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家
四、孔子的家鄉

按:雍正得位不正,所以對兩件事格外重視。一件是重父之所重,以示其為繼志述事,聖祖所選定的繼統之子;一件是籠絡士林。而尊孔一事,恰好符合這兩個目標。
閻若璩在古文尚書上下了三十年的工夫,作「古文尚書疏證」八卷,舉證極詳;至乾隆朝常州大儒孫星衍,復改孔穎達「正義」之例,作「尚書今古文注疏」,古文尚書為梅賾偽作,更為明確。
再有一種「蓍草」,亦是孔林的特產;不過史書上記載的蓍草,半屬神話。蓍之為蓍,言其長壽;可至一千歲,幹可長至一丈,說文:「蓍、蒿屬,生千歲三百莖。」通常長三尺至五尺,莖作對稱,大約三四十莖,春夏開黃白色蝶形小花。蓍草因為壽命長,所以古時與龜甲都用作卜卦之用。據孔家的人說,蓍草必須五十莖以上,占筮才靈驗;但五十莖以上的蓍草,下有靈龜看守,名為瑞草,不能常有。又有一種「文草」,冬夏不凋,根葉花實具五色五味——五色異草,且有香味,而又冬夏不凋,足為園林生色;但此僅見於孔東塘「出山異數記」中的敘述,在植物學上不知何名。
孔府的家法,嚴如秦始皇;荊軻刺秦時,由於規定殿下武士不准上殿,所以只能眼睜睜看著身不滿五尺的秦始皇,無法拔出腰間的長劍抵抗而繞柱急走;孔府經過這一場大災難以後,仍無意在內宅用男僕防衛。挑水夫亦不得進內宅,水挑至牆外,倒入石槽,另用管子接至廚房等處。
東、西兩路,東為家廟、祠堂,及一部分親屬的住所;西為衍聖公會客、讀書之處。內宅在中路後面,禁制極嚴,男僕絕對不能入內;看門的當差,亦只能在門廳內活動,大門上還掛著好些奇形怪狀的刑具,據孔府管事人說,這些刑具皆出於御賜,以此殺人,不須負責。倘真有其事,必是明朝留傳下來的。
出世的「古文尚書」,為孔子十二世孫,亦可能就是當初藏書於壁的孔鮒的曾孫、諫議大夫孔安國所得。孔安國是伏勝的再傳弟子,識得蝌蚪文,以今文尚書來校讀,較伏勝所傳者多十六篇,承詔作「古文尚書傳」,獻於武帝,恰以發生宮廷倫理之變的「巫蠱事件」,以致「古文尚書傳」亡失不存。
大堂兩旁是「六廳」,京中有六部、縣中有六房,皆區分為「吏、戶、禮、兵、刑、工」;不過衍聖公府的「六廳」,名目為「典籍、司樂、掌書、知印、管勾、百戶」,最後兩廳,有如戶、兵兩部。
出曲阜北門,要經過好幾重橋與牌坊,方能到達墓門,經列有翁仲的墓道,而到達享堂;堂後有一道周圍一里的圍牆,拱護著高一丈三尺、南北廣十步、東西廣十三步的「大成至聖文宣王墓」。其東約https://m•hetubook•com•com十步許為孔鯉之墓;其南十步許為孔鯉之子、字子思的孔伋之墓。
不過,這些古史的正確性很難說,所可確定的是,在周朝為魯國,魯為楚所滅,至項羽自封為西楚霸王時,曲阜為其所有。劉邦漢王五年,大破項羽於垓下,盡得楚地,只有原魯國諸地為項羽堅守,劉邦以項羽的首級示魯地父老,方始投降。劉邦以「魯公」禮葬項羽於穀城(今東河縣),但曲阜城東北漢下村,有一處古家,俗稱「霸王頭」,相傳即為葬項羽首級之處。
孔府亦如故宮,分為東、中、西路。中路二門中有座「重光門」,等於蹕道,只有帝皇駕臨時開啟。大堂是一座公堂,中央暖閣,公案上大印、金箭、令旗,一應俱全;兩旁是儀仗及高腳牌。大堂除了作為宣讀聖旨之用以外,衍聖公倘或到此坐堂,必是審理重大案件。
孔子的家鄉,山東曲阜,明清屬兗州府,傳說神農氏曾建都曲阜,黃帝之子少皞在窮桑(在曲阜之北)登帝位,遷都於曲阜。
北魏年間改封聖裔為「崇聖侯」。此後封號雖改,始終為侯,直至唐朝開元二十七年,詔諡孔子為「文宣王」,則後裔亦當進爵;孔子三十五世孫孔璲之,進封為「文宣公」。傳至第四十二世,當五代篡弒相尋之際,孔家遭遇了一次「奴欺主」,幾致滅門的大危機,後當有專章敘述。
到了晉元帝時,有個豫章內史梅賾上奏,說發現了孔安國的原著及古文尚書,獻於朝廷。唐太宗時,國子祭酒孔穎達,奉詔撰「五經正義」,尚書所用的即是「梅本」。但後人一直懷疑,梅賾所獻的古文尚書是偽作;但有系統的辨證其偽,則始於清初的閻若璩,此人字百詩,山西太原人,曾為雍親王(雍正居藩的封號)的門客。
後來有人向雍正建議,說「二阿哥」之騷擾不休,是因為孤魂無主;倘有祭享之處,為魂所憑依,自然安靜無事。
列為「五經」第二目的「尚書」,是一部上古史,本有一百篇,為孔子所授;秦始皇焚典籍,其書不傳於世,而無獨有偶者,濟南有個秦朝的博士伏勝或稱伏生,也在牆壁中藏了尚書,而毀於兵火。劉邦定天下後,伏勝搜求遺書,尚書僅存二十九篇。漢文帝時,派鼂錯去向伏勝求教;其時伏勝已九十多歲,口齒不清,命他的女兒羲娥代為傳授,鼂錯是河南穎川人,不大聽得懂山東話,記述多誤;古書中尚書最難讀,就是這個道理。
曲阜的古蹟,首推尼山,本名尼丘山,因避孔子的名諱,略去一丘字,即顏母所禱之處。山在曲阜東南六十里,五峰連峙,名「五老峰」,中峰之下有「尼山書院」。尼山的山神為宋仁和-圖-書宗封為「毓聖侯」。此外有顏母山、昌平山、防山;防山即叔梁紇所葬之處。
二堂為衍聖公接見四品以上官員,及代替朝廷舉行特種考試,如禮生、樂生等等之處。三堂也叫「退廳」,為衍聖公處理家族糾紛,及召集僕役議事的地方。四品以上官員,起碼是知府;七品縣官到孔府,除非特許,是不准進入二門的。
改封衍聖公者,為孔子四十六世孫孔宗愿,本來襲封文宣公,兼知曲阜改名的仙源縣事。早在改封的十餘年前,開始建立公府,歷代均有擴建,成為現在的規模。據孔德懋的描寫,孔府門前的馬路,名為闕里街,「坐北朝南三啟六扇鑲紅邊的黑漆大門,門額上高懸藍底金字『聖府』豎匾,兩側一副金字對聯,上聯是『與國戚休,安富尊榮公府第』;下聯是『同天並老,文章道德聖人家』。門板上有獅子頭形的大銅門環,門前蹲著一對精雕的大石獅子,迎面是寬大的粉白照壁。」
第二次大修是在雍正二年六月,被災以後。
孔子嫡系子孫的封爵,應始於漢元帝封孔子十三世孫孔霸為關內侯,襲封至十六世孫孔均,由閒散的「爛羊頭、關內侯」,改封為有名號的「褒成侯」,再改為「褒亭侯」,那跟關雲長的「壽亭侯」,爵位相等。
康熙二十三年甲子,聖祖駕幸闕里,以三跪九叩,祭天祀祖的大禮祭孔,表示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同,此為「三藩之亂」以後,得以徹底獲得漢人擁戴的關鍵之一。所以雍正在即位以後,即降詔追封孔子五代王爵,高、曾、祖、父曰「裕聖」、「詔聖」、「昌聖」、「啟聖」;裕聖祈父之父木金父,則為「肇聖」、五聖同堂,祠名「崇聖」。
這批藏書的發現,造成中國學術史上的一大公案,即是今古文尚書之辨。
楷木的用處很多,通常除了製杖以外,亦可製棋子;木上有癭,挖空了便是水瓢;葉子可食,亦可代茶;子可榨油,用來供夜讀的膏火。
二為金絲堂。據說秦始皇焚書坑儒時,孔子的九世孫孔鮒,預藏尚書、論語、孝經諸書於壁中。到漢朝魯恭王封於曲阜,拆孔子故居以擴建其宮,聽得壁中有金石絲竹之音,掘開牆壁,發現孔鮒的藏書,因名之為「金絲堂」,又稱「魯壁」。
在享堂以北、聖墓以南、墓道之東,有三座亭子,自北而南,依序為宋真宗駐蹕亭;清聖祖駐蹕亭;子貢手植楷木的「楷亭」。聖墓之西為「子貢廬墓處」;子貢名端木賜,他的事蹟很多,照「越絕書」中說,越王勾踐獻西施於吳王夫差這條美人計,就是子貢想出來的。子貢是不是孔子最喜歡的弟子,難以考查,但子貢無疑是孔子最得力的弟子。
三是奎文閣。孔德懋稱之為「hetubook•com•com十大名樓之一藏書樓」,這未免過譽;奎文閣的藏書,絕無東昌府的楊氏海源閣來得宏富。築這座樓的主要用意,是為了庋藏內府頒來的御製碑記祭文之類。皇帝的文章,稱為「奎章」;奎文亦即奎章之意。不過奎文閣的漢碑,則為中國書林瓌寶,漢隸中有名的「禮器碑」、「史晨碑」、「孔宙碑」、「乙瑛碑」等,原石均在奎文閣前。
起火原因似乎是由於「風雨震電」,大成殿及兩廡,後面的寢殿、啟聖殿、金紅堂全毀,只有啟聖祠巍然獨存。當即命山東巡撫陳世倌鳩工重修,但採辦木料稽延,直至雍正七年二月,始命署理山東巡撫,岳鍾琪之子岳濬,積極興工,大成殿的圖樣,經雍正親自審核,特旨——正殿正門用黃琉璃瓦;兩廡則用綠琉璃瓦,而以黃瓦鑲砌屋脊。並飭內務府特選良匠,用「脫胎之法」裝塑聖像。
託庇於聖人,曲阜一直未遭劫火;但民國十九年,終於遭受了四百年以來未有的災難。「中原大戰」晉軍進攻山東,在曲阜東北與國民革命軍發生遭遇戰,晉軍三師之眾而革命軍只得一旅,眾寡不敵,退入曲阜縣城固守;晉軍以大炮轟擊,曲阜東西北三城樓及東北角女牆,均為炮火所毀。孔廟及孔府亦落有炮彈,孔廟內共有十五處嚴重損毀,大成殿的天花板亦被打穿;有一發炮彈就落在孔子神像之前,幸而未曾爆炸。
孔子第四十三世孫,叫孔仁玉,孔家稱之為「中興祖」。孔仁玉的曾孫孔聖佑,當宋真宗泰山封禪之時,年三十五而卒,以從弟孔宗愿襲爵。孔家本乎長幼有序的祖訓,昭穆分明,所以在聖裔系統中,孔聖佑、孔宗愿均列為第四十六世。宋仁宗至和二年、太常博士祖無擇上言,祖諡不可以加後嗣;這也就是文宣王之後不可封做文宣公,因而改封號為衍聖公,世襲。這個封號一直襲用至民初,歷時幾九百年。
最有名的,便是楷木,全中國只有孔林有這種樹,枝疏而不屈,上無鳥巢,下無荊棘,可以作杖。孔林中有一楷樹,為孔子弟子子貢所植,樹圍一丈,枯而不朽,真是神物。
到過孔林的皇帝,有宋真宗、清聖祖;但到過孔廟的就多了,第一個是漢高祖,最後一個是清高宗,他到過不止一次,當然也到過孔林。清高宗與孔家,別有神祕特殊的淵源,也留到後面再談。
孔廟、孔府救火的辦法,亦是別樹一格的;一遇火警,先開錢庫,將一串串的制錢,拉去「串頭繩」,堆置在火場上,誰挑來一擔水澆在火上,就可以抓一把錢,能抓多少抓多少,並無限制。因此曲阜城裡城外農民、工人、作小買賣的,一看縣中心起火,都擔起空水桶,趕來救火。
曲阜一直是魯國的都城,和*圖*書孔子住在王宮附近,名為「闕里」。縣城於宋初遷至闕里之東,約八里之處,至明朝正德七年,流賊作亂,地方官奉准將縣城遷至闕里;嘉靖元年新城落成,周圍八里又三十六步;城牆高兩丈。城內最主要的建築,便是「衍聖公府」及其西面的孔廟。
一為詩禮堂。為當時伯魚趨庭,得聞詩禮之處,堂前有株槐樹,據說是唐朝所植;又有一塊「太初石」,則為史前遺蹟。
及至魯壁遺書出世,尚書便有了兩部,鼂錯受自伏勝的尚書,用漢朝通用的隸書錄出;而魯壁中的尚書,則用比秦篆更古的蝌蚪文所寫,因而區分為「今文尚書」、「古文尚書」。
雍正二年命避先師諱,在「丘」字旁加一個耳朵,成「邱」——這個字是雍正創造出來的,本字作「𨚑」。凡姓,都是「丘」沒有「𨚑」,而在雍正二年以前,也沒有人姓「邱」,自從有此避諱之詔以後,姓丘的都變了姓「邱」,以致長春真人丘處機變成「邱處機」了。
曲阜在漢初稱為魯縣,景帝三年吳楚七國之亂以後,徙其子淮陽王劉餘為魯王,此王好治宮室,作靈光殿。至王莽之亂時,國不存而靈光殿巍然獨存,這就是所謂「魯殿靈光」的典故。
曲阜被圍十一晝夜,以革命軍援軍趕到,擊退晉軍而得解圍。孔府以年方十歲的孔德成先生的名義,發出電文,呼籲保廟曲阜,電文中說:「曲阜聖林附近,發生戰事,炮彈射擊,飛入林內,城關逼近,廟亦震驚,危險萬分,莫知所措。查耶路撒冷為耶穌基督聖地,往年歐戰,均畫在三十里以外;萬國均經公認孔聖為中華文化所關,曲阜是孔聖林廟所在,先總理繼承孔子,屢經發為言論,極端尊崇,我總司令亦曾發布告,明令保護」云云。「我總司令」指先總統 蔣公,事後曾致電慰問。
孔廟的附屬建築,最主要的有三處。
弘治年間所修的大成殿雖已全毀,但「盤螭石柱」猶存;孔德成先生胞姊孔德懋女士記述:
孔廟、孔府一西一東,一牆之隔,與孔林合稱為「三孔」。孔廟遭遇過兩次火災,第一次是在明朝孝宗弘治十二年六月,朝廷發庫帑十五萬二千六百兩銀子重修;開工於十三年二月,至十七年五月方始落成。正殿大成殿為九間;後面的寢殿為七間。大成門、家廟、祀叔梁紇的啟聖祠,以及「金絲堂」、「詩禮堂」各為五間。此外還有許多改築遷建,如前面談過的,尼山山神「毓聖侯祠」,本來在孔廟之內,遷建於尼山書院,原處改為土地祠。
孔子葬在曲阜城北二里許,後世稱此處為「孔林」,前面是洙水、後面為泗水。出曲阜縣北門,即是一條其直如矢,直通孔林的神道,夾道森森古柏,氣象肅穆,林中古樹,相傳為孔門和_圖_書弟子所植;復有各種奇花異草,相傳亦為孔門弟子會葬時,自各地移植至此。
孔子的後裔即曾有這樣的評論:「夫使孔子名布揚於天下者,子貢先後之也。」以後介紹孔門高弟時,再詳談子貢,此處不贅。
雍正奪位,大殺功臣,但他自覺如他的胞弟皇八子胤(左礻右巽)、皇九子胤禟,以及「舅舅隆科多」、皇貴妃年氏之兄年羹堯等,都有取死之道,惟有他的胞兄廢太子理親王胤礽幽廢而死於非命,為他心所難安,因此一閉上眼睛,就會看到胤礽向他索命,搞得日夜不能安枕。
重修的孔廟,落成於雍正八年秋天;雍正原有親自至曲阜上祭的明詔,但其時適在病中——他的病是心病,名為「怔忡」,用現代的醫藥名詞來說,即是「神經衰弱」。
謂予不信,我可以舉一個強有力的證據。燕京學社編印的「清朝進士題名碑錄」,凡姓丘的進士都在順治、康熙年間,如丘象升等;姓邱的進士,則都在雍正以後,如雍正二年三甲第二十二名進士邱上峰即是。但以後編「館選錄」,丘象升也變成邱象升了。
由於內宅只有女僕,遇到災難,應變的能力,極其薄弱。光緒年間,內宅因蠟燭燒到帳幔,發生大火;男僕聽得呼救之聲,亦不敢入內,以致火勢蔓延,一發不可收拾。燒了三天三夜,七座木造樓房,盡付一炬;傳說曲阜知縣向大火長跪不起,求祝融氏開恩,整整跪了三天。這場大火,沒有人喪生,但損失慘重無比;歷代貯存的細軟、古玩,及其他珍貴財物,價值無從估計。事後重建,所花的銀子,據說足夠修建一座曲阜城。
於是雍正封胤礽為「潮神」,立廟浙江海寧;廟用藍琉璃瓦,如王府規制,當地人稱之為「廟宮」。海寧耆老蔣復璁先生語我,在他少年時,猶及親見「廟宮」。雍正八年時,怔忡之症,雖已少愈,但尚待休養,特遣皇五子和親王弘晝至曲阜致祭。
孔廟的東南為孔府,占地兩百餘畝,以私人第宅而言,面積為海內巨宅之冠。孔府通稱「公府」,為衍聖公府的簡稱。在以前,並非王八鴇兒有了錢,即可在生活享受上為欲為,所以「公府」之能擁有占地兩百餘畝的巨宅,必須先明瞭「聖裔」身分。
「孔廟有三百多畝,古木參天,碑碣如林,廳、堂、殿、廡四百六十六間。在正殿大成殿前的平台上,圍著曲曲折折的漢白玉欄杆,雙層飛簷下有十根龍柱,每根都雕鐫著石龍,以及明珠雲頭,鏤空雕刻,功力極深,在陽光照射下,只見雲龍飛舞而不見石柱,連北京故宮龍柱也不能媲美。據說每當皇帝來此出巡,十根龍柱都要用黃綢包裹,以免引起皇帝忌諱。」此「龍柱」的正確名稱,即為「盤螭石柱」;所說的「皇帝」指乾隆。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