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嚴無憂尊者,其實是一位菩薩。乾隆皇將之編入五百羅漢之列,雖然將他降級,亦有其道理。原來,修成正果之人,可成佛,可成菩薩,可成羅漢,羅漢是較低一級之佛,莊嚴無憂尊者本是菩薩,不如供奉於羅漢堂中,使受萬年香火,這是乾隆皇把他編為第廿八和*圖*書號羅漢的原因,其實,羅漢亦是菩薩而已。
「莊嚴」既有善美修飾國土,以功德修身之意,所以一個人能修得莊嚴大法,即無憂無慮,故乾隆皇稱之為「莊嚴無憂尊者」。查現時全港各佛寺,無不修飾得美輪美奐,佛像皆以金飾身和_圖_書,大雄寶殿金碧輝煌,此是根據阿僧伽之《莊嚴論》而辦事,並非奢華不禁。而修飾是莊嚴之方法,如果寺院破落,就失去莊嚴的意義,為了保持佛寺之莊嚴,非善飾寺廟不可,這是寺院皆美輪美奐的原因。
原來佛教中對「莊嚴」之解釋,與普通人之解作和圖書莊嚴不同。佛教認為,以善美布於國土,以功德修身,才叫莊嚴,阿僧伽就是宣揚此種教義而成正果之人。
他提倡佛教愛國之宗旨,頗得當時印度各小國擁護,有些小國,當時仍怕佛教,以為信了佛,人人四大皆空,國家容乜易被強國亡了?有了他這種「莊嚴論」,和-圖-書就不必怕亡國,故把佛教傳遍整個印度,他因此被奉為菩薩。
莊嚴無憂尊者,原名「阿僧伽」,他是印度人,著有兩卷《莊嚴論》,宣揚佛法莊嚴之旨。
莊嚴無憂阿僧伽
提倡佛教愛國論和圖書
照他的《莊嚴論》認為,凡人皆愛國家,凡人皆愛自己之身體,因此作為一個念佛之人,應該修身為國,出家人不會有家,與儒家之思想修身齊家治國不同,因為不必齊家,更可以付出多些力量,令國家富強,他是提倡佛教愛國之人,並非四大皆空,連國家興亡都不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