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教小記
師徒關係

另一種思想則來自《論語》與《聖經》,也就是孔子、耶穌與他們弟子的關係。
為師的帶着願意隨行的弟子,走遍天涯,一飲一食、苦難危厄與共。共同生活,最騙不了人,如何完美的人,起居小節,最易顯出瑕疵,但也最能顯出個性。英雄聖者慣見了,追隨者仍覺得不尋常,在理解其瑕疵後,仍能從其一言一行中,學到大道理大學問,這就是人生教學。為師的也明白弟子優劣,隨時隨地,因材施教。 孔子對弟子,有「吾與點也」的認同,也有「和*圖*書朽木不可雕」的責備;耶穌坦率說出「你要三次不認我」的警告,也毫不保留地稱讚「是點着的明燈」這種種授受關係,包含了個性的認識、感情的交融、諒解與忍讓、學問思想的傳遞……都不是一本書可以記載。
川上山上,老師都有過寂寞無奈的試探。門徒從師學藝,從無到有,過程中也得付出很多,不是平白呆坐,等待飼養。師徒在生活中,完全授受的偉大歷程,真是何等美妙!
我嚮往的卻是他們的師徒關係。
一九九一年六月和*圖*書
說我保守也好,執迷不悟也好,多年來我一直嚮往幾種師生關係——嚴格說應是師徒關係。說起來卻可笑,有一種思想不來自教育學派理論,也不來自實際的教學經驗,而是來自武俠小說和武打電影。
從此,,師徒心藝相通,江湖行走,再不相忘。
再說徒弟。最初可能傲氣不群,或者不分好歹,但後來看到老師真功夫,佩服得五體投地,便苦苦求入師門,可是師傅拒人hetubook.com.com千里。徒弟倒忠誠一片,趕也不肯走開,終於感動了老人家。當徒兒的,什麼苦差都得拚命去幹,老師忽冷忽熱,罵的時候多,怪脾氣難於應付。但為了學藝,咬緊牙不出一句怨言。如此這般,竟然就盡得真傳了。
兩位聖者有許多相似的地方,他們都沒有固定的課室,都沒有固定教學法,課程可以說有,又可以說沒有——孔門四科四敎、耶穌對人生的終極關懷,為求永生等等,好像是課程,但都從人生目的作考慮,很難當成什麼課程。他們https://www.hetubook.com.com一般受教者眾多,可是得其精髓的卻不多,孔子七十二門人,耶穌也不過門徒十二。孔子有心愛學生顏回不幸短命死矣,耶穌有個近身而出賣自己的猶大,都是為師者的憾事。他們坐而論道,起而身體力行,最後各自成就大事業——不朽。
首先說師。為師的自然武藝高強,可是多不露相,不是一面嚴霜,就是瘋瘋癲癲。對待學生的態度,也不見得溫柔敦厚,從開始,就有點不問情由,既不講道理,也沒有規定課程,只見他,不斷地用種種辦法折磨徒弟:上山和*圖*書斬柴、下廚燒火,已經等閒,更甚的頂缸紮馬、倒吊日曬,完全跟要學的武藝拉不上關係。有時更用莫名其妙的方法,把徒弟折騰得死去活來。聽眾觀眾很為徒弟不值,但不必着急,因為流水落花,一晃幾年過去,為師的忽然一日,就把畢生絕技,在指點之間,毫無保留授予門徒。而過去的所謂折騰,原來是基本訓練,順便測試徒弟人品與耐力。
從小時候聽的廣播小說:方世玉、胡惠乾進少林寺拜師學藝,到看張徹、劉家良、成龍、洪金寶所拍的許多武打電影,都有我醉心的師徒關係。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