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峨眉山是普賢菩薩的道場,「普賢」的梵文「三曼多跋陀羅」SAMANTABHARRA,又譯成「遍吉」,是一位具足無量行願普遍示現佛剎的菩薩。在《華嚴經》中介紹普賢菩薩的身像,猶若虛空,三世諸佛的法身,也都是普賢的法身,所以,他可以普應十方,而做一切方便,故十方三世諸佛的應身,也是普賢菩薩的應身。是故《大智度》云:「普賢不必說其所住之處,是應一切世界,而住在其中。」普賢菩薩之在中國受到崇拜和信仰,是因為有幾部經典的介紹:①《三曼多跋陀羅菩薩經》(即《普賢菩薩經》)一卷,②《華嚴經入法界品》,③《華嚴經普賢行願品》。在《普賢菩薩經》中,所說法門,分成五項:五蓋、悔過、願樂、勸請、譬福。也就是說,做為一個菩薩,應當除一切罪蓋https://m.hetubook.com.com,悔一切過惡,願樂一切功德,勸請諸佛轉於法輪。如是福德,無可譬喻。在④《華嚴經》中的〈十明〉、〈十忍〉、〈性起〉及〈離世間〉等諸品,都說到普賢菩薩。再加上⑤《法華經》、⑥《觀普賢菩薩行法經》等,都曾介紹這位菩薩勸修的法門。在《法華經》卷八的〈普賢菩薩勸發品〉中,有兩段經文說到護持修行《法華經》的人:
關於四川峨眉山成為普賢菩薩應化道場的緣起,可在清康熙年間重修的《峨眉山志》卷二「應化篇」見到,謹抄錄如下:
而峨山即為應化之場,舊志稱峨山應化,始於漢明帝時,里人蒲公羽採藥,見麋跡似蓮華,詢諸千歲寶掌菩薩,掌令往洛陽問摩騰法蘭二尊者,蘭曰:「華嚴經菩薩住處品有文,西南方有處,名光明山,從昔已來,諸菩薩眾,於中止住,現有菩薩名曰賢勝,與其眷屬三千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說法」。所謂賢勝即普賢也,蒲歸乃建普光殿,供願菩薩像,示現始於此。和*圖*書
在《楞嚴經》卷五,也有這樣的記載:
是人若行、若立,讀誦此經,我爾時乘六牙白象,與大菩薩眾,俱詣其所,而自現身,供養守護,安慰其心,亦為供養法華經故。是人若坐思惟此經,爾時我復乘白象王,現其人前,其人若於法華經,有所忘失一句一偈,我當教之,與共讀誦,還令通利。
現今從山麓至絕頂,有大小洞四十,石龕一百一十二,寺院之有名者則為萬年寺、伏虎寺、光相寺、中峰寺、華嚴寺、黑水寺、靈巖寺、新開寺、蟠龍寺、羅漢寺等,其他還有許多的伽藍。和圖書
其中以聖壽萬年寺為最重要,在傳說中的普賢菩薩為蒲翁示現靈跡所在,就是萬年寺的座落處,傳說於晉朝時代已有人在該處建寺,名為「白水普賢寺」。
正由於有這樣的經文傳誦於世,普賢菩薩給人的印象是乘坐六牙白象,行化世間。在我們這個世間的現在賢劫,普賢菩薩常與文殊菩薩相提並論。因在《無量壽經》卷上說,這兩位菩薩是在我們所處的賢劫之中,最具影響力的。同時在《華嚴經》〈普賢行願品〉第四〇卷,說到賢劫一切諸大菩薩,以無垢普賢菩薩為上首。可見普賢菩薩是賢劫中最重要的一位菩薩。
若於他方恆沙界外,有一眾生,心中發明普賢行者,我於爾時,乘六牙象,分身百千,皆至其處,縱彼障深,未得見我,我與其人,暗中摩頂,擁護安慰,令其成就。和圖書
這個感應故事牽涉到在漢明帝時從西域用白馬馱經來華的竺法蘭、攝摩騰兩位尊者,可謂攀龍附鳳的傳說。而且佛說《華嚴經》的地點,是在中印度摩揭陀國的阿蘭若菩提道場,當時所說的「西南方」「光明山」,怎麼可能變成在印度之東的四川峨眉山,也是牽強附會。不過峨眉的山水太好,歷代的文人雅士,在遊山之後,留下不少詩文,對於普賢菩薩的感應事跡也越傳越盛,來到山中建寺修行的僧人也愈來愈多。直到二次世界大戰之前,日本望月信亨所編《佛教大字典》介紹峨眉山的條下,還說:
因為根據《悲華經》卷四說,普賢菩薩就是阿彌陀佛因地之時,無諍念王的第八子,故將普賢菩薩當做如來和*圖*書的因位來看,他的重點在於無量的行願,如果沒有像普賢菩薩這樣的「因行」,就不可能得到佛的果位。文殊菩薩是代表著佛「果」的智慧,普賢與文殊,也就是代表了從因到果的諸佛功德的示現。所以,在《華嚴經》中,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是從文殊菩薩的指示而去向德雲比丘參學,至第五十一位善知識即回到文殊菩薩處,又示去向普賢菩薩參學,為第五十二位善知識,加上文殊則共為五十三位善知識,乃表示著兩者的關係,不可分割。
若後世後五百歲,濁惡世中,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求索者、受持者、讀誦者、書寫者,欲修習是《法華經》,於三七日中,應一心精進,滿三七日已,我當乘六牙白象,與無量菩薩而自圍繞,以一切眾生所喜見身,現其人前,而為說法,示教利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