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斯博士與改變歷史的書

寫作時間長短懸殊,可以歸納為幾個因素:每一作者的性格造成這種不同。自然科學家如哥白尼、牛頓、哈維和達爾文,他們對於所研究出來的理論,態度十分矜慎,在未經過徹底反覆求證並經過最嚴格的考驗之前,他們都拒絕將那些理論印刷成書,公諸於世。就是在一再查核無誤之後,他們仍遲遲不肯予以付梓,有的是害怕引起爭論,或遭受政教當局的查禁,有的是由於他們力求十全十美,顧慮科學界的同時人物會加以挑剔,更由於他們都不喜自我宣傳,所以延擱日久。至於經濟學方面的著作,史密斯與馬克斯都因為必須採用許多資料,所以曠日持久。另一方面,像馬基維利、青年時代的馬爾薩斯、潘恩與梭羅等,都是急性的人,他們的意見一旦形成,便如鯁在喉,不吐不快。
杜威:「邏輯理論之研究」。
亞當士:「亨利.亞當士的教育」。
九、達爾文:「物種原始論」。
「遊記」是另外一種文體,其影響比較容易衡量。馬哥波羅的遊記拓展了人類的視野,使得世界為之擴大。他在十三世紀所完成的遊記,引領歐洲人士發現了前所未知的遠東。他個人的冒險與發現,後來都成了最足令人沉迷的讀品。又如一四九三年哥倫布記載他第一次前往美洲的「通訊」,立即被歐洲各國翻譯傳述,並且引起了各國探險家極大的興奮鼓舞之情。其後不久又有亞美利哥(Amerigo Vespucci)出版了一本「宇宙誌概要」,由於作者的關係,後來就將如今的美洲大陸定名為「亞美利加」。
弗洛伊德:「夢的解釋」。
三、聖奧古斯丁:「上帝之城」。
譬如說,在古典的科學論著中,魏薩里阿斯的「人體組織論」(一五四三年),在醫學史上或可以與哈維的「血液循環論」相提並論。又如萊布尼茲有關數學和物理的著作,與牛頓的「數學原理」也差可分庭抗禮。在社會科學方面,杜納的「美國歷史中的邊疆」,是一本極精采的開風氣之先的作品,可惜它對世界的影響,不及麥金德的地緣政治論。魏姆(P.M.L. Weem)所著「華盛頓傳」,一八〇〇年出版,是影響美國思想與傳統最有力的書,譬如林肯總統一生中常常從這本書中汲取他自己立身處世的道理。還有丹納(R.H. Dana)的「航海兩年記」(一八四〇年),使得在海上航行的水手們之生活情況大為改善;又如辛克萊(Upton Sinclair)的「叢林」,揭發了世界最大的芝加哥家畜市場種種黑幕,引起了徹底的改革。不過,這三本書的影響,範圍究竟也是太窄了。
人類羨慕自由的熱情,是使得某些學者或作家致力於寫作的動力。馬基維利是為求義大利的統一與自由,史密斯是為求英國工商業的自由,潘恩是為求美洲殖民地的獨立自由,梭羅是為求個人的自主自由,史杜伊夫人則是為求被壓迫的黑奴的平等自由。可見自由是一個強大的力量,足以激發新的思潮。
對於這個問題,可以這樣回答:社會上大多數的人都是經由「第二手」的知識,得到這些書中觀念的概要;其得來的方法,有的是經過「通俗化」的書籍介紹,有的是經由一般報章雜誌的闡釋,教室裏或學術演講中聽到的講解;在近數十年來,廣播、電視和電影,也大大有助於將這些冷僻艱深的書籍予以普及化的介紹工作。
在檢討這十六本書按其出版年代而編成的書目時,令人驚奇的乃是知識之連貫性——互相連貫的線索使它們密切地聯繫在一起。正如芝加哥大學校長赫欽斯博士所說的。這些「改變歷史的書」,乃是不斷進行「偉大的會議」。哥白尼的靈感得自古希臘哲學家。然後牛頓又「站在巨人的肩頭上」,包括哥白尼在內,展望世界,開拓了學術上的新天地。如果沒有那些前輩的知識,愛因斯坦可能永遠不會和-圖-書出現的。達爾文也曾坦然承認,在他之前的許多位生物學家、地理學家和地質學家的理論,對於他完成「物種原始論」有極重大的關係。試驗室式的研究方法,肇始於哥白尼,而後幾乎每一位大科學家包括哈維、牛頓、達爾文和弗洛伊德都採用了這稱方法來進行他自己的研究工作。這又是學術上後先相承的例子。
在文學傑作方面,選擇可能更為困難,小說、戲劇、詩、散文,其中震鑠千古,光照後世的作品,何止千百,真令人有不可勝數之嘆。這些作品的影響不為不大,但是卻很難於做具體的測度。
再進一步研究這十六位作者的生平傳略,可以對他們的性格有較深刻的認識。譬如說,作者的婚姻狀況對於他的著書立說有無關係?哥白尼是一個僧侶。另外,終身未娶的人還有牛頓、史密斯、梭羅、和後來有了情婦的希特勒。此外,哈維、馬漢、麥金德和潘恩是結過婚的,但都沒有兒女。其中潘恩兩度婚姻結局都十分悲慘。馬爾薩斯有三個兒女,愛因斯坦有兩個兒女;馬爾薩斯結過一次婚,愛因斯坦則結過兩次。除了上述數人之外,像馬基維利、達爾文、史杜伊夫人、馬克斯和弗洛伊德,結婚之後,兒女眾多。所以,婚姻與家庭狀況對於他們的著述與研究,很難說有甚麼一定的因果關係。
「改變歷史的書」中所選的十六本書,大部份都是很不容易讀,亦即是極缺乏「可讀性」的書。讀者或不免要問,然則這些書何以又能在極少數的專家之外,影響到大眾呢?舉例來說,哥白尼、哈維、牛頓這三大科學家用拉丁文所寫的書,除了深諳拉丁文的天文學家、醫學家、或數學家之外,看得懂的人太少了。又如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無論譯成甚麼文字,真正能領會其精義的人太少了。在社會科學方面,像史密斯、馬爾薩斯、和馬克斯的書,唯有在社會科學方面受過相當訓練的人才能充分瞭解其意義。而如哈維、達爾文、和弗洛伊德的著作,則又非具有生物學的知識不能讀懂的。

時代與書之間

影響如何測度

這樣一本書的寫作計劃,最重要的一個步驟,自然是書籍的選擇。有若干書名自然而然浮現在人們的心頭。但除了這極少數的幾本書之外,以後的選擇便可能見仁見智,各有不同了。由於選擇的第一個標準是:被選出來的書,必須曾經對於人類的思想和行動,發生過重大而持續的影響;而且這種影響不止是限於某一個國家,而是及於全世界重要的大部份地區的。大多數的名著都不合這個標準。經過這一次「酸性測驗」之後,一本又一本曾獲提名的名著不得不排除在候選書目之外。
最後,總結起來說,這十六本書中大部份都有其共同的特性。除開自然科學的不談之外,這些書大多出於不妥協的獨立份子、激進派、革命者、宣傳家,以及具有狂想的人。這些書就英文字風格而言,有些的確應歸於寫得很「壞」的書。它們成功的秘密,如前文所說,乃是由於時機成熟,世人剛好需要它們。這些書中所表達的思想和意見,往往其有高度的感情成份,直接向千千萬萬人民傾訴。這些書的影響有好也有壞;由此可見,書亦猶人,是可以為善也可以為惡的。「改變歷史的書」這本書作者的原意,不是衡量每一本書道德價值的高下,而是在表明書是一種極有力量的工具與武器,它的動力有時強大到足可以影響歷史發展的方向。
貝爾德:「美國憲法的經濟性解釋」。
後起的作者免不了受前人的影響,甚至有時故意模倣前人,或必須由前人的研究成果去引用資料。譬如說,馬克斯曾引用了很多英國古典經濟學派的著作,尤其是史密斯、馬爾薩斯和李嘉圖。同時,在寫作方法上,馬克斯曾妄自比附於達爾文,他自認為「資本論hetubook.com.com」一書使他成為「社會經濟學中的達爾文」。又如馬漢的「海權論」,大部份應說是「第二手」的著作。他運用了早期的海軍史、陸軍史以及一般通史的材料頗多。可是,經過他的組織與剪裁,並表現了他自己獨特的見解與主張,所以能成就一本偉大的著作。

知識的連貫性

同樣的觀點偶而在民主國家也會出現。譬如說,在十幾年之前,美國人因為聽到了美國國務院曾經通令駐在海外的圖書館實行圖書檢查,而且在少數某幾個特殊地點,的確實行過「焚書」的辦法,使得他們大為震驚。民間的反應如此強烈。最後使得當時的艾森豪總統不得不親自查究其事,以保持美國政府的清白令譽。他為此發表了「不要參加焚書者」的有名演說。在世界各地人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看法,自古至今,書籍都是文明與文化的基石。
史賓格勒:「西方之沒落」。
譬如說,馬基維利的「王者論」,是因為他要拯救他所熱愛的義大利祖國而寫。史密斯的「國富論」出版,恰當英國工商業開始發達,極需擴張之時。潘恩的「常識」引發了美國大革命;事實上在他的書完成以前,美洲大陸上便已經存在著即將爆炸的形勢。史杜伊夫人的「黑奴籲天錄」之於南北戰爭,與潘恩和獨立革命間的關係相同。馬克斯的「資本論」,如果不是由於十九世紀中葉英國工廠的悲慘制度,他將無法發出那麼激烈的攻擊之詞。馬漢將軍的「海權論」出版後,的確激起了一八九〇年以後列強之間的海軍競賽;不過,在那本書出版之前,帝國主義式冒險擴張的壓力早已存在了。希特勒的例子更為明顯,如果沒有第一次大戰之後德國大混亂的情況,希特勒不但寫不出「我的奮鬥」來,可能他會以一個奧地利無名畫師的身分而終老了。我們可以這樣說,引用「時勢造英雄」的道理,這些「改變世界的書」,正是出現在世界需要改變(不論是變好或變壞)的時機。
如果我們將古往今來有關宗教與哲學的名著都列為選擇對象的話,其中便應該包括:聖經(基督教徒所用的英王詹姆士版本和天主教徒所用的陶艾版本)。中國儒家著作如「論語」、猶太教法典「塔爾木經」、回教的「可蘭經」、佛經、古代希臘哲學家的著作,聖奧古斯丁、馬丁路德、康德以及許許多多的名家名著。
另外還有一個可能引起辯論之點,那便是「書的定義」究竟是甚麼。是否應該完全按其頁數的多少或開本的大小來決定。譬如說,目前一般規定以五十頁以上者稱為「書」,四十九頁以下者稱為「小冊」,照此標準,則潘恩的「常識」、梭羅的「不服從論」,麥金德的「歷史中的地理樞紐」,以及愛因斯坦「相對論」的初稿,都祇能算是「小冊」,其中的後三本,最初都是發表在雜誌上的文章。可是也有些書卷帙浩繁,如牛頓的「數學原理」,史密斯的「國富論」,以及馬爾薩斯「人口論」最後的版本,馬克斯的「資本論」,和希特勒的「我的奮鬥」,都是洋洋大觀的大書。所以,由這本書的選擇來說,十六本著作的大小厚薄。與其入選與否並無關係。
由於以上的實例可以看出,對於任何一本書要想求得一致的見解都是十分困難的事。要想編成一個書目而為各方一致接受,更幾乎是不可能的事。選書毋寧說自始就是一樁極個人的主觀的任務。
在這選中的十六本著作之中,在出書當時便成為暢銷書的,祇有潘恩的「常識」,史杜伊夫人的「黑奴籲天錄」和希特勒的「我的奮鬥」三種而已。其餘的十三本,最初都沒有多少人真正瞭解,甚至於也沒有多少人表示興趣或予以重視。因此。它們所發生的影響,完全是由學者專家的解釋與說明。
一九二九年,又有另外一次類似的嘗試。柯萊(Malcolm Co和-圖-書wley)與史密斯(Bernard Smith)合著了一本書,書名叫「改變我們心靈的書」,書中引用的資料,是來自美國當時的教育家、歷史學者、文學批評家、講演家、宣傳家等,讓他們選擇十二本對於當代美國精神影響最為重大的書籍。結果,經提名的書籍共達一百三十四本之多。決選的結果,得票最多的十二本書是:
七、拜揚:「天路歷程」。
在這十六位作者之中,絕大多數都是因一本書而揚名;像哈維、牛頓、史密斯、馬爾薩斯、馬克斯、史杜伊夫人、馬漢和愛因斯坦,除了本書中所介紹的那一本名著之外,都寫過別的書。而且有些寫得很不錯,可是,除了少數專家以外,一般人就都不曉得了。十六人中的「例外」,是潘恩、梭羅、達爾文和弗洛伊德,這四位不但著述甚豐,而且別的書也寫得很好,很重要。
宋摩納:「社會傳統」。

震撼世界的書

選定書籍的標準

為了切實易行的理由,本書所討論的對象限於「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書籍;省略了書籍中佔有重要地位的宗教、哲學和文學。當然,宗教性的書籍與文學上的傑作,其影響也許比其他一切種類書籍的總合影響力更大。然而,這兩類書籍的影響都是十分難於決定的。譬如像聖經,像莎士比亞,像米爾頓,雖然對於人類社會的影響頗為深遠。在語言、文學、哲學、思想模式、倫理,以及人生的任何一方面,幾乎都受到它們的影響。可惜我們卻無從衡量。
歷代的大獨裁者幾乎都曾在書籍中發現過有潛存的「桀驁不馴」的力量存在。當暴君與極權政體得道之時,他們祇要是想到了要壓制反對派,扼殺新思想,第一個念頭幾乎毫無例外都是要將含有反對觀點的書籍加以毀滅,有時甚至於株連禍結,使得那些書籍的作者亦不能免禍。相反的,他們有時也會利用書籍作為增強控制的工具,像希特勒的「我的奮鬥」,像馬克斯的「資本論」,以至卷帙浩繁的列寧和史達林的著作,都屬於這一類。這些暴君們對於書籍中藏有龐大無匹的爆炸力量一事,似乎比一般人的認識更有「深度」。
八、米爾頓:「請願」。
書目選定之後,常常有人要問到一個有趣的問題:究竟是時代造就了某一本書,還是其一本書創造了一個時代?或應該反過來說,某一本書能發生重大的影響是否因當時的環境已經成熟?如果某一本書在另外一個時代出版,是否仍有同樣的重要性?如果在另外一個時代裡,那本書能不能寫得出來?

三十年與三個月

這樣檢討的結果,所得的答案幾乎全無例外的是:時代創造了書。如果換一個時代,則某一本書可能根本寫不出來,也可能雖寫出來卻毫不受世人的重視。
與此相關的一個問題,是每一位作者化在著書上所用的時間。哥白尼創下了最長的紀錄,他的「天體運行論」陸陸續續費了三十年的漫長時光,雖然他不見得是天天寫,可是他那三十年之間幾乎都在思考、試驗、觀察與這本書有關的問題。牛頓的「數學原理」也是一本重要的大著,但他祇不過用了一年半的時間就寫成了。史密斯的「國富論」、達爾文的「物種原始論」和馬克斯的「資本論」這三本書,各用了十七年的時間寫出來,可謂一個巧合。在寫得快的書之中,馬基維利的「王者論」用了六個月,潘恩的「常識」則用了三四個月便出版了。
在「改變歷史的書」裏面,一共選入了十六本書(書名及作者已見前文,此處從略)。雖然選書者唐斯博士不敢期望別的人都一致同意他的看法,但至少希望這十六本書的每一本都符合他自己所定的標準,的確是對於近代世界曾發生過重大的影響。此處附帶還可一提的是其他名著,也曾受到慎重的考慮,但後來由於某些理由終於未能入選和-圖-書
這十六本書的作者,包括四位美國人(潘恩、梭羅、史杜伊夫人、和馬漢),六位英國人(哈維、牛頓、史密斯、馬爾薩斯、達爾文、和麥金德),三位德國人(馬克斯、愛因斯坦、希特勒),一位義大利人(馬基維利),一位波蘭人(哥白尼),和一位奧地利人(弗洛伊德),在六個歐洲大陸國家的人中,有三個是猶太人。當然,如果是一個中國人、一個法國人或一個俄國人來選擇十六本書,也許選擇的方向又要不同了。
還有一種奇怪的方式,藉了創造某些形容詞或名詞,來形容得自某一作者的某一些特殊的觀念或思想模式。西方人常常說的「馬基維利式的」,「哥白尼式的」,「達爾文主義的」、「馬克斯主義的」等等。其中都包含了一套觀念;而這些專有的形容詞,有時是褒揚讚美,有時是貶抑譴斥。由於這些人物的言行已經為大家所熟知,所以祇要一提起來大家就都瞭解了。
測度一本書的影響力,有一條相當可靠的索引可循,那便是那本書問世當時社會上對它的反應——包括贊成與反對意見的強度。如果一本書曾激起強烈的反對,同時又有另一些人極力支持那本書中的觀點,那本書便極有可能曾經深深地影響到人們的思想。官方的檢查扣禁或其他方面的壓制,也可以說明它所受到的待遇。這一類資料,可以由當時的報章雜誌、意見紛歧的小冊子、歷史家的記述、以及各種傳記文字中得到。更要緊的測驗,是那書中的理論、計劃、或觀念,是否確曾贏得了社會的接受,是否曾跨越國界而獲得國際間的重視,是否曾被翻譯為外國文字,是否曾因而招致了弟子門人、模倣者以及抱持敵對意見的人引起論戰。還要看那本書的內容最後是否的確已深入人心,影響了國族命運和人類前途。
「改變歷史的書」這本書的目的,乃在經由若干具體的例證,來說明書籍所能發生的巨大影響。不過,首先必須強調的是,本書並無意提供一份「最佳著作」或「最偉大書籍」的書單。擬訂那樣的書單,是往昔的文學批評家、作家、編輯人、教育家以及圖書館學家所喜歡做的事。他們尤其喜歡提供純文學作品中的佳作書目。這本書的目的則是探討一些對於歷史、經濟、文化、文明以及科學思想其有最重大影響的著作;其期限則大致始於文藝復興,降至二十世紀的中葉。
另外一個問題是:所謂一本書的影響,究竟是如何測度出來的呢?本書作者唐斯博士已經說明過,他的標準是每一本「入選」的書,都必須曾經發生過重大的影響,而且這些影響確曾引起具體的行動或具體的結果。那也就是說,這些書對於歷史事件的發展方向,確有直接的關連。而這一型的著作常常是在某一種學科的範圍和某一特定的時期之內,要獲得某一些問題的解決。因此,它們所要解決的大都是有時間性的有具體範圍的問題。所以,這一型的著作往往比哲學、宗教和文學的偉大著作更接近現實人生。
五、但丁:「神曲」。
六、莎士比亞:「戲劇集」。
與這種誤解恰成對比的是,某些叢林中的蠻族對於書籍反而有更大的敬意。他們一看到印刷品便要躬身下拜;因為他們認為印刷品具有傳達訊息的魔力。在人類的歷史上,我們可以找到無數的證據:書籍絕不是無聲無息的東西,而常常是具有「動力」的,足以轉變歷史進行的方向——有時候是往好處變,有時候是朝壞處變。
當然,這本書所得的結論,是以美國讀者——尤其知識份子為重的。

分析作者生平

入選與未入選

世人往往存有相當普遍的誤解,認為書籍乃是沒有生氣、沒有力量、和平寧靜的東西,祇合保藏在經院學府或其他遠離塵世的地方。在持有這一類誤解的人心目中,書籍中充滿了不切實際的學理玄談。對於在現實生活中打滾和_圖_書,需要「實事求是」的人,一無用處。

偉大不一定「大」

過去,學人專家曾經多次嘗試,選出具有最重大影響的書籍來。一九三五年「出版人周刊」曾編輯過一份這樣的書目,負責主編者是社會學者魏克斯(Edward Weeks)、哲學家杜威(John Dewey)、政治學家貝爾德(Charles A. Beard)。他們三個人,各按自己的看法,提出自一八八五年以後所出版最重要的書籍二十五種。結果,有二十九本書僅得一票,有四本得到三票也就是「一致」的意見。他們所選定的最後結果一共有五十本書。但在三十多年後的今日,這一書目顯然又不盡切合需要。如果請他們三位自己來重加審核的話,一定也要大加修改的。
二、柏拉圖:「共和國」。
列寧:「國家與革命」。
十、馬克斯:「資本論」。

多非易讀之書

此外,也使我們想到年齡與智慧的成熟,大概對於這些偉大著作的產生具有密切的關係。這十六本書當其第一版付印時,最老的是哥白尼,當時他已七十歲了。最年輕的則是愛因斯坦,他祇有二十六歲。馬爾薩斯與梭羅是三十歲剛出頭,潘恩與希特勒快要四十歲了。如果以十年為一期,畫成統計圖的話,由四十四歲到五十四歲,是這十六人中大多數人最有成就的一段時期。他們出書時的年齡都在這一段期間之內。由年輕到年長,其順序是馬基維利、弗洛伊德、牛頓、馬克斯、馬漢、達爾文、哈維、和史密斯。另外,史杜伊夫人和麥金德則是在四十剛出頭時出版他們最重要的著作。
當然,在我們談到遊記文章時,還有一本以遊記面目出現的小說:魏奈(Jules Verne)的「環遊世界八十天」,一八七二年出版。這本書在知識界所引起的震動,不是任何一本「非小說體」的書籍能相比擬。二次大戰期間,威爾基(Wendell Willkie)是共和黨的總統候選人,曾與羅斯福競選。失敗後。由羅斯福任命為總統特使,環遊世界,訪問美國的友邦,寫了一本「天下一家」,一九四三年出版。此書相當改變了美國人的世界觀。而且,聯合國組織的觀念,多少是由此書所促成。
包亞士:「原始人之心」。
在這十六本書之中。有好幾本的影響力都是在出版之後許多年才被人注意到。當「國富論」與「資本論」引起人們注目時,史密斯和馬克斯都早已逝世。當甘地將梭羅的「不服從論」應用到印度與南非時,梭羅已經下世半個世紀了。麥金德的「地緣政治學」,也是在出版數十年之後,因德國地緣政治學派之興起方始受到重視。
杜納:「美國歷史上的邊疆」。
魏布蘭:「企業論」。
麥金德雖然極不同意馬漢的理論,可是他和後來的很多位地緣政治學者都曾受到馬漢的著作之啟發和刺|激。希特勒的「我的奮鬥」,在有意無意之間也曾受到馬基維利、達爾文、馬克斯、馬漢、麥金德以至於弗洛伊德的影響。經過他自己的歪曲與擴張,才成了那樣一本為禍世界數十年的怪書。

這本書的目的

李察玆:「文學批評原理」。
在最後入選的十六本書之中,有六本屬於自然科學,出版年代由一五四三年到一九一五年,有十本屬於社會科學,出版年代由一五二三年到一九二七年。十六本書之中,祇有一本即史杜伊夫人的「黑奴籲天錄」形式上是小說,不過它在每一方面都可以歸類為社會科學的文獻。
一九四五年,英國作家奚普(Horace Shipp)也寫了一本書,書名叫「震撼世界的書」。他的選擇標準,祇是最重要的書,不加時間、地點、或內容主題上的限制。他最後選定的十本書是:

三位學者的書目

一、聖經。
巴林敦:「美國思想之主流」。
四、可蘭經。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