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龍鳳茶樓中傳統的粵曲表演。

大龍鳳茶樓外面,尋常生活仍繼續上演著。

大龍鳳茶樓是至今仍留存在時光中的老茶樓。
「只要有粵曲演出的茶樓,口味就不會差到哪去。」~香港俗語
飢腸轆轆的我們,待各式點心與菜餚一上桌,舉箸入口後,帶著審視的目光,大夥竟紛紛說出:「哇,好吃耶!」口味究竟道不道地,身為台灣人的我,無法評斷,但就「美食」的角度,它的確是和圖書能夠吸引人一再前往!看來,在坊間流傳的俗話果真所言不假!
沿著十月初五街,慢慢前行,就會看到陳舊的大龍鳳茶樓招牌,綠底紅字,還有一龍一鳳圖樣,標示著舊時代的茶樓氛圍,而下方新型的LED招牌,也讓新舊並陳,些許的違和感,不用言語即已訴說了茶樓的悠久歷史。
大龍鳳茶樓
地址:十月初五街127-129號
電話: 853-2892-2459
開放時間:6:00 - 19:00
夥計一會兒拿了點心卡前來招呼我們,並介紹著大龍鳳茶樓的招牌點心,於是,入境隨俗的我們,便來了一盅普洱茶、龍鳳雞球大包、龍鳳鮮蝦餃、蜜汁叉燒包、燒賣皇、排骨蒸腸粉、香煎蘿蔔糕、燒鴨等,並點了數樣夥計推薦的餐點,腦中仍迴盪著「只要有粵曲演出的茶樓,口味就不會差到哪去。」這句話,靜等待菜餚上桌,準備等著印證或踢館!
老街上的舊茶樓,80多年老味道
廣東老茶樓的獨特文化
品茗聽曲,日日笙歌大龍鳳
隨著時代變遷,十月https://m.hetubook.com.com
初五街繁華熱鬧的情景不再,一家家有名的茶樓,隨之歇業或轉型,現在這條街上的老茶樓,只剩下大龍鳳茶樓,依然陪伴著澳門人。大龍鳳茶樓的前身是得來茶樓,於1930年代開業,到了六〇年代,轉手給現在的經營者之父,並改名為大龍鳳茶樓。
走在並不寬敞的十月初五街道上,從19世紀中葉開始,已有頗具規模的茶樓出現。直到20世紀三〇年代,在十月初五街上就有得來、得心、巧珠、吉祥、明星和慶男等6家大茶樓,受到廣州茶樓文化的影響,這些茶樓裡有些附有粵曲歌壇,讓前來品茶與吃點心的客人,能一邊欣賞粵曲一邊用餐,是老澳門人的一大娛樂享受!
大快朵頤的同時,隔壁桌坐了一位90多歲的婆婆,她聽著我們的普通話口音,不斷對著我們微笑,讓初抵澳門的我們,感受到澳門人的友善與熱情。桌上擺著傳統的一盅兩件,看來這一壺茶與兩件點心,是婆婆今天的中餐。
港澳地區的舊日時光,茶樓是常民日日飲食的場域,在這裡,人們不只吃喝飲食,娛樂更是必備活動!上茶樓,鬥蟋蟀、打雀,聽上幾小時粵曲,是傳統廣東人生活常態,而今,這些都漸漸消失在日常中,只剩下少數茶樓還留有粵曲歌壇,供人緬懷美好的往日時光,大龍鳳茶m.hetubook.com.com樓就是僅剩不多的其一……
香港友人曾經這樣對我說過,但在數次的行旅中,並沒有機會一探粵曲茶樓,此次居遊澳門,心中始終惦念著這句話,於是,前往澳門時列於心頭的必去名單,便將名聞遐邇的「大龍鳳茶樓」排入行程中,讓口耳能同時回味粵式老時光!
推開大龍鳳茶樓的玻璃門,偌大的空間裡,擺滿了一張張圓桌,簡單而不華麗的陳設,十分具有懷舊古韻味。大廳右側盡頭有個小舞台,上頭的紅布簾上掛著「大龍鳳曲藝會」字樣,牆上更是掛滿了各式錦旗,彰顯了粵曲在大龍鳳的重要地位。
於是就在那悠閒地午后,我們決定讓自己好好融入老時光的氣氛中。驅車前往大龍鳳茶樓,一嚐有70多年歷史的傳統茶樓美食,更與老街坊一起,聆聽那迷人的粵曲表演!
時光篩選過的美味
「過去的大龍鳳茶樓,是卡位式餐桌,和現在的圓桌不同。」她說,從前的大龍鳳,一到三樓均營業,三樓是娛樂場地,有歌壇、鬥蟋蟀、打雀、鬥雞的地方,而一、二樓就是吃東西的地方;但現時的大龍鳳,平時只開放一樓營業,二樓變成酒席場地,三樓的娛樂場地則隨著時代變遷而消失。今非昔比,茶樓文化的沒落可見一斑。

舞臺上吟唱著悠揚粵曲,大家聽得陶醉。

下午三點準時開場的粵曲演奏樂師。
和圖書
茶香四溢的午後,感受老茶樓的風味。

道地的傳統茶樓餐點之一。
我們悠閒地吃著,靜待每日下午三點的粵曲表演時刻來臨,到了兩點半,開始陳設舞台與台下的演奏樂器。時間逼近三點,愛好粵曲的街坊開始聚集,坐定後開始與鄰座的人閒話家常。三點一到,台上的女子開始吟唱著悠揚粵曲,台下則揚琴、簫、二胡、琵琶等樂器齊奏,一時樂音與歌聲繚繞,對於第一次在茶樓吃點心、聽傳統粵曲的我們,絕對是一次新奇的體驗!轉頭看著鄰座的老街坊們,個個神情享受,甚至開始跟著哼唱,這是消失中的老澳門常民風景,也幸好有熱愛粵曲的大龍鳳曲藝會,才能一代代將這種獨特的、品茗聽歌吃點心的老茶樓文化,繼續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