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時滋味
久違的滋味

一九九五年四月廿一日
最近,湊巧兩種食品都吃過,久違的滋味,帶來的不是甚麼驚喜,只是淡淡的童年回憶,好不好吃?已經不再重要了。
豬油包,其實也是純肥豬肉作料。先把淨肥豬肉用糖醃了,切粒,混合糖冬瓜搓成餡。麵粉搓好作皮,包住餡,放在蒸籠蒸好,新鮮滾熱出爐面世。豬油滲入包皮,讓包頂微https://m.hetubook.com.com微裂開。趁熱拿起冒熱煙包子,豬肉香味直往鼻裏送,甘甜而膩,吃來卻感爽鬆化。父親早茶,喜吃雞球大包或叉燒包。我如能作主,夏天吃叉燒包,冬天一定吃豬油包。小學二年級,有一個男同學綽號叫豬油包,凡事慢三拍。年輕一代有誰吃過豬油包?
偶然機會,吃到兩種久違食品,頗引起一絲絲童年滋味。
豬油包和*圖*書:在強調健康食譜的今天,許多講究飲食衛生的人聞豬油而色變。在貧窮的往日,吃豬肉是件大事,平日難得一吃,上茶樓,倒容易吃到豬油包。
砵仔糕:這種粗吃,偶爾在某些舊區街頭小攤,仍未絕迹。用小而淺的瓦砵盛載,用料不同,可分黃糖砵仔糕、紅豆砵仔糕、砵仔鬆糕。小攤或推車小販,用竹枝插入糕身一挑,整塊圓滑糕件就離砵而出。吃時也講究技巧,均衡地和*圖*書沿著圓型邊上吃一口又一口,不能集中只吃一邊,還得注意竹枝位置,否則吃得一半,另一半就會跌下來,跌到地上是自招損失。

「小意思」

賣大包

茶樓點心的款式日新月異,傳統廣東點心在少數舊式茶樓也許還能吃到,但有些卻已芳蹤難覓——豬油包以外,還有雞球大包。

雞球大包簡稱「大包」,是上世紀戰前香港茶樓常見的廣東包點之一,一般以豬肉、雞肉、鮮筍或沙葛、菜碎等作餡。大包貌似菜肉包,體積約是一般中式包點的三倍,一個普通蒸籠只能放進一個大包。由於體積大、餡料多,食客往往只吃一個大包就能飽腹,很划算。但隨着社會經濟起飛,茶客吃點心時也日漸講究,喜歡造型精緻、款式新穎的食物,而大包製作成本相對較高、工序也較多,新式茶樓一般都不售賣大包了。大包留給我們的,就只剩下「賣大包」(即以廉價招徠)這廣東俚語了。

https://www.hetubook.com.comwww.hetubook.com.com
砵仔糕是冷吃,夏天酷熱下午,門外就會響起叫賣聲:不是砵仔糕就是白糖糕。母親認為白糖糕較有益,不大准我們吃砵仔糕。我也很怕它太滑,太講究吃的技巧,弄得人神經緊張,不吃沒損失。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