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追索剛好是相反的。不接受任何單純的聯想,永遠不放棄問「差別在哪裡?」「特色在哪裡?」
講來講去,我們不要忘了總統府的右前方還有一座北一女。這倒是沒有看過什麼人作過怎樣的「空間/權力」分析。也不是每座像陽|具的權威性建築,旁邊都有一所容納、教育十幾歲靑少女的學校罷。北一女和那座陽|具建築間,又呈現了什麼樣的緊張關係,你想過嗎?
你說總統府看起來就像一副陽|具。你笑著特別強調不是一支陽|具,而是一副陽|具。醜醜的,有點不要臉,正正經經假裝嚴肅的暴露狂。
到了戰後,北一女卻和-圖-書成了軍事體制的極致代表。這時候北一女教育出來的不再是貴族淑女,而是整齊劃一的「好學生」。她們愛國家、守規矩、努力考聯。連女性都被本來只爲男人設計的軍國威權體制徹底改造了,而這軍國體制的巓峰代表當然就是總統府了。難怪北一女長期以來上下課都保留使用軍隊式號角聲,因爲那是其空間精神的具體象徵呢。
我同意你的聯想。可是仍然忍不住要提醒你:總統府不只像一支或一副陽|具。陽|具聯想只是最簡單的一種象形戲謔罷了,更重要的恐怕還在這「不只」像陽|具的部分。
「陽|具和_圖_書論」正是典型。處處見到陽|具、處處批判陽|具,弄得大家一腦子陽|具。
戰前的日據時代,北一女是特權的極致象徵。女孩子而能受教育,是一項特權。理論上只有殖民者能入學的學校,是更大的特權。女孩而能在千選萬選中接受帝國教育,是特權中的特權。特權色彩使得北一女和總督府周遭融爲一體,而女校進行的「融大和文化與現代生活爲一爐」的教育,更是透過女性身體充分表現了統治中的文化面。這點上,北一女其實是和總督府左前方的博物館對應對照的。
任何景物景觀,如果剝除掉了歷史記憶,就會產生一和*圖*書種「意義退化」與「意義簡化」的效果。沒有歷史附麗的威權式建築物,不管在哪裡,不管設計細節如何,只要有突起高聳的部分,我們都可以把它比擬成是陽|具,從而藉著嘲弄舊的性禁忌來達到顛覆的作用。這也就是爲什麼有些文化批判的理論讀起來容易讓人家興奮、讓人家爽的主要原因。有一些最簡單的分析,刻意拿掉歷史、拿掉獨特的社會形構,很容易轉手馬上派上用場。
這樣的空間戰後被國民政府承繼下來,代表什麼樣的意義?後來在中山北路、忠孝東路口附近,新組了一塊包括行政院、立法院、監察院在內的空間,又https://www.hetubook.com.com代表了什麼意義?更有趣的是就在解嚴前後,立法院成爲街頭社運焦點那一陣子,立法院對面本來是台北市議會的那棟建築物,搖身變成了市警局中正分局了。這又說明了什麼?
例如像你應該很熟悉的,總統府的左邊是台灣銀行、右邊是法院,很多人分析過這象徵著日本殖民體制裡的架構式分類概念。司法絕對不是和行政鼎立抗衡的權力,在殖民地,司法與財政金融一樣,是總督行政權的輔翼基礎。更明顯的是,這塊空間裡沒有立法的位置,當然也和西方三權思想大異其趣。
你不覺得每天進進出出博愛特區,如果只想起陽|具和-圖-書,不是太浪費了這塊地方如是豐富、曲折的歷史辯證過程了嗎?
回到總統府來。在日本時代,總督府隔著東門和「紅十字會」遙遙相望。有人說「紅十字會」代表皇后,代表女性式的懷柔與關切,用這樣的空間安排來平衡總督府陽剛暴烈之氣。可是戰後這棟紅十字會所在的建築,搖身一變成了國民黨中央黨部。中央黨部依然有其陰柔性,作爲統治者的助手,或者說潛藏的、非體制性的地下統治中心。不過就少掉了關切與救濟的舊精神了。進入九〇年代,舊樓被拆了,國民黨中央黨部要改建富有陽剛(陽|具)意味的十四層高樓,這又象徵了什麼樣的權力消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