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載民國八十三年五月十二日《中國時報》開卷版
如果我們回溯整個非文學類的出版走勢,特別是在廣義的大衆心理範疇裏,隱約也可以看到幾個類似的狀況。早在五、六〇年代沈悶的臺灣社會必然也出現過這種心靈的熱潮,譬如王尙義《野鴿子的黃昏》等一系列的創作。只是可以明顯看出,那時出版文學類的區隔並不十分明顯,這類作品究竟是文學還是心理與心靈相關的書籍,是很難區分的。
隨著社會經濟結構的轉變,許多社會機制因應這一切不安而出現。大衆心理學暢銷書只是其中的一環,是不足以解釋這一切的變化,但卻可以不妨做爲一種立意取樣分析的方式。
五、六〇年代是反共氣氛達到最高潮的時代,雷震被捕而《自由中國》停刊、胡適去世、殷海光遭拘等一連串的低氣壓,在當時人口還不是很多的大學知識份子中造成思想無路可出的現象。而王尚義的灰暗作品和早逝的青春成了這個時代最具代表的象徵,對自我存
hetubook.com.com在意義的完全幻滅。
隨著七〇年代臺灣經濟開始起飛而逐漸鞏固的國際實質地位,卻開始要面對國民黨政治外交的一連串失敗。包括釣魚臺事件、與日斷交、退出聯合國、與美斷交等,一連串外在的威脅反而促使雖具(經濟)實力的臺灣社會,以「化悲憤爲力量」的反向作用(reaction formation),含帶幾分被害妄想所驅策的自立自強運動,所凝聚成的一股對自我肯定的風潮,這時,在大衆心靈上所尋求的,正是心理心療流派上屬於「自我肯定訓練」(assertive trainings)的《人生光明面》和卡耐基系列。該書譯者何凡在前言所提:「當前世事蜩螗,國家處境多艱,每一個人不免有遭遇困難而心境呈現低潮的時候。」而原作者皮爾博士在尾語似乎預先提供的解答處方:「永遠不要對你自己或你的生活感到沮喪、洩氣。永遠不要在失敗之前低頭退讓,永遠不要失去決心。」這力量恐怕和當時的政策口號和圖書「處變不驚,莊敬自強」影響力是不相上下的;而「積極思想的驚人效果」(英文原書名)就如此魔術般出現了。
八〇年代的大衆心理學開始進入建制化的階段,而「自我」一定確定了它的存在不再是問題,緊接下來也就是成長了。這是臺灣生命力最蓬勃的階段,不論是經濟上的「亞洲四小龍」狀態、政治上反對黨文化的確立和解除戒嚴,還是隨著旅遊的開放帶動了國民國際視野的成長,一時之間,似乎「成長」成爲一種理直氣壯的必要。吳靜吉《青年的四個大夢》不止是這個社會結構的反應,他本身更是象徵著專業的心理學家開始成爲唯一有合法性資格來討論成長或心靈的專家了。(當然,隨後宗教家也取得了這地位。)
到了七〇年代,《人生光明面》(純文學,一九七二)創下了可能是國內第一本大衆心理學暢銷書的奇蹟。根據筆者手上版本的記錄,從一九七二年十月到一九八八年五月,這本書共印了八十七次。這本書的作者皮爾博士(Norman V. Peale)才剛剛https://www.hetubook.com.com
在今年初高齡過世,他是一位牧師兼臨牀心理學家。雖然他其他類似的著作也在國內各大小出版社翻譯出版,卻總比不上這本書。倒是當時卡耐基的一系列作品,雖然沒有這本書風光,卻也幾乎本本皆創下了小小的暢銷。
心理暢銷書未能解釋社會變遷,卻可供分析
大衆心理學書籍範疇,在八〇年代方告確立
西文中譯的《前世今生》(張老師,一九九二)受歡迎的程度,不僅成爲排行榜近年來蟬聯許久的暢銷書,甚至成爲臺灣某一人羣裏的一個熱門話題。尤其這本書的熱賣,誠如該出版社總編輯王桂花所言,是完全出乎預料之外的成功,原先的行銷估計根本沒將它視爲促銷的重點。這使得我們會好奇地問:究竟是怎樣的因素造就了這個現象?
大衆心理學在臺灣出版界成爲一個正式的範疇,恐怕要從遠流出版社吳靜吉策畫的《大衆心理學全集》,才算是正式的確立。在這之前,像遠景出版的《開放的婚姻》(歐尼爾著,一九七二)、遠流出版的《情和-圖-書感與人生》(薇薇夫人著,一九七五,後來編入《大衆心理學全集》第二十七號),其實早已開始以人生心理學的姿態出現了。遠流《大衆心理學全集》是一九八〇年開始登場的,其第一批書籍中以吳靜吉自己著作的《青年的四個大夢》(一九八〇)最受矚目了。所謂的四個大夢,人生價值、良師益友、終身事業和愛的追求,一時之間膾炙人口;而吳靜吉本身一時儼然也成爲青年學子的心靈導師。
然而,到了社會問題層出不窮而經濟不再容易成長的九〇年代,社會結構在富裕之後產生的混亂(chaos)狀態,人們的無力感開始轉向了超越自我的各種心靈體驗,是可以提供一片寬廣的天地來遠離這一切令人困惑和無力的現實的,包括:宗教、夢、死亡和性。的確,這樣心靈需求,加上許多在這裏篇幅沒法詳細分析的因素,選擇了《前世今生》做爲治療的方劑,一本意料之外的暢銷書於是出現。然而,在風靡一時的現象之下,眞的能「治癒」這一切社會心理結構的危機嗎?還是,像緩衝墊般,只是更延遲了這樣危機的眞正面對
和圖書?
關於這問題的回答,也許是要多方面思考的。但我們如果仔細檢視這些年來在大衆心理學方面的出版走向,包括新時代心靈系列(方智等出版社)、《新金賽性學報告》(張老師,一九九三)、《你是作夢大師》(張老師,一九九四)、《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傅偉勳著,正中,一九九三)等等,似乎是圍繞在一些幽微心靈的現象,非理性的特殊界域,超心靈、性、死亡和夢,開始激揚了讀者羣一股全新的熱潮,彷彿是觸動了社會深層的某一結構了。
從王尙義《野鴿子的黃昏》開始,到目前依然暢銷的《前世今生》,這一波又一波的書籍可以視爲每一不同時代年輕讀者的心靈依其不同的需要,透過書籍所尋求獲得的某一種形式的心理慰藉,甚至是心理治療。如果六〇年代的王尙義諸書代表的是「自我的懷疑」,七〇年代《人生光明面》是「自我的肯定」,八〇年代《青年的四個大夢》是「自我的成長」,而九〇年代《前世今生》等則可以稱爲「自我的超越」。
依照政經環境氣氛,各有其對應心理書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