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種情緒在英文裡剛好都是以「J」開頭的字。一個是「Justice」,正義,另一個則是「Jealousy」,嫉妒。我們長期以來,在各種論述裡醜化嫉妒,最大的醜化莫過於把嫉妒和女人結合在一起,用嫉妒來醜化女人,同時用刻板印象裡女人的小心眼計較,來定義嫉妒。
讓我直截、明白地這樣說:有兩種情緒夾纏在人們心中,其實是很難清楚分判的。可是偏偏在正式的講法說辭上,我們又刻意把它們假裝隔離得遠遠的,盡量不讓自己和別人去意識到他們的共同之處。
我在你的來信裡讀到和_圖_書你對所謂「有權有錢有名的人」的憤慨。然而令我不安的是,這份你自以爲是正義感的憤慨裡,竟有濃厚的嫉妒成分。我希望能夠提醒你:在理直氣壯底下,也許用一點時間找尋那兩個尾巴常常糾結在一起的「J」字。
台灣因爲不願面對嫉妒,我們也就常常假裝正義不是問題,甚至反過來把所有吶喊正義的人,都矮化成爲只是嫉妒心在作祟。我們缺乏嫉妒自知,也缺乏正義訓練。
明明那麼會嫉妒,卻偏偏又歧視嫉妒。覺得嫉妒是一種小鼻子小眼睛上不得檯面的壞東西,還要東掩西https://www.hetubook.com.com藏,總是不敢承認:我們本來就是小鼻子小眼睛。拒絕承認不會讓我們眞正心胸寬大,神情愉悅,只會讓我們更加小鼻子小眼睛。
不過嫉妒絕對不等於正義。正義也絕對不應該成爲嫉妒的裝飾。嫉妒與正義之間,還是存在著巨大的轉化差異,需要我們自覺地去分辨、開發。首先嫉妒是個人的,而正義卻是集體的。嫉妒的感覺會因自己所在位置的不同而不同,正義的原則卻必須前後一致。看到別人有錢時討厭有錢人,主張大家都不應該太有錢,一換成自己有錢,馬上覺得和*圖*書沒錢的人都活該,這就是嫉妒的邏輯。追求正義的人必須把嫉妒的忿怒化成一貫的原則,進而設計一貫的制度。
台灣是個暗湧著種種嫉妒浪潮的社會。拆開表面的冠冕堂皇,底層支持著大家違反意志,早起出門打拚,決定大家生活模式的,最主要的基礎力量就是嫉妒。
充斥在男性特質裡的競爭心理,正就是嫉妒的產物。嫉妒比自己功課好的人,嫉妒比自己受老師疼愛的人,一直到嫉妒賺錢比自己多的人,嫉妒職位比自己高的人,也嫉妒知名度比自己高的人。
嫉妒不全然是壞事。因爲另外一個「J」字,有很和*圖*書大部分必須依靠嫉妒來提供動力。抽象、空洞、純理想性的正義感,當然也是人性的一部分,可是卻發揮不了太大的作用,改變不了世界。
市民主義、中產階級的興起,和他們對封建貴族文化的嫉妒,以及嫉妒轉來的不滿,脫離不了關係。再進一步看,不管是原始樸素的共產主義,或是經馬克思精密理論化傳承下來的左派理念,背後都有著對握有太多資產的人的嫉妒與不滿。
被壓抑在暗處的嫉妒心理,會轉化成兩種比嫉妒更糟的東西。一種是「酸氣」,或者用英文講就是bitterness。要知道酸氣是什麼,讀一遍《儒林https://m.hetubook•com•com外史》就再清楚不過了。不敢講出嫉妒的眞正對象,只好迂迂曲曲詆毀任何與嫉妒對象有關的事,就是酸氣。另一種壞東西則是那些自覺被嫉妒的人的自大與誇耀狂。每個人就生怕自己身上缺少了可以被嫉妒、應該被嫉妒的對象,迫不及待地要拿出來獻寶,而且不惜扭曲自己、扭曲人際關係來讓「寶」顯得比眞實的更了不起好幾倍。
我們往往就忘記了,其實男人也有著一顆深刻嫉妒的心,男人有更多理由去嫉妒,有更多嫉妒的對象。
線性價值安排本身就是嫉妒的產物。我們老是要跟別人比出一個高下的想法,又回過頭來強化了嫉妒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