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艾瑞克遜最令人耳熟能詳的人格發展理論中,認爲靑少年階段的主要成長目標是在於認同的建立,經歷了孩童時期自我中心的完美形象破滅以後,青少年們開始尋求家庭以外的認同對象。這個對象可能是老師、社會名人,也可能是歷史人物。無論這個認同的對象如何選擇,他總是在自己原有價值觀的基礎上尋求最大可能的完美:通常是一種無所不能、無所不有的人物。
隨著麥可傑克森的來臺,媒體掀起了一片旋風,許多神奇的現象不斷地傳說在人們口語之間,包括他下榻之旅舍的豪華、令人咋舌的票價、連洗澡水m.hetubook.com.com
也指定要礦泉水等,一切都彷如夢幻般的奇蹟,成爲人們更加羡慕嚮往的所謂「偶像」了。
正如衆所皆知的,臺灣這幾年剛剛脫離了戒嚴時期,在以往的世界中,因爲強而有力的規範,也就很容易強行壓制出簡單畫一的秩序感了。這時,政治上的戒嚴統治和經濟上以發展爲第一目標的追求,皆是這幾個主要的執行力量之一。當這些原有的規範不再可能奏效時,混亂的無秩序感也就接踵而來了。
其實,在我們的社會中,偶像不也成爲另一種當代的神祇?民國七十八年,當小虎隊和*圖*書在國父紀念館吸引了擋不住的羣衆排隊要照片一事以來,偶像崇拜就成爲青少年文化的特性之一。然而,如果我們再仔細比較,當靑少年文化出現了大膽而積極的偶像崇拜之際,不也正是整個臺灣的成年人開始掀起了宗教熱潮的同一時間?靑少年們在偶像中尋求神明般的崇拜,而成年人在宗教中汲汲信仰的追求,整個島嶼開始燃起歇斯底里的集體情緒。
麥可傑克森在媒體中所呈現的形象,就是這樣的一種超級完美,幾乎是如同神一般地可以做到很多近乎神蹟的成就、生活習慣,和特殊能力。有趣的是,這位受靑少年和*圖*書崇拜的偶像,本身的身材和舉止,竟然也令人直覺還是十分青少年的。能夠在青少年的身軀和神祇般的能力之間左右逢源,更加令人迷惑而嚮往了。
當然偶像崇拜的風氣已經不再只限於靑少年了。在這一次的媒體新聞中,就出現了一則港臺歌星爭相訂購麥可傑克森演唱會入場券的消息。這些年來,臺灣職棒也就是因應著年輕成人的偶像需要而蓬勃發展。許多職棒球員開始被視爲影歌星一般的偶像,大多數的新聞除了個人技術的紀錄以外,就是如同影歌星緋聞一類的私人生活瑣事。
當然,這樣的說法很容易被誤以爲過去臺灣的那種hetubook.com.com
秩序感是目前亂象的解救處方。這是不對的;如果眞的這樣做,只會將問題弄得更糟。畢竟一個孩子長大了,如果硬要仍然依小孩子的方式來對待他,恐怕是會鬧家庭革命的。人民在成長,整個社會也在成長。偶像或宗教只是這成長過程所需要的撫慰。在下一步,整個社會應該建立更多的價值觀,不只是成績好或當明星才算成功。同樣的,在現實的世界中,開始懂得去尊重和理解日常生活的平凡事物,甚至學會「活著是爲了自己」的心情,不再落入一窩蜂的追求或互相較勁的心態。
依人格發展的理論,靑少年們尋求認同是來自於對外在https://m.hetubook•com.com世界的更多認識所帶來的更多的確定性。當外在世界越是令人感覺混沌無秩序時,這時尋求認同的外射作用就來得越強。如果我們將這理論來看待臺灣這幾年的發展,是否可以用外在世界秩序的紊亂所造成的不安和焦慮,來解釋這些狂熱的偶像、宗教風潮?
靑少年的偶像崇拜是擋不住的,但是,我們可以提倡更多的選擇,以及更接近日常生活的一些認同對象。讓害怕混亂的心情不會從此逃避世界,有逐漸回到正視眞實生活的一天。也許這是我們可以試著去做的。
——民國八十二年八月二十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