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茶樓,是所有廣東人的共同記憶,一早和身旁的人搭檯,或熟或初識,一起飲早茶、吃點心,閒聊幾句;中午或下午,也能在傳統粵曲的音符中,喝杯午后普洱。但曾幾何時?這些茶樓逐漸消失在街頭,只能在僅存的幾間茶樓中,懷念舊日的飲茶記憶……
帶路人 何明德 × 龍華茶樓.六〇年代老澳門的飲茶記憶
職稱:龍華茶樓老闆。從小就在父親開設的茶樓裡長大,對於茶樓有一份特殊的情感,見證了茶樓從興盛到沒落的時代,始終堅守在舊式茶樓的崗位上,為現代人提供一個六〇年代的粵式茶樓場域。
看著各色裝載著茶葉的古老陶製茶罐,上頭繪製了花鳥唐草等中國圖騰,「這些茶罐也都是以前留下來的。」他說,我順手打開一罐上頭寫著「武夷岩茶」茶罐上蓋,清爽茶香撲鼻。在這裡,連氣味都記憶著老澳門的味道,時光彷若未曾流逝,定在某個時光片段中,與街上不斷變化中的雜沓快速,形成絕大對比。
我在點心檯挑選了青椒鯪魚球與叉燒包,再點了一盅雲南陳年普洱茶,組成一盅兩件後,坐到窗邊,看著陽台上的綠色盆景,與背景的紅街市形成極協調的對比色調,窗台上方有雀籠掛勾,可以想見過去雀籠高掛的景象。
姓名:何明德
走過半世紀,感受粵式老茶樓

龍華茶樓,是他们喝了50年茶的老地方。
和-圖-書
可任選一款自己喜歡的茶香,閒逸的啜飲一盅茶。

時至今日仍用算盤算帳,充滿懷舊氛圍。
「龍華是1962年時由我父親創立的,我父親出生在廣東,先在香港經營茶樓,因戰爭舉家遷至澳門後,因為懷念家鄉的味道,便開設了龍華茶樓。」何明德分享著龍華的歷史,「那是個茶樓極為興盛的年代,那時龍華的夥計有70多人,現在是6個夥計。」他說:「那個年代的澳門人,天天上茶樓,每天的生活與茶樓密不可分。」接著說:「就像那桌的公公婆婆,來這裡喝了50年的茶!」指著坐在窗邊的一對白髮長者。79歲的林炳元伯伯與妻子相對而坐,點了一盅陳年普洱茶、一盤豉椒牛腩炒麵,用著澳門人的熱情招呼我坐下,用廣東話夾雜著普通話說:「m.hetubook.com.com你試試啊,這裡好吃!是我們吃了50年都不膩的味道。」


裝載著茶葉的古老陶制茶罐,上頭繪製了花鳥唐草等中國圖騰。
寬敞的空間裡,有著傳統的木式卡座與拼花瓷磚地板,敞開的綠色鐵窗,透著自然風,沒有空調設備,也是老澳門原本的茶樓樣貌。走過半世紀未曾改變過的裝潢,古老卻不破舊,看得出主人十分費心維持其整潔。牆上掛了許多老闆喜愛的藝術作品,如:字畫、老照片等。
「也許茶樓從來就沒有年輕過,打從我有記憶開始,它就是老人了。」~鍾怡雯《茶樓》
我腦中不禁浮現鍾怡雯的文字:「那個騎腳踏車代步、喝茶消磨時間、聽淒愴粵曲感懷人生的古老年代,就像茶樓老闆的鑲金門牙,業已被時代的潮流淘汰。」當澳門的老茶樓就像鍾怡雯寫的,一間間被時代潮流巨浪、被新型態的餐廳取代時,何明德仍堅持著,未曾改變。「以前沒有麥當勞,澳門人每天就是上茶樓喝茶hetubook•com.com
、吃點心,現在選擇太多了。」
「但是現在很多人來這裡尋找六〇年代老茶樓,無論是裝潢或味道,這裡都不曾改變。連香港都找不到的懷舊風情,還存在於龍華」他說道,因為堅持,「舊」反倒成為龍華茶樓的特色,成為了我一次次來到澳門必定造訪的理由。
專長:用極真切的情感招呼來店裡的每位街坊,提供好喝的茶與點心,數十年如一日、風雨無阻地營運,成為許多國外旅人到澳門必訪之地。
位於紅街市旁的龍華茶樓,十分好找,一棟鑲著綠窗的黃色建築,維持著過去的樣貌,走上長長的階梯,一眼就看到站在櫃檯裡的老闆何明德先生,笑臉盈盈的他,是龍華的第二代當家。從父親手中接下龍華,他可說是在這裡打滾長大的,見證了茶樓從興盛走向沒落。
記憶老時光的場域,飲一盅散佚在歲月中的老茶
被時代洪流淹沒的老茶樓
澳門常民文化,出現在那些復古的老茶樓裡,在歲月中屹立不搖,讓人們能來此尋訪屬於六〇年代老茶樓的原味風貌。龍華茶樓50年來未曾改變過的木式卡座、茶點滋味,不但讓老街坊日日上門,也總讓我循著茶香,一次次走入老港片懷舊場景中,體驗最在地的老澳門樓文化。
帶路人 PROFILE

點上一盅兩件,感受老澳門茶樓的傳統飲茶文化。
和-圖-書對於澳門的飲食文化,我一心只想體驗在台灣感受不到的粵式老茶樓。記憶中,我曾翻閱過鍾怡雯筆下的散文《茶樓》,這個出生於馬來西亞的廣東籍女作家,用極生動的筆法,描寫了她童年記憶中的茶樓景象,及茶樓中極其生活化的庶民百態。
「過去澳門很流行在茶樓裡鬥雀,所以很多人會帶雀籠來喝茶,非常熱鬧,但現在考量衛生問題,已經禁止客人帶雀籠來。」在老闆說明的同時,我腦海中浮現起港片中人們帶著鳥籠去茶樓喝早茶的景象。他幫我斟上一杯普洱,茶色濃褐、入口茶韻芬芳,是杯好茶,也難怪許多人喝了龍華的茶之後,還會想帶些茶葉回家。在這裡,我還看到熟悉的台灣高山茶,老闆笑著說只要是好茶,他都會引進,讓客人挑選品嚐。
在茶樓裡,看見老街坊與新旅人
上茶樓的常民記憶,並不存在於大多數台灣人的心中,我們所接觸的茶樓,大多是嶄新且飯店化的,並不是港片港劇中常見的茶樓場景,因此我看著鍾怡雯的描述,勾勒出我心中老式茶樓的樣貌。於是,我來到了50多年來不曾改變的「龍華茶樓」,感受她筆下的老茶樓模樣。
粵式傳統文化的儲存所
https://www•hetubook•com•com佐著陳年普洱,我慢慢品嚐著鬆軟的叉燒包、鹹香的青椒鯪魚球,已過了早茶的時刻,一種歲月流淌而過的氛圍充滿整個空間,我靜靜感受著六〇年代的老澳門,一段段流失在時光中的風華歲月……

也許茶樓從來就沒有年輕過,打從我有記憶開始,它就是老人了。


寬敞的空間裡,有著傳統的木式卡座與拼花瓷磚地板。
早期的龍華茶樓,也是像傳統的粵式茶樓一般,會由夥計拿著點心到處走動,「以前都是夥計在脖子上掛著一個銀色大盤子,盤子裡放著點心、穿梭在茶樓裡叫喊。現在則改成自助式的點心檯,讓客人自己去挑選。」老闆一面忙碌、一面這樣解說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