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5 掌握孩子大腦發育的黃金期

從思考、學習到執行,看重孩子努力的「過程」

我們時常聽到父母對於孩子沒辦法把作業印出來,而和孩子起衝突。這一點也常常是學生與父母共同的焦慮來源。例如,孩子想將作業印出來,但是家裡印表機的黑色墨水卻用完了,或是印表機壞了,讓他們馬上慌張起來。
其實,孩子可以用其他顏色的墨水把作業印出來;或把作業存在隨身碟裡,到學校再印出來;隔天上學的路上再到影印店印出來;到圖書館列印,或是到朋友家列印……有很多方法可選擇。然而,孩子的第一個反應常常是沮喪,而不是有創意地解決問題。
——達琳博士&羅恩博士

過去的幾個世代,兒童與青少年每天都有機會練習本書中所提到的技巧;事實上,就是要練習,沒有其他法門。
想想,二十世紀六〇、七〇和八〇年代的孩子,其規劃自己行程的自由度有什麼不同?
很多人可能還記得這句話:「趁著路燈還亮著的時候回家。」父母根本不知道孩子從出門到天黑回家的這段時間,人在哪兒。而孩子不在父母身邊時,他們自行規劃遊戲、和其他朋友一起玩,當然,也會去惡作劇。這些練習都需要基本技巧,而這些技巧——組織、規劃、判斷、做出決定,能夠增強大腦發育、靈活思考、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孩子終生受惠。不過,許多這世代的孩子卻沒機會有類似的經驗,這或許是出於安全考量、行程中沒有空閒時間,或是功課太多的關係,孩子沒那麼自由,也就不像前幾世代的人有那麼多機會練習。
現代的孩子不只行程滿檔、獨立的機會越來越少,而且,科技的進步,也讓孩子很少有練習基本生活技能的機會——解決問題只需幾秒鐘,拿起手機,打電話給某人,或是利用Google搜尋,自己連想都不用想,也不用自行釐清問題。兒童和青少年越來越依賴科技給他們答案,未來也很難不用科技、自行找到解答。
再說,除了少有機會自行外出,科技的便利,也讓現代的孩子少了許多練習思考和培養解決問題能力的機會。
現在,讓我們來比較現代與一九九九年當時,兒童與青少年的日常生活體驗有何不同?

影音科技


以前
要錄下喜歡的電視節目,你得知道什麼時候、在什麼頻道播出,還要設定好錄影機,並記得別把影像給覆蓋了。
如果同時有兩個節目要錄的話,請先和家人協商要錄哪個節目。這是給孩子機會學習人際溝通技巧,例如,溝通協調,以及獨立策劃、組織。

現在
幾乎每個節目不論日夜都可以點播,根本不用思考。

地圖技巧


以前
你可以在大多數汽車的後車箱裡找到地圖或圖冊。如果你開車迷路,就看地圖,找出安全的區塊去問路,並試著依照指示開車。這給青少年機會去面對意想不到的事情,學習如何解決問題、做出決定,並建立社會意識和溝通技巧。

現在
如果你迷路了,導航系統可以帶路,或者利用手機定位(導航軟體,例如Google地圖),很快就能找到路。只要能熟練地使用智慧型手機,幾乎沒什麼問題需要解決。

研究技巧


以前
想完成一篇研究論文,得計畫去圖書館尋找所需要的書,包含百科全書或期刊;做筆記或複印資料;在圖書館借書,再帶回家(記得使用完畢,要歸還圖書館)。
這可以讓孩子學習如何管理自己的時間、弄清楚如何收集並整理資料、負責讓資料在到期前回到圖書館。

現在
在家中電腦的搜索引擎上鍵入單詞或關鍵字,所有資訊便會馬上在螢幕上出現,不需要規劃。
其實,這個清單可以繼續列下去。我們感謝科技讓迷路這件事變得更安全;並且,學習新事物的同時,還可以得到無數資訊。但是,如果你看到這一代孩子失去了許多像上一代人一樣建立認知技巧(解決問題、計畫、組織、溝通)的機會,便明白這一代孩子根本還沒準備好邁入成人世界。
本章重點在於討論缺乏寶貴的實踐技巧,對孩子認知能力的發展會有不良的影響。因為對這個即時滿足的世代而言,解決事情變得更容易,所以基礎神經系統的發展機會(孩子獨立決策所不可或缺的)被剝奪了。這一點可從他們對問題的反應觀察得到——他們感到沮喪,但不會主動解決問題。

認知發展有階段,急不得!

認知發展的研究與理論還在不斷發展,不過,這些理論的前提都是相同的,他們一致認為,大腦的發育是一個相對穩定的過程——大多數的孩子大腦都以一個可預測的順序發展。更具體地說,他們一致認為,孩子的發展不能操之過急,他們的思考方式取決於他們的年齡、成熟度和發展階段。

教養idea/用讚美加強孩子的學習技巧

幼兒或許不明白為什麼父母要求他們的行為要合乎規範,不過,只要受到讚美,他們就可以學得很快。例如,幼兒可能不懂分享、說「請」或「謝謝」、輪流等,可讓別人覺得心情愉快。但是,只要幼兒一這麼做就得到讚美的話,他們很快就能學會。接下來,他們會為了得到讚美,而去做這些事。

這個方式很好!因為能夠鼓勵幼兒繼續做這些事,之後也會得到正面的成果。當他們成長發育的階段到了,可以了解這些行為所代表的人際關係意義時,便能帶著自信來體驗這些行為。

hetubook•com.comhttps://m.hetubook.com•com和*圖*書
目前教育學者和兒童心理學家仍使用一九二〇至一九五〇年代所發展的理論是有原因的。如同我們在第四章中討論的,學者已經找出跨文化與跨世代的認知發展階段;已得知大腦發育理論,以及孩子如何和-圖-書解決問題,都有階段。
讓我們舉「分享」做例子。分享是父母可以教導幼兒的重要一課,年齡大一點的兒童和成人想到分享一事時,會認為這與對方的感受有關,他們可能會考慮到分享可以讓人感到快樂,如果不分享,對方可能會覺得被排擠或是憤怒。
另一方面,學齡前兒童會分享,是因為他們學到分享能得到他人的稱讚,或hetubook.com•com是別人讓他們這麼做。他們內心不見得想要分享,他們只想看到別人笑著說:「做得好!」他們喜歡他人正面的關注。父母可試著讓孩子了解分享的真正含義,但不論在神經發展或社會道德階段上,幼兒都還沒準備好學習這件事。不過,請放心,之後的某個時間點,這些資訊對孩子而言都會變得有意義,因為這都是在適當的發展階段中才會發生的。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