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和青少年可以透過自行處理社交困境,來學習如何解決問題,因為他們的未來一定會需要獨立解決自己的問題。
大約到小學三、四年級時,孩子的責任感開始改變,課程表的安排也變得更有條理——由於這些變化,培養自然技能的機會就更少了。當孩子所面臨的挑戰變得更加困難,拯救孩子的壓力也越來越大。因此,如果可以利用孩子早期發展的機會,便可自然地培養他解決問題的能力。
緩和父母救援衝動的一個方法,就是在決定要不要幫忙之前,先觀察孩子五到十秒鐘。請記得,在你每次看到孩子遭遇挑戰時,先退後一步,告訴自己,這是孩子學習的機會,將教他們學會一生受用的基本技能。
教養idea/練習社交技巧的機會
孩子需要機會來練習社交技巧,然而,孩子卻不知道如何為自己製造這類機會。在這一點上,父母可以幫得上忙。以下依照孩子的年齡,列出父母出手干預的方法,幫助孩子交友,並促進孩子獨立。
學齡前
學齡前兒童的父母要幫孩子策劃遊戲小組活動。雖然這類活動越多越好,但要確定孩子也有一點空閒時間;另外,給孩子一些活動選擇冖美術活動、到後院去玩、到公園走走一。如果你提供幾個選項,孩子可選擇其中一個,或是都不要,甚至將選項以有創意的方式加以改造。
小學階段
可幫這個年齡的孩子找玩伴(在某些限度內)。例如,你可以說:「這星期一或星期四的五點以後,你可以邀請朋友來玩。」並準備些健康且受歡迎的零食、有趣的遊戲,然後詢問需不需要去接孩子的朋友需不需要開車載他們回家這個時候幫忙接孩子的朋友到家裡來,並沒有問題,不過,之後要給他們一些空間來練習社交技巧,讓他們自己玩耍。
父母最了解自己的孩子,如果只讓孩子們聊天,會讓自家孩子特別緊張的話,那麼,或許利用特別的活動來建立一個遊戲團體,對你的孩子來說會比較好,例如,邀請朋友去看電影,或是玩新的電玩遊戲。
國中和高中階段
這個年齡的孩子,你應該更關心他們的交友問題。而問他們問題,就是個干預的好方法。舉例來說,如果孩子在交友上看起來有些困難,你可以問問他做了哪些可以融入同儕的事情?有時只需給孩子一個機會來和你談談,而有時候孩子可能需要多一點支持。
要按捺自己去「修補」孩子交友關係的念頭,但要隨時在孩子需要的時候給予協助。如果孩子不願意打電話約朋友出來玩,就提供一些特別的活動給孩子當作打電話的理由(例如,一起去看足球賽、看場電影、一起看些流行的YouTube影片等)。
這個世代,有些孩子對於打電話給別人相當緊張,對他們而言,傳簡訊會是個好方法;同時,簡訊也可以讓他們輕鬆地籌備活動。不過,幾次透過簡訊溝通後,要鼓勵他們打電話跟朋友直接溝通,不要過度依賴簡訊。
m.hetubook•com.com有個小學五年級的遠足,是要在航空母艦上過夜,但礙於位子有限,所以先到先贏。
——羅恩博士和-圖-書
——羅恩博士
社交救援
然而,從各方面來看,這個女孩聰明、甜美、有吸引力,家庭環境也很不錯。這讓這位母親非常在意,所以打電話給兒子朋友的父母,讓他們要求自己的兒子向她的兒子道歉,並停止對兒子女友的嘲弄。還希望這位男孩的父母和我保守祕密,不要讓她兒子知道此事,以免心情沮喪。
在父母拯救孩子的同時,也放棄了讓孩子自己學習如何解決問題的機會,因為解決問題需要練習,而最佳的練習機會則來自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問題。
*「爸,我要做美術專題,需要水彩、海報板和膠水,明天就要交了。」
*「媽,我忘了我的論文今天要交,妳可以幫我拿到學校嗎,」
從嬰兒時期到小學,再到中學和以後的每個階段,對孩子和父母而言,都有新的挑戰。當孩子面對挑戰或感覺不安時,父母就會面臨試圖拯救孩子的誘惑。
技巧救援
孩子學齡前自然有許多機會嘗試新事物,藉以建立信心——在嬰兒時期就學會自助的技巧(例如,自己吃飯);幼兒學會如何穿衣、如何洗手,以及人際社交技能(眼神交流、分享、維持雙向溝通)、日常生活中解決問題的能力(扮家家酒、拼圖、探險)等;對他們而言,都是透過自然環境學習的機會。皮亞傑(Jean Piaget)這位傑出的人類發展理論學者稱這個年紀的孩子為「小科學家」,他們積極地探索、嘗試,來認識環境。
*「爸,我需要你放學後幫我把運動鞋拿到學校來。」
*「和-圖-書媽,我的短褲不符合學校的穿著規定,因為學校要求的是體育服裝,妳可以幫我帶新的來嗎?」
撰寫本書的原因之一,就是因為我們發現這些誘惑,也了解我們要經常檢視自己,以抵擋這些誘惑。看著自己的孩子處於掙扎,真的很難(尤其是事態一點都不好玩的時候)。雖然父母非常想讓孩子停止掙扎,但我們了解,如果這麼做,等於扼殺了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學習基本技能的機會。
一位高中生的母親跟我提到,她聽到兒子的朋友取笑他女友,讓夾在女友和朋友之問的他,相當為難。
在前面的例子中,男孩需要解決一個相當普遍的人際社交問題(被朋友取笑),但最後解決問題的並不是他自己,而是他媽媽幫忙處理了。如果讓他自行處理,男孩的做法可能不會和母親一樣,結果也不一定是他想要的。但那並不要緊,正如在本章前一部分指出的,孩子透過練習所學到的才是最好。只要有練習,就有機會可以學習到解決問題的技巧與建立自尊。
經驗比文字更令人難忘!當孩子忘記履行責任(忘記交功課、沒繳遠足費用、沒洗體育服、沒在事前讓你知道他活動所需要的東西等),讓孩子體驗到後果,對他會有更大的影響。例如:
如果孩子不覺得一定要自行解決問題,便每次都會找父母來解決,而簡訊則讓這樣的情況更常發生。這麼一來,兒童和青少年根本不需要等待,也不用思考可行的方案,反正他們可以直接用手機聯絡到父母,並馬上獲得解決方案。以下便是父母與我們分享的實例:
當父母比孩子更努力想求得好成績時,學業救援就出現了。這樣的救援起自孩子的國小作業,一直到高中,甚至https://m.hetubook.com.com
有父母還直接幫孩子寫作業;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某些大人比許多孩子更重視分數。
父母認為好成績等於高自尊、上資優班、遇到好老師、進頂尖大學的入門基礎。雖然有一部分是真的,但如果努力得分的是父母,那麼,資優班或是常春藤名校便不見得適合孩子。所以,如果你發現自己過度干涉孩子的功課,那麼,問問自己,你想要得高分的動機為何?
所謂的「技巧救援」,可能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發生了——父母在孩子正在做某件事時插手救援,不讓孩子掙扎著學會如何處理那件事。例如,你看到幼兒正奮力想穿鞋,但你卻在趕時間,或是開會要遲到了,這些情況可能會誘惑你去幫孩子快速穿好鞋。甚至,這也可能延伸到幼稚園孩子的美術作品,讓你為它做最後的修飾。拯救孩子的模式,就是從這兒開始的。
學業救援
如果每次你看到地上的毛巾時說:「你要把毛巾掛好。」然後,卻是你自己把毛巾掛好,孩子又怎麼可能會去掛?他可能不是因為不尊重你,才不撿毛巾,而是他可能不記得要做這件事。如果你現在對他說,要是他每次都任毛巾躺在地上,就不能跟同伴一起玩、不能跟朋友出門,下次他一定會撿起毛巾,因為你跟他溝通過後果(而且真的發生了),你讓這個請求對他更有意義,且記憶深刻。
人們通常在訊息對自己有意義時,才會有效地處理訊息。回想一下,每次你在孩子洗完澡後,把地上的毛巾撿起來時的情景:
因為手機問世,使得學業救援更容易發生,即時滿足的世代只要輕輕一滑手機,父母就馬上來拯救他們,而且,孩子對此也充滿了期待。
與人交往是一種可以學習與練習的技巧。不過,因為父母的干預,孩子通常沒機會練習這些技巧。父母的善意,影響了孩子自行練習與解決問題的機會,此時,社交救援就發生了:和圖書
我們希望孩子有良好的友誼,深受同儕喜愛,這點大家都贊同。父母都記得自己小時候交友情況的起伏,也記得不被同儕接受時,心裡有多難受。因此,在孩子經歷同樣人際關係混亂的考驗與磨難時,父母容易與孩子產生共鳴,想要保護孩子。
有位母親說她為女兒填好了表格;如果女兒真的想去遠足,設鬧鐘早一點到學校,便是女兒自己的責任。如果她真的想去,就會早起;如果沒有早起,航空母艦上就沒位子了。
有些幸運的孩子善於交友,不費吹灰之力就受到大家歡迎,但是,大多數孩子都不屬於上述那一群,至少要付出一點努力,才能交到朋友。
教養idea/彌補錯失的機會
每個家庭都很忙碌,有時要父母等幼兒自行穿衣,或讓孩子自行帶便當、青少年自行洗衣服根本不可能,因為家人上學、上班快遲到了,而且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事要做。父母偶爾插手孩子所面臨的挑戰無妨,只需知道這是孩子所錯失的學習機會就好,如此一來,他們還可利用其他機會來練習這些技巧
比方說,一個四口之家的上午行程可能相當混亂,因此,幼兒少有機會自行練習穿衣,父母便可製造新的機會,讓孩子學習這個技能,像是讓他在晚上或週末練習穿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