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講 世民治國:最盛的王朝與最小的政府

法國年鑑派歷史學家布羅代爾提出過「世界時間」的概念。按他的觀點,人類文明的進步並不均衡地發生在地球的每一個地方,相反,它只出現在少數的兩到三個地方,這些地方所呈現的景象代表了那個時期人類文明的最高水準,在一張簡化了的世界地圖上,很多地點是無聲無息的空白,它們完全地處在轟轟烈烈的歷史之外。每一個國家的國民都應該警惕地尋找自己的方位,去判斷自己到底是身處「世界時間」之中,還是置身事外,是與「世界時間」同步前行,還是被遠遠地拋棄在外面。
若將兩千多年的中國歷史放置於世界文明史中,我們或可以發現,兩漢時期,「世界時間」確乎是在西方的羅馬城和東方的西安、洛陽。西元六世紀之後,中國獨享「世界時間」長達一千年之久。從十三世紀開始,西方的進步聲浪越來越響,到十八世紀,「世界時間」的鐘擺徹底離開了中國。直至我寫作本書的二〇一三年前後,中國與美國並稱為G2,「世界時間」重新回來。
在千年鼎盛時期,唐朝無疑是其中最顯赫的一個階段。中國於西元五八九年重新統一,楊堅在長安建立隋朝。廿九年後,李淵代隋,創建唐朝。後人好以一字定義歷朝,譬如暴秦、強漢、弱宋,唐朝是唯一被冠之以「盛」的。唐朝前後二百九十餘年,治國者在軍政及經濟政策上的創新頗有讓人耳目一新之處。

科舉制以及世族勢力的式微

科舉始創於隋,奠型於唐。政府通過定期考試來選拔官吏,考試的內容是研習儒家經典——有人計算過,它們的總字數在九十萬字左右。這種定期考試從西元六〇五年(隋大業元年)開始實行,到一九〇五年(清光緒三十一年)為止,整整實行了一千三百年,由於採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做科舉。科舉制是對軍爵制的演進,從此,文武二士都擁有了公平地進入體制內的通道,不再成為反對的力量。早在唐代,就有人發現了其中的奧秘,趙嘏曾賦詩曰:「太宗皇帝眞長策,賺得英雄盡白頭。」科舉制度造成知識階層對國家權力的絕對和-圖-書依賴,在這個由「規定動作」組成的考試行動中,知識份子首先喪失了獨立存在的可能性,進而放棄了獨立思考的能力,也就是從這一制度確立之日起,曾獨立存在的知識份子階層在中國歷史上完全地消失了。
社會精英中的第三個集團——商人階層,則仍然被排斥在外。唐朝開國皇帝李淵規定「工商雜類不預士伍」,緊閉商賈從政之門。其子唐太宗李世民也主張將商人排斥在主流社會,特別是政治圈之外。他曾囑咐重臣房玄齡:「朝廷的各種官位,都是為賢人準備的,那些工商雜流,即便人才出眾,也只可以讓他們多多發財,一定不能授以官職,使得他們能夠與賢人君子並肩而立,同席而食。」這段話在後世非常出名,被歷代治國者奉為圭臬,視為一項毋庸置疑的基本國策。此外,唐太宗還在服飾上對各種身份的國民進行區別,五品以上的官員可以穿紫袍,六品以下的穿緋綠的官服,胥吏的衣服是青色的,一般百姓穿白色的,軍士穿黃色的,而商賈則必須穿黑色的。hetubook.com•comhttps://m.hetubook.com.com
正是在制度和公眾觀念的雙重催動下,世族門閥的力量逐漸蛻化,中國社會自此完成了從世族形態到士紳形態的轉型。所謂的「富貴不過三代」,確實是唐宋之後的景象,乃對平民社會的和-圖-書一種另類描述。
唐朝在四大制度建設上的最大貢獻是推行科舉制。
唐太宗對世族力量的打擊可謂不留情面。有一次,禮部修編《氏族志》,以傳統的世家大族崔家為第一等,太宗大為光火,他說:「我跟山東的崔家、盧家也沒有什麼舊嫌,可是他們已經世代衰微,沒有出過什麼了不起的大人物了。我現在定氏族,是要推崇我大唐的冠冕人物,怎麼能以崔家為第一等!」於是,他親筆朱批,提出「不須論數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級」,在他的干預下,天下姓氏合二百九十三個,共分九等,崔家降為第三等。呂思勉在《隋唐五代史》中評論道:「儘管太宗這種公開羞辱的做法有點牽強,不過其宗旨正在於打擊世族勢力,否定血緣階級。」www.hetubook.com.com
在政治經濟史的意義上,科舉制是對世族模式的一次徹底「反動」。過去數百年間,世族模式和莊園經濟困擾著歷代治國者,幾乎鮮有改造成功者,王莽改制,十年而亡,劉秀「度田」,不了了之,東漢政權的羸弱以及魏晉南北朝的紛亂,莫不與此有關。直到科舉制出現,才從制度上切斷了世族繁衍的根源。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