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時分的亞婆井前地,就如電影裡那股充滿靜謐氛圍,數棵百年大榕樹下,鋪襯著葡式碎石、咖紅色方磚,砌出如漣漪般波紋圖案,一股微風襲來,拂動了百年老榕的枝葉,我彷彿和腳下的漣漪一起慢速旋轉,沉在獨特的葡式風光中。
來到俗稱萬里長城的媽閣斜巷,可見一棟黃色建築物,是1874年建成的港務局大樓,舊稱嚤囉兵營或摩爾兵營,俗稱水師廠,剛開始是作為印度藉警察的營地,1905年改成船政廳大樓及水師兵住房,現今供港務局辦公用。這裡是澳門少見的充滿阿拉伯風情的建築物,外牆柱窗為穆斯林式穹頂,整個迴廊被伊斯蘭式尖拱環繞,以及通花圍欄,亦為澳門世界文化遺產的一部分。
從攝影及電影的視窗裡,我們看到更多澳門新舊時光的交融,此刻,我們來到葡萄牙人登陸澳門的起點——媽閣廟、最早群居的住宅區域——亞婆井周圍,一起追訪那舊日時光!來此,也絕不能忘了鄭家大屋,澳門現存最大的嶺南式民居建築群,從頹敗屋舍修復成昔日樣貌,再以世界遺產之姿,繼續佇立於歲月中。

電影《放.逐》的拍攝場景之一。
和_圖_書媽閣廟,是澳門現存廟宇中有實物可考的最古老廟宇。始建於1488年的媽閣廟,歷史悠久,相傳400多年前葡國人由此登陸澳門,問居民當地名稱,居民以為問的是廟名,於是回答「媽閣」,從此Macau就成了澳門的葡文名稱沿用至今。媽閣廟背山面海、古木參天,廟宇不大,但香火鼎盛,大小石刻是幾百年間文人雅士留下的題詞。廟內保存著許多文物古跡,其中洋船石、海覺石、蝦蟆石被稱為「三奇石」。
喝了亞婆井水,一輩子忘不了澳門

寬敞的鄭家大屋,有著澳門民居難得的輝宏氣度。

古樸的廊道,處處可見興盛時期的氣派。
「攝影,是瞬間的凝結。」攝影家黃錫鈞如是說。

亞婆井前地的葡式建築群。

亞婆井前地充滿寧靜的氛圍,是漫步的絕佳場所。
https://www.hetubook.com.com亞婆井前,我腦海中浮現了在澳門拍攝的電影《放.逐》,影片一開頭即在亞婆井前地,一個充滿繽紛色彩的歐風建築群,卻是暗潮洶湧、一觸即發的槍戰引發處。《放.逐》除了貫徹杜琪峯的冷暴力美學外,也將澳門在回歸前社會中流動的焦躁不安,描述地極深切。

澳門最古老的媽閣廟,光影也來玩遊戲。

走在港務局大樓穿廊間,時光凝結了。
和*圖*書從鏡頭底下看中西老澳門
中國近代思想史的輝煌一頁
回到葡國人登澳的起點
我想,電影也是鏡頭的另一種瞬間凝結,只是這個瞬間以動態呈現,以故事表露,涵蓋更多深沉的延伸意涵,沿著線索,我們可回溯電影拍攝當時的時空背景、社會政治、市井生活,更能成為追憶城市的一種方式。
一張照片就是一個故事,承載著攝影者當時的思緒,攝影是這個瞬間的永遠凍結,這個瞬間下一刻就成了過去,我看著黃錫鈞鏡頭下的老澳門窗景思索著。從路環去遙想澳門舊時漁村風貌後,「還有哪些區域,是極富老澳門風味的呢?」我追問他,「到亞婆井、鄭家大屋,還有媽閣廟附近去看看吧。」他說,那裡據說是葡國人登陸澳門的起點,也是早期葡國人聚居的地方,富有歷史性。
寂然午后,我坐在迴廊的窗台上,於開敞的支摘式木百葉窗旁,憑窗眺望,遙想著百多年前的大屋裡,鄭家從興盛到衰敗。鄭觀應在此寫下詩句:「三面雲山一面樓,帆檣出沒繞青洲。儂家正住蓮花地,倒瀉波光接鬥牛。」描述了大宅當時的秀麗風光。走到藏書閣,想起在《盛世危言》中,鄭觀應寫下:「欲攘外,亟須自強;欲自強,必先致富,必首在振工商;必先講求學校,速立憲m•hetubook•com.com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當時他雖已潦倒困頓,但仍心繫國事,提出改造中國的方案,深深影響如孫中山等數代偉人,為近代思想史寫下光輝一頁。

亞婆井前地的亞婆井水。
港務局大樓
地址:媽閣斜巷47號
開放時間:外廊9:00 - 18:00
媽閣廟
地址:媽閣前地1號
開放時間:7:00 - 18:00
順著路標,我找到「鄭家大屋」,是澳門現存面積最大的民居建築群,入口是傳統廣東式凹門斗,走進可見右側牆上設置了一個簡樸的灰塑門官。看著斑駁的白色牆面、灰塑、琉璃通花漏窗等,我幾乎忘了這裡是2010年才重新開放的場域,經過修復後,此處以「修舊如舊」面貌呈現在世人面前。走經圓形月門,進入長長石砌轎道,當年鄭家形形色|色的貴客在此送往迎來、上馬下轎,盡頭掛著清政府賞賜
hetubook.com•com的「榮祿第」牌匾。1887年,中國北方發生「丁戊奇荒」,餓殍遍野,景狀奇慘,鄭觀應父子發起賑災,前後募銀14萬餘兩,清政府便封賜了榮祿大夫。
鄭家大屋
地址:龍頭左巷10號
開放時間:10:00 - 18:00,週三休
網址:www.wh.mo/mandarinhouse/cn/
因為這裡依傍內港,又靠近水源,是早期葡萄牙人聚居之處,是葡人最古老的住宅區之一。前地周圍充滿南歐風情的建築群,順著山勢而建,石階道上有著一棟棟柔黃、嫩綠、粉紅、純白的歐風民居,其上綴著咖紅色百頁木窗,加上紅瓦坡屋頂。此情此景,讓我想起那首流傳已久的澳門葡國人民謠:「喝了亞婆井水,忘不掉澳門;要麼在澳門成家,要麼遠別重來。」難怪著名的土生葡人作家飛歷奇,要讓《愛情與小腳趾》一書的女主角居住在亞婆井。
這麼富有南歐風情的地方,為何叫做亞婆井呢?原來相傳在明朝前,這裡的人得要挑着沉重擔子、上西望洋山取泉水,後來有個老婆婆出資引水下山,為了感謝老婆婆,就把此處稱為亞婆井,葡文意思是「山泉」。
媽閣廟前地是中葡文化融合的起點,由此,拉開400多年殖民序幕,澳門深厚的文化內涵,待人在歲月中撫今追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