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書記心裏感慨得很,以前一條小路不足一米寬。
他會比以往早起一小時,早上出去,晚上回來。
「你不信,你去問你家興漢。」
現在能撿到的野生菌,再過二十年都絕種了。
機耕道今天縮一寸。
姚蘭溪騎著二八大杠到了河廟嘴村口,再往裡的路,她真駕馭不了。
大哥進來散煙,「這蜂蠟真的有用?」
這蜂蜜,確實甜吶……
供銷社裡,童江朝外看了一眼,大隊上過路的人不少。
「政府都說要致富,先修路!」
兒子雖不遠行。
第一聲,是不敢相信。
這要是生在古代皇家,太子監國,把老子該做的事情做了。
「哪個讓你們修路的?」老書記故意拉長個臉。
老書記看他躲過了,才一腳踹空。
接下來,還讓老爸在這個家怎麼昂首挺胸?
思變的前提在於讓他們嘗到甜頭。
農村沒有周末可以休息。
「你?修路?你家門前掃把倒了你都捨不得扶一把,你修路?」老書記已經說得很含蓄了。
再過幾年,年輕人都走了,全剩下些掉牙的和圖書老頭老太太。
在石墩子上洗漱時,老書記問:「你這兩天跟他們擺清楚沒有?」
後來鎮上組織大家把泥巴路加寬連上鄉道。
黃明山笑得心虛,「老書記,我們修路。」
……
猜猜當今聖上會怎麼誇獎太子?
吃早飯的時候,老書記抬眼看了王興漢好幾次。
王興漢回過頭朝豬圈看的時候,那肥頭大耳的東西居然趴在圈上面笑嘻了!
王興漢才不會讓老爸做出打臉的事情來呢。
老書記不服歸不服,他其實最想看到的還是河廟嘴村的鄉親們回到正軌上來。
在那座有道廟的梁子上,廟祝站在破爛的觀頂上,以前都不願多看一眼的「土龍」的身上,因為一片一片的鵝卵石堆,就像長成了一片片的銀色龍鱗……
如果王興漢不去請他,他可能連飯都不回來吃。
還把屜鍋洗了一遍,接了半鍋水,把蜂巢扔進去。
老書記和往常一樣,會背著手在村子里轉。
對付家裡有話語權的家長,裝憨就行了。
活都是自己的。
但是又每天都一樣。https://www.hetubook.com.com
黃明山還躲……
村裡的人沒有什麼工作計劃。
沒什麼大用!
各家都有拿著鏟子和鋤頭,挖挖填填。
就很煩。
事沒成。
太子你幹得不錯啊!
老書記蹲在門口看著院壩里擺放的成捆的竹竿和不足二指寬網眼的漁網。
老書記一煩,咬煙桿就會狠狠地吸。
所有人都會回答,「你們家興漢讓修的。」
老書記看他這副樣子,抬腳就要踹他。
老大弄網箱。
甩腿,雁里平衡地下了自行車。
次日,太子因不戴帽子被禁足思過。
煩心事一件接一件,讓他有種首尾難顧。
就這麼個地方,要想讓人富起來,先得讓他們主動思變。
黃明山說:「興漢讓我們修的。」
夏天的一場雨,就把老書記一星期的努力給幹得稀碎。
經營了半輩子的村子,還沒兒子有威信?
等到太陽一曬,又干又硬的泥巴還掛底盤。
黃明山跺腳,大叫冤枉,「老書記,真的是修路。」
這群老光棍但凡勤快那麼一點,也不至於一直打www.hetubook.com.com
光棍。
其實都是在等老二主動彙報工作。
老大摘桑葉回來的時候,老二才從裡屋出來。
他這兩天有點魂不守舍,看到誰都感覺一驚一乍的。
老媽在煮豬潲水和早飯。
姚蘭溪推著自行車,走了沒多遠,就看到那機耕道上出現了鵝卵石,一片一片的。
秧苗見風長,幾天時間,就讓秧田裡看不見多少水。
下雨全是軟泥巴還好。
都會忍不住地問一句:「誰讓你們修路的。」
冬天還好,雨水少,對路面沒什麼破壞。
老二要把昨天弄回來的蜂巢給煮了。
但是老書記卻看得出來,他們這是在把鵝卵石當成面路的材料。老書記往坡上走,看到黃明山正在鏟石頭把一小段路填平。
玉米稈子上面已經牽了穗。
她突然開始期待著什麼了……
但是前途未卜。
坑窪的機耕道上多了許多鵝卵石。
可是老書記又始終掌握不到具體情況。
王耀祖去摘桑葉去了。
老二知道老爸在想什麼。
搖搖頭,又埋下頭去打算盤。
但這工作彙報不了。
這句話到了和圖書老書記的耳朵里就變成了,「老書記,你們家老二真是一表人才。」
黃明山笑得很賊,還彎腰,樣子很猥瑣。
一派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的光景。
連接兩個縣的兩個鎮的機耕道被隔壁縣的戴人小客車壓得滿是大坑。
可是今天的情況不太對了。
老書這天到每家的門前都去走了走,看到這一地的鵝卵石,想笑,卻憋住了。
似乎早上一睜眼,今天一天該做些什麼,就有數了。
對此,王興漢應該感謝命運。
這不是什麼銀鱗胸甲,五金一件的東西……
兩頭肥豬拚命地拱圈,大概是聞到蜂蜜的味道也是嘗個鮮。
一個村子最近又在盤石頭。
為了省事。
老媽切桑葉。
吃了早飯,桑葉的水汽敞得也差不多幹了。
老書記多少年心裏沒這麼舒坦過了啊!
「你做啥?」
王興漢點點頭,「擺清楚了,他們都很配合!」
一憨到底。
老書記只得自己拿著鋤頭和鏟子自己把這條路修修補補。
大口大口地吞吐,讓他被一團煙包裹起來,就像練功走火入魔了一樣。
說出來的話,和-圖-書老爸會罵人,等他罵完了,事又成了,王興漢又因此當了村支書。
根本沒人聽他的。
一問三不知。
嗯?哼!
供銷社的事情也讓老書記一肚子的氣。
你一天不幹,活擺在那裡。
總覺得老大和老二最近在忙什麼事情。
柴山上的斯茅草長得比人都高。
明天縮一寸。
老書記好多次都組織大家把路用沙石或者碎石子兒面一下。
雖然東一塊,西一塊的……
不要總想那些不切實際的東西。
但是這個婆娘有點眼熟……
老書記的心情應該是波瀾不驚的才對。
第二聲,是有點不服。
講真,河廟嘴真的太窮了,河壩里的水小,柴山的梁子不高,沒有自然資源,沒有政府的扶持……
十天不幹,活還是擺在那裡。
他雖然會抱怨幾句,但是精神上還是很享受的。
講真,王興漢要感謝他生在現代。
廟祝笑得露出那隻剩一顆的門牙,嘿道:「龍鱗生,崢嶸初現,河廟嘴的風水都變了,祖師爺顯靈了喲!」
是的,豬和人吃的都在一個灶台上,中間相隔不過一遲寬。
村子里的景兒每天都在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