淵明與江州刺史飲酌的故事,梁任公陶淵明年譜,繫於義熙十四年(四一八),時淵明四十七歲,則可知淵明不良於行的「脚疾」,得病的年齡較杜甫、白樂天爲早,也許病因也未必相同。
後來到了夔州,也有「高齋依藥餌,絕域改春華。」及「曬藥安垂老,應門試小童」之句。
杜甫「病後遇王倚飲贈歌」,描寫他所患瘧疾的病况,句云:
籃輿不是轎子,其形製難考,惟宋畫家李龍眠,繪淵明籃輿圖,是一個方形的筐籮,邊不高,四角繫繩,繩聚於頂,納一竿,乘者坐筐中,前二人後一人舁之而行。
杜甫晚年,自己說,「苦恨耳多聾,」又云,「耳聾須畫字,」龔得須以筆代口,情形很嚴重。
到他五十九歲的死,雖還有五個年頭,這五年遑遑窘迫,旅况多艱。
「江濤萬古峽,肺氣久衰翁。」
纏綿數十年的舊疾
據何平齋、春明夢華錄,云,「李白面白而鬚稀,杜甫面黑而胖。」留傳至今,明代張駿摸南薰殿本杜拾遺像,據近人張秉權所見複行本,謂「老杜的相貌,顯得頗爲清癯。」
這首詩,歷來傳記家,大都考定其爲天寶十三載(七五四)也是杜甫四十三歲時作。則其瘧疾的開始,尙在天寶之亂的前一年。
「衰年病肺惟高枕,絕塞愁時早閉門。」
幾年以後,開始負病了。大曆元年(七六六)杜甫五十五歲寄寓川東夔州的時候,嘗作五言古風,題曰「客堂」,有句云:「舊疾廿載來,衰年得弱足,死爲殊方鬼,頭白免短促。」可見足疾是老年時期發生的,但舊疾廿載,往前推算,則三十五六歲卽開始此纏綿二十年的舊病。究竟是什麽舊病呢?天寶十hetubook•com.com三載,(七五四)進封西嶽賦表有云:
安祿山反於天寶十四載(七五五),明年陷長安,兵荒馬亂,舉國沸騰,杜甫時年四十四及四十五歲,以後數年,他奔走於京師、鳳翔、鄭州、華州、東都之間,中曾一度陷賊,備嘗辛苦,乾元二年(七五九)西行度隴,取道秦州,自同谷入蜀,他已四十八歲了。亂離中復遭饑饉,他在同谷雖僅有短時期的寄寓,衣食不給,甚至拾橡栗以維生命,這當然使他的疾病加劇。他有寓居同谷七歌,一歌云:
後於杜甫的白樂天,晚年亦有頭目暈眩,肢體麻痺的風疾,兩人可能是同病。樂天於開成四年(八三九)作病中吟,序曰:「開成已未歲(四年)余蒲柳之年,六十有八,冬十月甲寅旦,始得風痺之疾,體癏目眩,左足不支。」樂天所說風痺之疾是突然而來的。可能也因高血壓而腦中微血管破裂,輕度中風,遂使左足不支。
「多病沈年苦無健,王生怪我顔色惡,答云伏枕艱難徧。瘧癘三秋孰可忍,寒熱百日交相戰,頭白眼暗坐有胝,肉黃皮皺命如線。」
杜甫說他肺氣之疾的原因,云:「峽中一臥病,瘧癘終冬春,春復加肺氣,此病蓋有因,早歲與蘇鄭,痛飲情相親,二公化爲土,嗜酒不失眞。」
這臆斷也許很近事實,細玩杜甫所作詩篇,他自己說到高血壓的病象,已非一日,早數年居成都草堂之時,「遺悶奉呈嚴公二十韻」,中有句云:「老妻憂坐痺,幼|女問頭風。」高血壓而輕度中風,可以引起部份肢體麻木,而時有頭目昏眩之象,杜甫謂之「痺」謂之「頭風」。
他三十歲的時候,作客臨邑,多雨而黃河和-圖-書有泛濫之虞,寄詩其弟,句云:「吾衰同泛梗,利涉想蟠桃。」大約他開始有了體力衰退的感覺,但接着說,「依賴天涯釣,猶能掣巨鼇,」雖是爲了寬其弟之心,但還具備着希望的豪氣。
天寶十載(七五一),獻三大禮賦,表文云:
他一生嗜酒,却從未有過戒酒的打算。這裏並且提到「瘧癘」之疾,這是杜甫另一種長期性疾病,容於下文言之。
上元、寶應以至廣德,他居住成浣花草堂的五六年間,曾於草堂園中,開闢藥圃,栽種藥草,高枬詩云:「近根關藥圃,接葉製茅亭。」有客詩云,「不嫌野外無供給,乘興還來看藥欄。」
亂後自隴入蜀,中途在秦州小住,作秦州雜詩,有「採藥吾將老,」「曬藥能無婦」等句。
物質拮据,精神寂寞,他說,「齒落未是無心人,舌存恥作窮途哭。」更可怕的爲病魔所擾,在夔州寄韓諫議,有云,「身欲奮飛病在床。」
在這次旅行之前,更有「愁臥病脚廢,」以及「身病不能拜」等句,說他腿脚麻痺之象在這次旅途中,也是死的那一年春天,小寒食舟中作云,「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霧中看。」因爲頭暈而增加了小舟盪漾的感覺。清明兩首之二云:「此身飄泊苦西東,右臂偏枯牛耳聾,寂寂繫舟雙下淚,悠悠伏枕左書空。」麻痺不限於脚,連右臂也偏枯不仁。
勉强支持了兩三年,在耒陽醉後結束生命。酒是杜甫所愛,但何以最後會酒醉而暴卒?筆者在下面「詩人與酒」一文,採傅樂成教授之說,蓋杜甫素有高血壓之症,暴飲而腦溢血亦即中風而死。
對醫藥很有興趣
但有一首「同元使君舂陵行」,句云和圖書:「我多長卿病,日夕思朝庭,肺枯渴太甚,漂泊公孫城。」
此病一直沒有根治,以後時發時愈,上面所引「峽中一臥病,瘧癘終冬春,」乃是晚年在川東所作,時年五十五或五十六,此病亦纏綿甚久,也是消耗他體力和促其衰憊的原因之一。
又,「舟出江陵南浦,奉寄鄭少尹審」,有句云:「欲投何處,飄然去此,形骸元土木,舟檝復江湖。社稷纏妖氣,干戈送老儒,百年同棄物,萬國盡窮途。……棲託難高臥,飢寒迫向隅,寂寥相煦沫,浩蕩報恩珠。……」
「豈意頭白之後,竟以短篇隻字,遂聞徹宸極,一動人主,是臣無負於少小多病,貧窮好學者已。……况臣常有肺氣之疾,恐忽復先朝露,塗糞土。」
他先至川東,原想從那裡南下荆湘,但因身體衰邁多病,途中隨時停止,以寄寓夔州的時間較長,約有兩年,大曆三年(七六八)去夔出峽,至江陵,再時止時行,經公安入今湖南境,然後渡洞庭,入湘江,到潭州(長沙)及衡州,浮舟泛宅,幾乎完全憑水爲家。大曆五年(七七〇)在湖南來陽,「一夕大醉卒」,元微之撰杜工部墓誌銘云:「扁舟下荆楚間,竟以寓卒。」
天寶十三載,杜甫四十三歲,說他常有肺氣之疾,「常有」二字,意謂病非一朝一夕,參說「舊疾廿載來」之句,舊疾很可能指的就是所謂肺氣。杜甫以後的詩,直至晚年,時時說及「肺氣」,如:
同時期,「喜達行在」五言律句云,「所親驚老瘦,辛苦賊中來。」
杜甫幼年健康活潑,他於上元二年(七六一)五十歲的時候,作「百憂集行」,他說:
踏上了最後旅程
司馬相如的消渴病,現代和*圖*書醫學說起來,卽「糖尿病,」杜甫自比長卿,且謂「肺枯渴太甚」,是否還有長卿之病,祇能書之存疑而已。
前兩年,至德二載(七五七),杜甫從賊中竄歸奉翔行在,其「述懷」五古,開端云:「去年潼關破,妻子隔絕久,今夏草木長,脫身得西走,麻鞋見天子,衣袖露兩肘,朝廷慜生還,親故傷老醜。」
唐代宗永泰元年(七六五)夏,杜甫離成都浣花草堂東行,其時年五十四歲,這是他漂泊一生,最後一段的旅程。是年節度劍南、鎮守成都的嚴武卒,嚴武是他好友,曾狀朝廷擢甫爲工部員外部、參謀軍事,及武卒,甫無所依,而川中軍人的爭奪與禍亂,亦已見其端倪,杜甫知道環境不允許他在成都安居,他貧乏如舊,爲了避禍,也爲了找尋生活的憑藉,遂踏上征程。
諺云,久病成名醫,然而杜甫醫藥的興趣和知識,對於他的健康仍少幫助,不過「種藥扶衰病,吟詩解怨嗟」而已。
「憶年十五心尙孩,健如黃犢走復來,庭前八月梨棗熟,一日上樹能千迴。卽今倏忽已五十,坐臥只多行立少。」
「爲吾謝賈公,病肺臥江沱。」
這一段艱苦的漂泊生活,時有日暮途窮,無家可歸之歎,沿途作「秋日荆南述懷」,句云:「伏枕因超忽,扁舟任往來。」又云:「苦搖求食尾,常曝報恩鰓。……飢籍家家米,愁徵處處盃,休爲貧士歎,任受眾人咍。」
「有客有客字子美,白頭亂髮垂過耳,歲拾橡栗隨狙公,天寒日暮山谷裏,中原無書歸不得,手脚凍皴皮肉死。嗚呼,一歌兮歌已哀,悲風爲我從天來。」
他「眼暗」之疾,開始亦較早,句云:「眼復幾時暗,耳從前月聾。」視覺不明,所以有霧中看花hetubook•com•com的感覺。
「頃者賣藥都市,寄食朋友。」
杜甫作品中,曾說到賣藥、採藥、種藥等事,他對醫藥似乎很有興趣,也具備一些知識。有一時期,且靠賣藥,以助生計。
古詩人艱於步履的,還有陶淵明。梁昭明太子所作陶傳,云淵明於歸隱之後,「江州刺史王宏欲識之,不能致也。淵明嘗往廬山,宏命淵明故人龐通之,齎酒具於半道栗里之間要之。淵明有脚疾,使一門生二兒舁籃輿,既至欣然,便共飲酌,俄頃宏至,亦無忤也。」
所謂「肺氣」,是不是後世所稱的「肺結核」?僅能說疑似而已,不過他晚年「別李義」詩,句云:「莫怪執杯遲,我衰涕唾煩,」涕唾煩也許指的是「痰多」,病在呼吸器官,必然是沒有問題的。
高血壓已非一日
他弱冠之年到三十左右,浪跡天下,初游三晉,東下姑蘇,渡浙江,復往來於梁宋齊魯,留有「壯遊」「昔遊」等詩,興會淋漓,絕無後來遷徙流離時的苦痛呻|吟,可見那時他游興酣濃,健康是良好的。
辛苦其生清癯其貌
我們不能說,兩說有何矛盾,也許所指的年歲不同,而留下肥瘦不同的印象。不過,杜甫中年以後身體多病而境遇困窮,則一生大部份時期不可能肥胖,而是清瘦的,正如自己詩中所說:「肉瘦怯豺狼。」李太白「戲子美」詩云:「借問別來太瘦生,只爲從前作詩苦。」
杜甫形貌,究竟是瘦的還是胖的?歷來有不同的說法。人的體態,一生數十年間,可能隨環境際遇及健康良窳而變化。
其送高司直詩,句云:「我病書不成,成字讀亦誤,」則兩手亦有戰抖之病,寫字不能控制筆畫,成字而別人不能辨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