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時代,已經很難有偉大存在的機會。
這些年來,許多朋友積極參與媒體改革,大概也是希望能為臺灣的未來發展,構架一個較良善的環境吧?!
常會覺得,從歷史上或人類文明來看,經濟只能讓一個社會強大,唯有文化才能讓社會偉大。
但令人感慨的是,縱使擔任如此高階的主管,也由於大環境的限制,而無法衝出惡性競爭的泥淖。一方面也暗暗心驚,公共電視真的能承載如此大的期許嗎?
因為偉大需要有理想,偉大需要有寬闊的視野與遠見。偉大更需要人文的心靈和恢宏的氣魄。而在現今資本主義下,物質文明與商業成了最終的價值,人們一切判斷與思考的標準來自於利潤與個人,這種時代氛圍已斬斷了偉大的可能生機。
畢竟臺灣大部份的老百姓是不讀書的(有資料顯示,臺灣一個家庭一年購買的圖書不到一千元),我們甚至可以說,臺灣老百https://m•hetubook•com•com姓對周遭世界的認識,幾乎是全從媒體來的。
不過,所謂「這是最壞的時代,這也是充滿希望的時代」,羅素曾說:「美好的人生是為愛所喚起,並為知識所引導的。」愛與知識,正是臺灣社會所欠缺的,也是媒體最重要的價值。相信臺灣的媒體,應該可以尋找到許多對臺灣尚未絕望的人,一起努力。
這十多年來擔任環保團體的志工,在全臺灣各個地方奔波,看到許多美好的環境不斷消逝,我發覺最大的關鍵,是在於臺灣民眾的觀念與素質都有問題。我也發覺,環保意識的生根只有從教育著手,但是教育是非常漫長且耗費大量人力的長期努力;所以,另一個可行的努力途徑,就是從媒體改革著手。
臺灣有可能再度出現偉大的領導人嗎?
前一陣子,遇見曾在商業無線電視台擔任高階主管的朋友,他和*圖*書
說了一句非常令人動容的話:「……我常夢想,當觀眾受不了電視節目,要按關機鈕時,遙控器會自動跳到公共電視的頻道。」
這個時代,已經很難有偉大存在的機會。
因為偉大需要有理想,偉大需要有寬闊的視野與遠見。偉大更需要人文的心靈和恢宏的氣魄。而在現今資本主義下,物質文明與商業成了最終的價值,人們一切判斷與思考的標準來自於利潤與個人,這種時代氛圍已斬斷了偉大的可能生機。
其實我原本也是屬於放棄電視媒體的那群人,多年來一直感歎臺灣民眾有「弱智」的傾向,同時也認為在造成不良社會風氣的因素中,電子媒體必須擔負最大的責任。
愛與知識
但是談到臺灣媒體,很多人不免搖頭。
在眾多努力面向中,媒體改革會是一項較迅速而且較全面的影響,而且相對於許多政府部門習以為常的硬體投資和-圖-書,這種花在軟體內容的經費,相對而言是非常節省的。
根據研究報告,因為媒體的收入絕大部份依賴廣告,而廣告收入收視率息息相關,媒體的經營者只有盡一切手法衝高收視率,市場遊戲規則走向庸俗化和瑣碎化、未尊重人性尊嚴的內容影響所致,難免會使得臺灣民眾的視野與心理狀態,甚至在道德上往相反的方向發展。
目前世界主流是自由競爭,以開放市場的機制期望「那隻看不見的手」可以讓世界公平合理。但是真實世界裏,很多事情不是這樣,也不能這樣,若放任以資本經濟模式競爭的話,會變成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
我想再重述一遍,從歷史上來看,經濟只能讓一個社會強大,唯有文化才能讓社會偉大。談到文化,不免就想起媒體,畢竟媒體是形塑、凝結整個社會文化的重要因素。
令人感動的,是他那對臺灣仍存有夢想的心。多少人早就因為灰心沮喪https://www.hetubook.com.com,而成了關機族,不再對臺灣的媒體抱持任何希望。
可是,對於臺灣的媒體現況,大家都只能搖頭。有句電腦資訊的名言:「垃圾進,垃圾出。」這也就是所謂「You are what you eat.」,當臺灣的媒體只競逐收視率、銷售率的唯一評估指標下,只有朝八卦、腥羶色,或是各種聳動、對立、衝突的片段訊息報導發展。在惡性競爭中,人人都很無奈,但是似乎也找不到出路。
如此,許多公共利益、多元聲音,會在這種競爭之下被犧牲掉。
孫資政中風後努力復健之餘,積極參與公益團體的活動,我曾二次在活動的致詞場合遇見他。孫資政曾經提到,他當年擔任經濟部長以及六年行政院長,為了建設臺灣成為現代化國家,如發展高科技、設立科學園區,難免忽略了對於文化建設的積極投入;對此他有點自責,臺灣這二十年的價值混亂,是不是當年單m.hetubook.com.com方面經濟發展太快的後遺症?
記得幾年前孫運璿資政病逝時,媒體罕見的以「偉大」來蓋棺論定其一生的貢獻。孫資政一九八四年中風,這二十多年以來,人們常常想起他,除了他的無私、正直,以及廉潔、氣度、胸襟,帶領臺灣走過關鍵的年代,奠定目前臺灣得以發展的經濟基礎……之外,人們大概心中一直在期待另一位「偉大」領導人的出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