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10 守護孩子成長,避開有害的影響

讓孩子拒絕毒品、酒精的誘惑

青少年:達琳博士,我之前在網路上看到有人說吸食大麻沒關係,我可以給妳看一百篇文章,它們都說沒有問題,我相信這是真的。

青少年總覺得自己是無敵的,且對這個世界如何運作相當有信心,而即時滿足的世代也不例外。如果青少年對使用藥物有興趣,他會找到網路資料證明毒品或酒精(或兩者)是安全的,而且,他會全心全意地相信這些證據可以證明父母和老師都是錯的。但因為孩子找資料是為了證明毒品無害,所以找到的資料來源可能就有誤。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健康專欄最近的研究顯示,毒品和酒精對青少年的大腦比對成人更易產生負面影響。因為年輕人的大腦有更多受體,毒品和酒精會在那兒結合,對大腦造成損傷的機會更大,也會抑制個人發育。發育中的大腦正在轉變,藥物可能會讓大腦發育轉化到壞的方向。
雖然許多青少年認為吸食大麻是安全的,但根據功能磁振造影(fMRI)使用的相關研究顯示,吸食大麻對大腦額葉與前額葉區有負面影響。回顧第五章的討論結果,請記住,大腦額葉在成年初期會持續發展。此外,額葉掌管執行能力(例如,計畫、組織、決策和解決問題),對於十幾歲的孩子而言,強化這些能力是相當重要的,當然不該損害這些能力。

為何即時滿足的世代易濫用藥物?

當孩子們有自己想要的東西時,便會找各種理由來支持自己。這種合理化的形式被稱為「偏見驗證」(或「確認偏誤」),指的是一個人只找尋支持自己理論的證據。因此,當孩子為他們衝動、危險的行為找理由時,只專注於支持他們想法的資訊,而忽略了所有負面證據。即使網路上的確充滿了支持使用藥物的文章,卻還是有許多研究指出其危險;孩子只是不去注意那些反面文章,在許多方面,他們已經習慣依賴支持自己想法的片面資訊。

情商過低,無法排解

我實在太常聽到孩子會在無聊時,到當地的藥局去拿感冒藥。他們不付錢便打開包裝,取出藥丸,希望能夠「茫」一下。

教養idea/留心與孩子相關的事物

根據我們多年來與青少年諮商的經驗得知,父母不見得知道孩子的哪些朋友值得信任,他們總是一次又一次地告訴我們,某些他們所信任的孩子的朋友會來家裡玩,但孩子卻說這些朋友喝酒或抽菸的情況比其他人更嚴重。

其實重要的是,父母要記住,最受歡迎或社交能力最好的孩子,不見得會遵守規矩。雖然我們希望告訴父母怎樣才知道誰值得賴,但這的確沒有即時分辨的方法,父母最好在孩子與朋友相處的場合中觀察他們是如何互動的;或者,開車載孩子和他的朋友;抑或是讓孩子的朋友來家裡玩,都可從中觀察一些端倪。

父母也應該知道孩子所使用的藥品「俗名」。雖然大多數人都熟知主流藥物的名稱,例如「老鼠尾」指的是大麻,但現在有很多新的藥物和人工合成藥物,孩子甚至能在酒類專賣店或迷幻商店(專賣毒品)買得到。

孩子經常會直接在大人面前討論藥品,像是「冰塊」、「黑芝麻」、「花」、「糖仔」、「可樂」、「羅氏五號」等等,主要是因為大人根本不知道他們在說些什麼。

在此提供一個讓父母跟上孩子的簡單方法,就是上網,例如,在www.drugfree.org(中文網站:consumer.fda.gov.tw)上,可取得許多毒品相關資訊。

父母應該隨時了解孩子的朋友、了解社區裡發生了什麼事情,努力不跟孩子脫節;孩子跟你說些什麼,都請保持開放的心態,但不要將孩子所說的話視為理所當然。孩子知道你對發生在他們生活中的事物感興趣,是個強而有力的訊息,能讓他們願意與你分享這些事物。

https://m.hetubook.com.com
與兒童和青少年諮商時,我們常常利用「STOPP」的概念——這是個幫助孩子在做重要決定前先整理自己思緒的簡單方法,代表著「停止」(stop)、「思考」(Think)、「觀察」(Observe)、「計畫」(plan)、「進行」(Proceed)。這麼做,是為了在決定前先考慮其風險和好處。
二〇一二年的研究指出,近百分之二十五的受訪青少年說,他們這個月內有搭過酒駕的人開的車;近百分之十的青少年承認自己這個月有酒駕。有三分之一車禍喪生的年輕人被測出體內含有酒精,但青少年還是堅持他們永遠不會是那一個;每年有近十五萬名青少年有用藥過量而出意外的經驗,但幾乎沒有人認為這會發生在自己身上。
——羅恩博士
他還告訴我,那天晚上他喝了五瓶啤酒,然後坐上當晚「最清醒」的朋友的車去參加另一場派對,甚至誇口說,他的朋友們都小心地選擇坐只喝一點點酒的人所開的車,根本沒考慮到可能產生的後果。
我們已經證明了這個世代的青年極易衝動,且總是尋找簡單的問題解決方案。但他們之所以決定使用非法藥物,是因為他們還有另外一項特質——拒絕承認。
濫用毒品和酒精不見得是即時滿足世代的特徵,但「非法」一詞,的確在他們的生活中佔有一席之地,畢竟這群年輕人難以忍受延遲滿足,也就是說,這些青少年無法忍受等待,他們常會找尋最快而不是最好的解決方法。雖和圖書然有證據顯示濫用毒品、酒精對身體有害,許多青少年還是認為沒什麼大不了的。對於即時解答的渴望,讓他們不去通盤思考,也顧不上自己的良心。

容易將一切合理化

相信不會發生在自己身上

在接受戒酒協助後,他找到了一些更健康的方式來面對壓力和友誼。現在他知道對朋友有負面想法的時候(不論合不合理),應該怎麼做了。

資訊狂熱,無法忍受無聊

教養idea/讓青少年閱讀吸毒、酗酒的有害證據

當你和青少年討論藥物與酒精時,他們會認為你有偏見,因為你的年紀大,或是以為你想欺騙他們。他們往往覺得自己知道得更多,資訊更先進;如果你跟他們分享自己的看法,卻沒有證據支持的話,他們可能會懷疑你的論點。所以,找到一些數據來證明藥物、酒精會影響身體,是很有用的。如此一來,你所分享的就不只是個人意見,而是事實。例如,伊麗莎白,蘭德(Elizabeth Lander)的文章提到「青少年的大腦更容易受到吸毒、酗酒的傷害」,便可證明藥物和酒精會影響青少年的大腦。

如果青少年讓你看一些使用藥物、酒精沒有問題的證據,就給他們看看你找到的證據,並陪著他們閱讀。花些時間閱讀著名大學與研究室的報告,對這項「練習」會有幫助的。

——達琳博士
感冒藥會讓人脫水,如果吃得夠多,會在很短的時間內產生迷幻感。告訴我這件事的其中幾個孩子最後進到了急診室,因為他們覺得無聊,想做些令人興奮的事,卻不小心吃太多藥了。
簡單地讓孩子停下來思考,是好的第一步。而「STOPP」的另一個優點,是父母很容易在家中實踐。


一對父母帶著十五歲的兒子來找我,他們發現兒子每週有幾次會在家中和學校喝酒。他們擔心兒子有酗酒問題,想轉診至青少年酗酒機構,並試圖幫兒子做些什麼。和圖書
他的短視,可從幾個地方看得出來:首先,他真的因為那天晚上只喝了一種啤酒而生氣,完全不管自己所做的其他事情。其次,他只想到玩樂,完全沒考慮到酒駕可能造成的致命後果。
這一世代的孩子從小就受到資訊轟炸,已經習慣持續興奮的狀態了。如同前面的例子,我們常常聽到孩子們因為無聊和藥品、酒精觸手可及,便隨意濫用而惹禍上身。
在跟一位私立高中名校三年級的學生諮商後,我才知道他一直在期末考週服用安非他命緩釋製劑(Adderall)。這種藥是精神科醫師處方,可以提高專心程度,用來幫助治療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大學校園內常有人非法出售這種藥物,供人提高念書的專心度。
如同本書所討論的,我們養育的這一世代都期待迅速解決問題,換句話說,他們已經習慣即時得到自己想要的事物,所以,不經全盤思考就衝動地採取行動,不太可能會考慮到後果。因此,就算告訴他們吸毒的危險性,並讓他們知道現代的藥物比以前更危險,還是無法阻止他們濫用。他們對於想要事物的渴望,遠遠大於在行動前先等待與思考;他們只看到當下,想要什麼,就馬上行動。
因為孩子們往往衝動行事,他們可能會翻找家裡的東西,例如,沒上鎖酒櫃中的酒、父母藥櫃上的處方藥;或者,只要用錯方式,就會讓人產生迷幻感的非處方藥。因此,我們建議父母要知道酒和處方藥放在家中何處,並定期清理。如果藥櫃中有個瓶子放了上次小手術後用剩的五顆凡可汀止痛藥,就要定期檢查,並確定每一顆藥都在裡頭。另一個方法,是將藥櫃中的所有處方藥放在青少年拿不到的地方。
我沒花太多時間就得知原因與同儕有關,這個孩子把喝酒當作逃避對自己負面想法以及人際關係的方法。他選擇濫用酒精,而不是管理自己的情緒,就是因為他從來沒有自己解決過類似的問題。hetubook.com.com
——羅恩博士

在過去幾年,我們已從高中生那兒聽過同樣的事丨丨這名學生須達到一定的成績,才能進入理想中的頂尖大學;為了得到最佳成績,他什麼事都做得出來。但是,為了減輕對考試的焦慮感,而在沒有醫師指示下購買非法處方藥,是相當危險的。

慣於即時滿足,不經全盤思考


如果第二天感覺很好,那麼,再三使用藥物和酒精一定沒問題——這種虛假的安全感源自於這些孩子的眼光短淺、性格浮躁,讓他們相信不論自己做些什麼都不要緊。然而,事實就是事實,這些孩子只是還沒學到這一點罷了。
「這是有機的」、「這都是天然的」、「我在學校買和醫生開處方又有什麼差別?還不都是同一種藥」,這些只是非法使用藥物的青少年給我們的一小部分說法。然而,今日的孩子卻找了許多藉口來說明為什麼他們可以服用任何他們想要的東西,也花了大量精力來找出讓父母或照顧他們的長輩可以接受的理由。而事實上,他們也的確願意花大量的時間上網找證據來支持自己的信念。
而造成這些後果的首要原因,是這一世代承受著極大的壓力;其次,正如我們在前面章節所強調的,他們沒有機會練習如何處理問題,自然也沒有信心去解決問題。所以,一有機會,他們便利用酒精、藥品來暫時忘掉這些問題,或是以「我不在乎」的態度來面對這些問題。
一位十七歲男孩因為在週末被父母逮到偷喝酒,而正在生父母的氣。他告訴我,他只喝了一種啤酒,不該遇到這麼多麻煩。但他的父母只知道那晚他喝了啤酒,這成了他們爭吵的癥結點。
雖然青少年都是容易衝動的,但是,這種情況在即時滿足的世代身上顯得更加嚴重,也更容易利用藥物來適應環境、解悶或叛逆等等。

如果你知道上述事件裡的男孩是位品學兼優的學生,還會花很多時間做社區服務,會不會感到驚訝?他是個開朗的孩子hetubook•com•com,也通常會為他人著想。那麼,為什麼他做事那麼不負責任?因為這個社會在許多方面強調快速思考——課堂上第一個舉手的孩子,可以回答老師的問題;第一個進到遊戲格子裡的孩子,可以制定規則,即使這些規則可能很愚蠢且思慮不周。父母須注意這種現象,也要讓孩子知道,在某些情況下,花時間思考還有什麼選項是件不錯的事。不過,當父母注意到孩子有濫用藥物或酒精的症狀時,要快速反應,且設下限制。我們將於本章中討論父母該如何辨別孩子是否有濫用酒精和藥物,又該如何與孩子約法三章。
人們使用非法藥物來舒壓,並不少見。自認性格內向的人,可能會尋找一些增強活力的東西;有社交恐懼症的人,可能會喝酒或服用其他抑制劑來管理情緒,例如,我們可能都認識一兩位在搭飛機之前,或是在眾人面前需要服用一顆藥丸來克服焦慮情緒的人。這種情況,在即時滿足的世代身上顯得更嚴重!許多兒童與青少年的各種焦慮情緒、自卑、沮喪的觸發點低到不可思議的地步,這讓他們不顧風險地利用東西來幫助他們「忘記自己的問題」,因為他們不想、也不知道該如何處理這些問題。
拒絕承認是指一個人拒絕關注事實。即使學校裡充斥著青少年吸毒的負面消息;高中校園內展示著酒駕撞爛的汽車;孩子念幼兒園時就宣誓反毒;父母、老師、宗教領袖、執法人員也常常和青少年討論吸毒、酗酒所帶來的危險後果,然而,青少年卻不相信別人所說的一切會發生在自己身上。
我們都知道網路搜尋引擎會將最符合關鍵字的資訊放在列表前,也知道這些搜尋引擎是這樣搜索資訊的。如果你搜尋的關鍵字是「大麻不危險」,又期待自己會找到些什麼呢?
——羅恩博士
藥物治療的概念相當吸引即時滿足的世代,因為取得容易。所以,他們一有問題、沒自信解決,就會想到面前有捷徑可以逃避、讓他們感覺更好。孩子們只想到藥品帶來的好處,而沒想到對身體所造成的副作用。一夜的舒暢,實際上卻會影響他們一生,只不過影響的速度相當慢,所以他們完全沒想到這是相關的。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