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探求他的文學喜好,並尊重他對現代諾貝爾活動保密的誓言,我問他:他覺得過去哪幾位作家該得諾貝爾獎而未得。他答道:約瑟夫・康拉德,馬西姆・高爾基,蘭納・瑪麗亞・里爾克,西爾朵・德萊塞,安德烈・布里。「D・H・勞倫斯死得太早。我本來想提名詹姆斯・喬埃斯。」
(宋碧雲譯)
我臨走的時候,林德先生走到書桌後面的一架鋼製槌琴邊,拿起四根棒子,即席表演一首驚人的獨奏曲,教我想起他曾是某些人心目中的瑞典最佳舒士樂槌琴手。「這是向你表明瑞典學會不見得像老學究一本正經。」
然而,每一種行業總會設獎,尤其是一種深深依賴品質判斷的行業。我們可以說諾貝爾獎即使不算最好的獎,至少是好獎之一。打從開始,它就是宇宙的大獎,不是純地域性或國家性的。每年的遴選過程很精細,前進的委員會一連追蹤作家的生涯許多年,並注意將諾貝爾獎分佈在許多國家。除了這些因素,過程也絕對獨立和公正,委員會且嚴格守密。諾貝爾選舉的記錄雖然值得爭議,卻是可信的;自賽珍珠(一九三六年)——林德先生和修斯特蘭先生都列舉為差勁的抉擇———以後就沒有完全不配獲獎的得獎人。
修斯特蘭先生又說,「我們盡量注意少數民族文化——異教團體和次要語言。這是出於一項自覺,我們不願捲入超級強國的大組織。這不是選擇世界最佳的作者。我們選那些除了本身的語言,對其它語言的文學也有其重要性的作家。這是諾貝爾委員會最深刻的編選政策。」最近的許多抉擇以國際標準而言似乎有點冷僻,就是這種偏向造成的——一個希臘人,一個大抵用波蘭交寫作而長年在美國教書的立陶宛人,一個用猶太方言伊第緒語寫作的美國人。修斯特蘭先生比倫德克維斯特先生保密,起先不願提諾貝爾記錄中遺漏的作家,但是我告訴他別的學會會員提到哪幾個人,他自動提出瓦勒瑙、里爾克、喬埃斯和布里教。我要走的時候,他又說,「記住,我們不是頒發諾貝爾和平獎——該獎由另外一些人頒發——我們完全不受國家管束,跟東方(共產)國家的學會不同。」https://m.hetubook.com.com
他有繁瑣而廣泛的當代文學知識,這是他的力量基礎。提到任何一位重要的美國作家,只要以寫作成名達十五年以上——提到約翰・巴許,湯瑪士・平瓊,愛倫・金斯柏格,喬艾斯・卡洛・奧特斯,伯納・馬拉末等人——倫德克維斯特先生不但能大略品評這位作家的作品,還能說出各本書的優點和缺陷。他說話不用卡片幫忙,中間不停順;這些書都活躍在他腦海中。凡是他看得懂的語言——除了英文和北歐諸語,還有西班牙交和法文——所寫的書,他都具有同樣淵博的知識。(他告訴我說,其它的會員精通他不懂的德文和義大利文等語言。)
大獎在十二月頒發,得獎人的姓名依例在仲秋時節發表,委員會的工作在年初就開始了。第一步是請瑞典學院會員、歷屆得獎人、「其它資格和目標與『瑞典學院』近似的學院、機構和協會」的會員、「語言或文學史專家」和「代表各國文學活動的作家組織首長」來提名。基本規則是提名函必須在「頒獎那年的正月底」以前用書面交出來。(小册子說,「受獎的申請書我們不予理會。」)
發明及製造火藥的瑞典人阿弗列德。諾貝爾在一八九五年立下一頁遺囑,明文規定他的不動產必須投資於「安全證券」方面,由此成立「一項基金,其利息以獎金的方式,每年贈予那些在最近數年前造福人類最大的人。」基金依次分為五種獎——一物理獎,二為化學獎,三為生理學或醫學獎,四為「和平鬪士」獎,第五種頒給「在文學上能創作有理想主義傾向的最出色作品的人」。(諾貝爾經濟獎是最近增設的,不由諾貝爾基金會提供,而由瑞典銀行提供。)諾貝爾基金投資得當:一九〇一年,獲獎人得到十五萬零八百瑞典銀幣。一九八一年,獎金的數目是一百萬瑞典銀幣,大約等於二十萬美元——足夠讓一名作家免於為財務分心,可好好創作許多年。
每年大約收到三百到四百份提名函。很多作家不止被提名一次,所以被提名者的人數通常在一百到一百五十位之間。委員會的秘書安德斯・里伯格列出一份肯定的名單,二月正式承交給學會。名單上的每一個人他們都嚴加考慮。
倫德克維斯特先和_圖_書生是出名的旅行家,見過許多近年的桂冠作家和候選人。他記得一九三〇年代在巴黎見過亨利・米勒,一九五六年倫德克維斯特五十歲生日,T・S・艾略特來向他致意,「情同手足……以一位歐洲學人的身分問候另一位歐洲學人。」一九四九年他到南美會見過帕布羅、聶魯達,並在澳洲小說家派特利克。懷特得到諾貝爾獎前幾年見過他。倫德克維斯特先生告訴我,他自五〇年代初期就閱讀契斯拉弗・米洛舒的作品。大約同一段時間,他在法國和美國的文學雜誌上發現了一九七九年的得獎人奧德修・伊利特斯。
學院特設的諾貝爾委員會負責候選人的初選工作,平時有六位成員:約翰尼斯・艾德菲爾特,卡爾・拉格納・基耶羅和亞特・倫德克維斯特都是七十多歲的學者;擔任學院成員已達十年至二十年;拉斯・吉蘭斯教剛剛六十出頭,以前是醫學教授,寫過很多本書,是學院的永久秘書;奧斯坦・修斯特蘭是五十多歲的詩人兼批評家;安德斯・奧斯特林是詩人兼評論員,自一九一九年就隸屬瑞典學院,一九二一年開始成為諾貝爾委員會的成員。他今年九十七歲,一位藝評家、博物館館長和學會新成員武夫・林德說他「內心可不是最老的。」
到了三月左右,六人委員會已開過幾次會,將原來的名單縮減到十五至二十人;這是秘密的半決選人。亞特・倫斯克維斯特告訴我,「縮減名單上的大部分人名以前都出現過,有時候出現達四十年之久。」接著費力的爭論開始了,照規定交給學院的決選人名單只能包括五個人。(偶爾添至六位或七位,通常與別人並列)。誠如倫德克維斯特先生的描寫,「候選人逐一消失,其過程就是論辯。」一位委員若支持某一位作家,他必須爭取其它委員的支持;換言之,若沒有人經過考慮和協商代他出力,誰都產生不了大作用。
修斯特蘭先生告訴我,奥德修・伊利特斯的作品他二十多年前就很熟悉。修斯特蘭先生曾與人合譯另一位當代希臘詩人顏尼斯・理特索斯的詩集——有人覺得這位詩人比伊利特斯更優秀,我問修斯特蘭先生一九七九年遴選的幕後理由。他生動而詳實地解釋說,伊利特斯先生再造古希臘神話,成效豐美,我覺得他大概www.hetubook.com.com
正在重述兩年前他向同事提出的立場。倫德克維斯特先生以百科全書般的學識見長,我覺得修斯特蘭先生則善於鑑賞好的評析特質。
奧斯坦・修斯特蘭一九七五年加入入學院,立即成為諾貝爾委員會的一員。他與太太住在史托克荷姆南郊一棟面向港灣的街屋裏。他本是詩人,也寫過幾部歌劇腳本,並翻譯法文、英文、德文、義大利文、丹麥文和挪威文作品,又與人合譯希臘文、波蘭文、捷克斯拉夫文和俄文詩。修斯特蘭先生跟倫德克維斯特先生一樣,英語說得不完美,卻相當流利。我們在他的起居室喝橘子汁,他強調諾貝爾獎幕後的工作量很大——不只對委員會如此,對外面的專家也是如此。修斯特蘭先生告訴我:「這是一個你漸漸投入的職務。你必須習慣閱讀的生活,把它當做跟吃飯一樣自然。你內心必須有一種快|感。」
理查・柯斯特蘭尼茲
諾貝爾指定一個特殊的北歐半島機構負責選出得獎人,明定文學得獎人由位在史托克荷姆的學院遴選。瑞典學院成立於一七八六年,是北歐半島上與法蘭西學院同格的組織,裡面有十八位成員,是以自我衍生的程序選出來的:每當一位成員去世,其它的人就選一位繼任者來填補空缺。根據瑞典學院發行的一本小册子,「大約一半的成員本身就是純文學的作家。其它的人來自瑞典文化界和人文學界,性好文學,對學院的多種責任範聯也有精深的認識。」
在席爾斯卡畫廊的辦公室裏,武夫・林德用躊躇的英語說,「我告訴你,我不知道他們為什麼選上我。我寫得很少。我不確知世界文學的近況;我的領域在視覺藝術方面。我中選的時候非常吃驚。」林德先生是體型高大,態度頑皮而且真正謙虛的人,他繼續說,「現在我看書看得比以前多,以便參加討論。我的貢獻是批評別人的到斷。我瞭解藝術,也瞭解文學。馬蒂斯作品中我欣賞的特質,在杜斯妥也夫斯基作品中我照樣欣賞。就是強度、真實性和眼光的獨創性。告訴你,我開會並不是悶聲不響的。」
除非賦與文學神韻,這一大篇囉唆話會顯得很無聊。為了探求大獎後的文學情報,我訪問了三位學院會員https://m.hetubook.com.com:其中兩位隸屬選舉委員會,有一位則否。亞特・倫德克維斯特和他的詩人太太瑪麗亞・懷恩住在史托克荷姆北面「近郊」的一戶中等公寓裏。他是頭髮花白、面貌英俊的高個兄,請我進入一間小起居室,屋內擺了幾件文學紀念品和一架圖書(我獲悉他家的書這麼少,是因為他收到的書——包括個人提贈給他的作品——大部分都捐到諾貝爾圖書館去了)。倫絲克維斯特先生終身從事文學工作,起先寫論述文,後來寫詩、旅行演講辭和評論——總共超過六十本。倫德克維斯特先生一九六八年獲選進入學會,立即成為諾貝爾委員會的委員,雖然影響力並非最大,卻是最有效率的成員之一——在同儕間很出眾。
接著過程又從頭開始。
伊塞亞斯・提格納
住在某區邊緣的人比站在山中的人更能判斷哪一座山是境內的最高峯。
四月裡,他們將決選人名單、作品範例和其它已發佈的證明整個交給學院。五月會員們休會避暑,一方面也為了有空斟酌決選人。九月底學院會員恢復每週的會議——每星期四下午五點會商。他們工作兩小時後,到附近一家多年前捐給學院的餐廳去用餐。武夫・林德告訴我,「討論時的氣氛棒極了。大餐免費;酒也免費。」
學院通常在一個月內完成決選。參加的法定人數至少要達十二人,以不記名方式用書面表決。根據吉蘭斯教先生的說法,「經過漫長的討論和徹查,通常結果已經很明白了,所以大多數或全體能一致贊同得獎人。多數議決的秘密不能說出口,更不能公開。」審議的細節至少得保密五十年。一且選定了,就通知得獎人,並向新聞界宣布姓名,學院還發表一份縷陳決議的聲明。桂冠作案在十二月十日的頒獎典禮上由瑞典國王手中接受諾貝爾證書和一塊諾貝爾獎牌;得獎人的演說俗稱為「諾貝爾講義」,通常刊印在全球的文學刊物上。
當然啦,另一項因案是獎金的數目驚人,若沒有諾貝爾獎帶來的特殊榮譽,這筆錢只是鈔票而已。諾貝爾文學獎和其它的諾貝爾獎一起頒發,也獲益不少。林德先生說得對,「若只有文學獎,威望必然會減低。」
世上所有的https://www.hetubook.com.com文學獎(其數目似乎年年在增加),沒有一項在名氣、獎額和威望方面堪與諾貝爾文學獎相比。諾貝爾文學獎自一九〇一年以來幾乎年年頒發,可謂文學獎的始祖。最近的得獎人包括契斯拉弗・米洛舒,以撤・辛格、索爾・貝婁、派特利克・懷特,亞歷山大・索忍尼辛及撒姆爾・貝克特。傳聞下個月要宣佈的一九八一年決選人,包括有克勞德・西蒙,納亭・勾蒂米爾和瑪麗奧・華加斯・羅沙或加布里爾・賈西亞・馬奎斯。
人人都知道林德先生很佩服馬塞爾・杜虔普和約翰・凱吉這兩位作家兼其它領域的藝術家,我問他有沒有想過要促成其中一位得諾貝爾文學獎。他一面撫弄他的吸墨紙,一面回答說,他雖然認為「他們的水準比得上大多數諾貝爾得獎人,但是他們的文學產品不夠多。記住,事情是由整個學院所決定。你明知不切實際,提出來也沒什麼意思。」噢,那是不是該設一個諾貝爾藝術獎呢?「是的,但是該四年頒一次,否則威望比不上文學獎。世上的好藝術家不像好作家這麼多。」遺漏者?有瓦勒瑙、伊茲拉・龐德、布里教、卡夫卡、喬埃斯和普魯斯特。
時人對諾貝爾文學獎最嚴厲的批評是說它沒產生相襲的成效;對現代寫作過程沒有實質的影響。不錯,它年年頒贈一位作家相當數額的獎金,給他充分的知名度,附帶激勵世人將他的作品譯成別的語言。然而,大多數作家得獎後並未寫出大作品,橫財造福的不是作家而是他們的繼承人。說真的,這個獎往往頒得多餘。華勒斯・布羅克威一九五八年寫文章談到T・S・艾略特和海明威的得獎說,「依兩個實例,他們的天才都在四分之一世紀前就顯現出來了;現在他們不太需要這項榮譽,說不定也不太需要這筆錢。」諾貝爾獎雖然氣派,卻可能成為一項消遣。
現在真正的工作開始了。他們由諾貝爾圖書館取出被提名者的作品,該館有十七萬五千册文學書籍,每年又增加一千五百到二千册。瑞典國內若找不到某位提名者的書,里伯格先生兼任圖書館主任,便從外地訂購。學院會員若不熟悉候選人所用的語言,他們會託人翻譯,通常找瑞典境內的人。學會內外的專家應邀對各作家、用冷僻語言寫的文學、民族文學、文學派別和類型提出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