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八五、双十節
像他所推薦的魯迅和柏楊一樣,孫伯伯是一個先見先覺的人。歷史上的先知人物向來言辭猛銳而且常常刺耳難聽。但是,由於在時間和空間上都更接近孫伯伯,我總以爲孫伯伯在嚴責之餘,對我們的民族比魯、柏二位更具有一種大公無私、從不摔餒的關愛之情。直到我寫這一篇文稿前數個小時,孫伯伯還慎重的對我說:「經過這麽多年的思索,我好像終算確定了我們老昏病的癥結。就是『不合作』這個習慣,也就是 孫中山先生一百年以前說和圖書的散沙特性。」我看着孫伯伯,心裏有莫名的感動。想到自己的年齡較孫伯伯少很多,然而多年來託着「無力感」這一個藉口,已經對社會國家的許多事情漠不關心,至多在心血來潮時會像許多自以爲是的人一樣謾罵批評一番,而衷心却麻木無感;想到還保存「赤子之誠」,繼續思索中國的問題直到如今;想到他繼續寫文章想啓國人的心矇,已近廿年,雖然他以爲國人的教化要花十代的時間才能完成;這一切思緒使我慚愧。孫伯伯的「關懷」和「愛」誠摯而堅定不移,我們應該也把這樣的胸襟https://www•hetubook•com•com再找尋回來。
孫伯伯根據他最近的體認寫了「日本能,中國不能」這篇短文,揭明國人不合作以致不能的實情。也許有人以爲他之所寫沒有什麼新穎之見,但是我以爲可貴者在於孫伯伯那份體認事實而言語諄諄的心情;我們身爲讀者的人,雖然聽慣了「中國人是一盤散沙」的話,究竟有沒有體認過來而有所自省呢,還是因循延宕,眞的要應驗孫伯伯極其悲觀的預測,到二、三百年後還是一盤散沙,還是沒有團隊精神,違離孔子所說「其爭也君子」的運動家精神及民主風範,一片你爭我搶和_圖_書、「己所不得,毋施於人」的紛亂場面?
吳菲菲
因爲地利的緣故,常常可以親聆孫觀漢博士的教誨,這些珍貴的話語往往在日後成爲他文章的一部份。也因爲彼此的居處非常親近,所以有幸尊稱他爲「孫伯伯」。他福泰而慈祥的身形面容(前一陣子他厲行節食減肥,目前好像放棄不做了),睿智的眼神(偶爾他特別强調某個意見時,他的雙眼會格外敏銳刺澈起來),以及他自己從來不提起,但衆人皆知的事蹟成就,這些現在和過去的總和使得我們每一回見到他、稱呼https://www.hetubook•com.com他爲「孫伯伯」的時候都滿懷敬愛之意,毫無虛禮的成份——那的確是「相見甚歡」,除了相愛的男女會如此相看不厭外,也只有孫伯伯是這樣耐看的,數年如一日。
參照孫伯伯的意見,我們當前所目睹的種種光怪陸離的現象,事實上是潛伏的民族劣根性加社會變動的因素而特別明顯的浮露出來。爲什麽日本在走上經濟大國的途程中,在其國內就沒有大規模發生我們現在所罹患的各種教人羞愧及憤怒的病態呢?
(全書完)
孫伯伯常常說,要醫治國人的老www.hetubook.com.com
昏病可能需要二、三百年的時間。我則想到:若是二、三百年後國人眞從老昏病中痊癒了,那將是我國歷史上最值得大書特書的事件;屆時史家記載這一段病癒的歷程,探溯當年振聵發聾的一輩大師,孫伯伯理當名列少數倡導人物之一。近年來國內揭露了一連串殃及社會大衆、甚至國家形象的犯罪事件,欺詐、暴力、貪瀆及公害似乎蔚爲風氣,而多年來「精緻文化」及「第六倫」的倡導率成空言。社會學家從社會變邊的角度把這種現象解釋爲文化失調。但是孫伯伯早在多年以前(也許已經廿年了)便開始探討現代中國價值觀混亂以及不能如鄰居小國日本强盛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