刻的,是他所說的:「迷時我渡你,悟時你渡人!現在你們不懂,我來告訴你們,等到某天你們領悟了,不要回渡我,而要去渡其他人!」《六祖壇經・行由品》惠能法師云:「迷時師度,悟了自度,度名雖一,用處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