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很多年輕人會買來收藏,我則覺得收集的東西不應用買的,應是來自平常生活。見到一些自己覺得重要又感興趣的東西,便留下來藏好,就此而已。
收藏
近期收藏主題是睡貓,廣東話叫「瞓覺貓」,好像有趣得意些。看看藏品,把玩把玩,暫時忘記世間煩惱,也算健康療法。
「小意思」
從舊車票見民生——收集車票
設計單調、沒有鮮豔圖案的舊車票,乘客多數一用即扔,但它貼近大眾生活,從中可窺視民生,因此仍受到不少收藏者的青睞。以電車車票為例,單看站名已覺趣味盎然。原來以前電車路上有一「書信館」站,位於現今的環球大廈,原址是香港郵政總局,當時郵局又稱「書信館」,所以車站便以此為名。車票背後的廣告也堪玩味,在舊車票上可找到現今鮮見的「增肥丸」宣傳標語,可見當時物資匱乏,不少人都設法給孩子「增肥」,補充營養,以免影響發育。
一張舊車票也像一面小稜鏡,反映了香港歷史的發展:日治時期的電車票多以印章蓋上價格,當時原本幾毫的車資,短時間內急升二百倍至「金貳拾圓」,見證戰時通脹厲害。七十年代以前,車票下緣標明英國印製,有傳六七暴動以後,政府把車票改為本地印製,以安撫民心。
和_圖_書雖然一次又一次遭受「失去」的打擊,但收藏習慣還沒有改掉,隔一段日子,我又會「發作」,找個主題來玩玩;中國風景明信片、小玻璃瓶、石頭、外國各種車票、入場券……主題這樣換來換去,沒有長時間地浸下去和_圖_書
,是收藏的大忌,這也是我不能成家的原因。不過,我也沒有立志做個主題收藏家,一切隨緣,只求有一點點閑情,寄託在可供佔有的小東西上,不要因工作緊張而失去小情趣,那就夠了。
由於收藏時間長,量也特別多,就正因這樣,幾次搬家成了累贅。一直到六十年代末,實在沒地方可供它們棲身——包括此生第一批藏書,一咬牙就全送人了,記得票全送給一個女學生。現在想起來,心裏仍切切作痛,但願不會所送非人,它們還在世上。
從小就養成把「沒用」東西收藏起來的習慣,沒有人教導我要作收藏家,甚至為了收藏,得冒一些風險或痛苦,我倒是一次又一次,有「主題」的把小東西藏好。記憶中,第一宗主題收藏是糖果紙。還沒上小學,那時候,社會經濟不發達,和-圖-書家庭經濟狀況也不好,吃糖果,算是奢侈。糖果品種不多,在小孩子心目中,美國牛奶糖、瑞士糖、英國拖肥、朱古力,該是四大天王。平常日子,等閑不易吃得到。過年過節,有人送禮或家人自購,才珍而重之,分得幾顆。
一九九四年九月二十至二十一日
糖紙,畢竟花款不多,來來去去不過十種八種,但幾年下來,我也收藏了滿一盒。誰料,有一天,媽媽發現抽屜裏有許多黃絲蟻,就說是糖紙「惹蟻」,要把我的藏品全扔掉,那是我第一次喪失藏品的打擊,哭得手腳「抽筋」,是很痛苦的經驗。
不久,進了小學,我又改變主題,收藏橡皮圈。粉彩色的橡皮圈,一紮一紮分起類來,藏滿一個大牛奶糖罐。可是,橡皮m.hetubook•com.com圈比糖紙更沒變化,沒花樣,看多了也乏味,最後不知怎樣就停止了,現在記不起如何處置那些藏品。
牛奶糖是藍白紅帶蠟的紙,瑞士糖是紅、橙、黃、綠、藍帶蠟的紙,拖肥、朱古力是七彩錫紙。吃糖,得小心拆開包紙,含着糖就去拿張草紙,揉成紙團,在平放的糖紙上面柔力擦平,讓本來很縐的糖紙變得平滑。
最近搬家,竟然發現夾在書裏,有一九六五年的戲票——戲院全都不存在的了,不知何故它們會倖存,撫摩再三,感慨繫之。
中學時代,我的收藏主題是:票,各類車票、入場券、戲票。其中以車票最多也最特別。新界公共汽車票價不同,顏色各異,港九公共汽車車票和電車票款色變化不大,但我卻專門收藏號碼特別的票。記憶中,四個號碼相同的,由零至九,大概超過一和_圖_書
百張,還有號碼成雙的,例如二二八八,號碼相隔,例如一二一二,號碼排列特異,例如五六七八……好幾百張。戲票更多姿多采,我第一張藏品,應是父親所藏,戰後第一套轟動香港的荷里活七彩電影《出水芙蓉》的首映場票。父親愛看電影,據說當年要排隊才爭得那票,故捨不得扔掉,還在票背上寫上戲名。
我有一個力爭回來的英國拖肥糖盒——那時候,鐵的盛器、盒子很少有,平平扁扁的盒子,正好給姊姊放針線。爸爸寵我,媽媽雖說姊姊有實用,最後還是我爭得到手——又最近在一間懷舊物品專門店裏,看見一個一模一樣的盒子,售價三百塊錢,叫我感慨萬千。拖遠了,話說回來,我就把平滑七彩的糖紙,珍藏在盒子裏。有時拿出來把玩,有時拿出來以驕同儕,有時也會送一兩張給好朋友,表表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