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這類的書雖然名爲「臨終關懷」或「死亡教育」,其實還是不斷地將「生命」視爲一種沒有生命的東西,甚至淪爲研究的對象之一罷了。國內作者許多同樣是侷限於相同的困境,只有片段的死亡體驗或臨牀經驗,卻有太多而未經消化的西方理論。由趙可式護理博士、安寧基金會印發贈送的小書《安寧歸去——如何面對生命終點》,雖然情況改善了一些;但對臨牀工作人員、病人或家屬來說,恐怕還是沒辦法提供這手冊原先預期的目的。
偏向個體討論.全面關懷闕如
相對來說,國内作者編寫的一些教材就遜色許多了。以黃天中敎授《死亡敎育概論,I、II》爲例,這本國內最普遍採用的教科書,恐怕只是一本拼貼出來的著作,以致這本乍看以爲是教科書的著作中,摻雜了作者自己未經改寫的研究報告、資料筆記,和西方原文的翻譯(特別是《成長的最後階段》一書)所直接摻混而成書。
西西的《哀悼乳|房》陳述著自己面對乳癌威脅的歷程,不只是文學成就相當高的一本小說,也是適合給乳癌病人https://m.hetubook•com.com家屬或醫護人員參考的心情資料。至於由日本記者柳田邦男記錄千葉醫院精神科主任西川喜作的死亡經驗而寫成的《死亡醫學的序章》,透過一位有精神醫學訓練,深諳心理反應的當事人自述,開始反省個人體驗和客觀知識之間的同異,希望自己的死亡,「對今後時代所需要的『死亡醫學』能有所幫助。」
——原載民國八十二年八月十三日《中國時報》開卷版
這些討論往往侷限在個別的案例上,而非人類生命的普遍思考,以至於整個問題常常因爲搶救的失敗隨之失去了目標。至於死亡背後的法律、哲學和倫理問題,除了國際特赦組織在上述兩個事件提醒的法律人權外,似乎再也沒有相關的思考了。
《死亡及瀕死》一書除了提出著名的「否認與孤立、忿怒、磋商、憂鬱、接受」五階段說法,清楚地描述了瀕臨死亡的心情,同時,作者本身數以百計的個案經驗,使得整本書的感覺與思考相當一致,將讀者引進更身
m•hetubook.com•com歷其境的思考。
對於臺灣的死亡教育或臨終關懷工作而言,也許因爲尙在起步階段,以致即使是小冊子,也往往淪於百科全書式的陳述。傅偉勳《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也不例外,依傅偉勳的專長,如果他知道國內目前已經有了那些發行的中文書籍,也許將他的下一本關於死亡的書(如果有的話)著重於宗教、哲學或倫理層面,對臺灣這一貧乏的領域將有更大的幫助。同樣的臨牀工作者也不例外,更實際的問題解決之實務討論,更多的所謂本土經驗或個人經歷的分享和思考,恐怕才是當務之急。
相較於西方文化,不論在臺灣或中國,關於人類生命的思考除了醫療角度之外,的確是貧乏許多了。這樣的例子可以在人工授精、優生健檢、安樂死、器官移植等等涉及人類生命及死亡之尊嚴的議題上,看到同樣的困境,這些熱門話題的公衆論述,往往僅限於醫療人員的發言,很少有宗教界、人權組織或哲學思考的陳述。
傅偉勳一書的另一遺憾是對國內已有的死亡探討類書籍,未作評比、消化積累m.hetubook.com.com,因而無法提供讀者更多的參考資料。譬如在所有有關死亡的書中皆提到的庫伯勒—蘿絲(E. Kubler-Rose)所著的《死亡及瀕死》(On Death And Dying,又譯《生死邊緣》,牧童)這本有關死亡的經典,其實早在一九七三年就在臺灣翻譯了,只是可惜絕版了。倒是同一作者編寫的另一本書《成長的最後階段》(光啓社),雖然並沒上一書有原創性的重要,倒也是有關死亡的理想參考書籍。
對於眞正開始面臨這問題的相關人員,下列兩本譯書可能更實際許多了:《末期病人的身心護理》(光啓社)和《生死大事》(遠流)。前者是針對死亡的照顧提出專門而實際的作法;後者以一問一答的方式,針對各種不同的疑惑提出一些建議。這兩本書將自己的角色定位在「照顧」層面,反而可以提供更多的實質幫忙。
在這樣的情境下,傅偉勳《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一書是值得推許的。特別是第三章「世界宗教與死亡超克」,國內恐怕是無人能出其右。但也因爲作者本身向來習於思考,對自和-圖-書己的情緒很快就處理過去了,以至於這方面的著墨不多。關於這些,反倒是小說家西西《哀悼乳|房》(洪範)和日文譯書《死亡醫學的序章》(圓明),可以做爲補充。
至於照顧或心理/醫療層面之外的,有關死亡的思考,國內有兩本譯書也是值得參考的,《死的況味》(志文)和《死亡與垂死》(北京光明,臺灣結構羣)。前者是文學作品中有關死亡之描述的摘錄,後者是人文科學各層面重要文獻的摘譯。至於針對死亡學之哲學或宗教層面的,除了傅偉勳一書之部分章節外,香港三聯劉小楓翻譯東德神學家雲格爾著的《死論》和香港中華邱仁宗著的《生死之間》第六章,也是值得參考的。
關於死亡的討論,國内向來只是停留在一陣風的喧譁罷了。劉煥榮死刑執法的前夕,包括婦援會和謝啓大立委的緊急奔走呼籲,似乎像在死水裏丟了一顆石頭,除了那幾天的新聞報上起了一些波瀾,什麼也沒有了,就像更早以前,鄒族靑年湯英伸事件引發了《人間》雜誌出面召集藝文人士的聯名,似乎也隨著死亡子彈的掠過,一切也就結束了。
臺灣自己出版有關死亡
www.hetubook.com.com的宗教或倫理學討論,勉強可提的,也許是兩本因爲討論「安樂死」而引發的爭論:韓福瑞著《最後出路》(自立)和楚冬平著《計畫死亡》(商務)。只是這兩本書基本上還是侷限於「安樂死」的醫療法律、宗教或倫理問題,而非死亡的全面觀照。
西方觀照完整.國內教材遜色
在傅偉勳最近頗受矚目的《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序言裏,提到這本書的寫作起源於出版社編輯的邀稿,希望能撰寫一本書「以便帶動國內尚未真正起步的『死亡學』研究與『死亡教育』。」
於是,關於死刑,我們可以看見國內醫學院教授大言不慚地討論「如何執行死刑才可以獲得最佳狀態的器官」。整個人類生命在國内的討論,就像賣豬肉一樣的論其好壞,將生命視爲一種全然沒有主體性的物體了。正如傅柯等社會思想家對西方社會的批評,醫療化(medicalization)或心理學化(psychologicalization)往往是人類生命主體性逐漸扭曲喪失的過程。臺灣的情形恐怕也是如此。
實務理論齊進.重整生命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