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講 漢武帝變法:頂層設計的集大成者
劉徹:大一統制度的集大成者

在解讀漢武帝的這場經濟改革之前,有三個前提是要預先觀察到的:第一,經濟改革開始之前,政治集權和思想統一已經全面完成;第二,以抵禦外族入侵為口號的討匈戰爭為集權改革創造了道義上的理由,對凝聚基層民心起了關鍵作用;第三,「文景之治」留下巨大的、可供攫取的民間財富。這三項是保證改革得以順利推進的客觀條件。也就是說,漢武帝掌握了改革的「時間窗口」。
正是和_圖_書在這樣的背景下,漢武帝開始推出一系列強硬的國營化經濟政策,涉及產業、流通、金融、稅收等多個領域,是一次眞正意義上的、具有頂層設計意味的整體配套體制改革,具體的操盤人為桑弘羊。
「七國之亂」平定後的第十三年,劉徹登基,是為漢武帝。他當政五十四年,一改前朝的休養生息政策,文治武功,一舉把帝國拉回到高度專制集權的軌道之上,漢朝成www•hetubook•com•com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就四大基本制度的建設而言,試驗於商鞅,成形於嬴政,集大成於劉徹。
到執政第二十個年頭的時候,西元前一二一年,漢軍大敗匈奴主力,取得對匈奴戰爭的最大勝利,渾邪王率四萬之眾歸附大漢,舉國上下為之大振,劉徹的政治威望也達到了頂點。不過,在經濟上,中央財政卻出現了「用度不足」的危急情況。史載,漢武帝「外事和-圖-書四夷,內興功利,役費並興」,硬是把文景兩帝留下來的充沛國庫消耗一空,「兵連而不解,天下共其勞」,「費以億計,縣官大空」。
在中央與地方的權力分配制度上,漢武帝頒布《推恩令》,強行要求諸侯分封諸子為侯,使其封地不得不自我縮減,同時,朝廷向各地委派主管行政和監察工作的刺史,由此空前加強了中央集權。在全民思想的控制上,他接受大儒董仲舒的建議,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讓儒學成為唯一的正統思想,延續了七百年的百花齊放的景象到此戛然而止。中央集權必「統一」國民思想,不過手段各有巧妙,史學家顧頡剛曾比較秦始皇與漢武帝的不同辦法:「秦始皇的統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讀書,他的手段是刑罰的制裁;漢武帝的統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讀一種書,他的手段是利祿的引誘。結果,始皇失敗了,武帝成功了。」和*圖*書www.hetubook•com.com
在外交政策上,武帝一反之前的綏靖政策,派衛青和霍去病與匈奴常年作戰,奪回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區,大大擴張了版圖。在東北方,他派兵滅衛氏朝鮮(今朝鮮北部),置樂浪等四郡,在南方,則使夜郎、南越政權歸附漢朝,漢帝國版圖至此基本成形。在大動兵戈的同時,他還大規模地興修水利和修築道路。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