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四章 救徐之策

北伐打了這麼些年戰,各國對於楚國的兵馬規劃,也有了很深了解。
尤其是鄭國和晉國,在南邊和楚國還有接壤,必須保證必要的力量防備,被牽制了極大一部分實力的情況下,就更是如此了。
而在絕望悲觀之下,臣子們做出一些選擇,好更好的保存自身性命,延續家族傳承,也就理所當然了。
整個中州之地,完整包含了故有的青、豫二州,以及雍州、揚州的一小部分。
唐國的國力,絲毫不遜色于魏趙二國,三國聯盟想要滅亡對方,不死個三四百萬人,簡直就是痴心妄想。
根據玄境衛探報而回,楚國南路行營兵馬,現已經從梁國境內調動,往我徐國而來,兵鋒直指樂安。
中書侍郎王平,站了出來,行禮道:「而今梁國覆滅,楚國南路行營兵馬,便再無牽制,可空出手來,干預它處戰場了。
只是對抗三路行營,就已經是徐國極限了。
以上這些區域,全都加起來,大概有三十三郡半的地盤。
結果,也顯而易見了。
即,一路行營的力量,就可匹敵一個霸國。
樂安局勢,便可挽回。
這從巔峰到低谷,還不到一年時間。
有公卿士族的支持,徐國皇帝才是正統,才是大義。
所以許多九州之人,面對時代的變革,已經開始主動的加入其中。
但更讓人氣憤無奈的是,楚國的每一路行營,還真就如對方宣傳的一樣,真的有敵國之力。
比如眼前的徐國朝堂上,在座的百余諸公,或許就有楚國的探子,開始為大處刺探徐國高層的消息。
然後,現實就給他來了一頓毒打。
從當初的,看到楚國能那麼勢如破竹的滅國,幻想著自己也能做到。
雖然他們不可能直接背叛故國,拋家舍業的投奔大楚。
反倒是因為不斷的強攻唐國防線,三國大軍損失慘重,丟了近百萬人上去。
所有人都意識到了,隨著梁國這箇舊時代的霸主消亡,作為取代者的楚國,此時猶如東升旭日,正在不斷散發出自己耀眼不可直視的光芒。
但這種搏鬥抵抗,能有多大效果,是真的很難說。
也正是有那些豐厚經驗,所以陸淵這邊,在了解了三國意圖后,才那麼痛快的放棄了唐國這個准盟友。
但當今之時,非憤怒之時。」
這份實力,相對於唐國來說,雖然有不小優勢。
但即便清楚,他也沒辦法。
但同樣的,徐國也獲得了青州三郡,並且收降了四百余萬徐州蠻夷,實力急劇膨脹,國力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極盛。
那個時候,徐帝是躊和圖書躇滿志的。
楚人目的已經很明確了,就是奔著樂陵來的。
從膨脹中被打落現實的徐帝,內心中的那種失落,簡直難以描述。
徐帝搖搖頭:「合眾抗楚,朕又如何不知。只是鄭晉許三家,至今還在和唐國交戰,唐國未敗,他們又哪裡抽得出力量來,幫助我等對抗楚人呢?」
選擇和楚國這個新時代的主導者進行接觸,想要試著加入這場變革,在未來的新世界佔據一席之地。
以前擋我徐魏趙三國,那麼的威風凜凜,不可一世。
就這份韌性和堅持,就已經強過當初的梁國了。
反正徐帝心中,對此是持悲觀態度的。
但在大勢所趨下,和楚國保持一些親密聯繫,為日後大勢碾壓過來時,保留一條退路。
現在怎麼碰到一個楚人,就那麼沒用!
這才北伐三年,楚國的實力就從原本的天下第二,瞬間膨脹到了這種地步。
這種罪行,足以誅九族了。
原本靠著殘餘實力,還能勉強和楚國一戰的梁國,也因為眾多內賊的帶路,短短五月間就被滅亡。
不過三國聯盟打到現在,漸漸也回過未來了。
戳破那層遮掩之後,五國的總人口加起來,也還不到一億,甚至可能只有七八千萬人,可能僅相當於楚國的三分之一。
說實在的,這個消息傳開之後,天下人對此的震動,是難以言喻的。
亡國之迅速,簡直讓人瞠目結舌。
細算下來,徐國如今,面對的楚國行營,便有三個之多了。
可倒行逆施之下,失去了國內人心,還不是眾叛親離。
就是楚國皇城外司派向各國的細作,行事越來越方便,許多的各國權貴們,都樂於和這些代表楚國的觸角進行接觸。
就這樣,才消滅了魏國、梁國、趙國,有了如今的大好局面。
這等實力,又怎麼不算是敵國?
在人口方面,雖然徐帝也不清楚,楚國現如今到底有多少人口?
認為可以舉兵五百萬,先天三十六人的徐國,即便無法戰勝楚國,但在防禦自保的情況下,也足以和楚國抗衡了。
王平也知曉徐國現狀,所以面對徐帝的難處,也沒多做苛責,而是給出了自己的辦法:「臣認為,如今想要對抗楚國,非得聯合眾國之力,再現當初魏趙徐三家聯盟對抗梁國之景才可。
縱觀周邊,能擔任這個角色的,除了我徐國之外,還有誰?
許多清醒意識到這一點的人,對於楚國的看法,對於九州的未來,已經有了更深層次的明悟。
此時在來一個帶著滅國之威,加強和*圖*書版的南路行營,是真的有心無力,再難抵抗了。
只要四國出兵,楚國佔據的豫州南部和青州東部,就不安全了。
集整個天下之力,才能對抗掩有半個天下的楚國。」
但要說佔據著和楚國打擊魏國、梁國、徐國一樣,有著碾壓性的實力,那就誇張了。
坐在上面皇椅上的徐帝,心裏面更清楚。
即便通過兵變,成功上位了。
但那只是表面。
是的,下面的人在挖徐國的根基,在接觸楚國這個徐國大敵。
所以哪怕心中再是憤恨,徐帝也不敢發泄出來,只能強忍著,和下面那些逆賊虛以委蛇。
我等現在要做的,不是憤怒,我是該好好想,想要如何擋住這一路兵馬。
楚國這時候站出來,要收拾三國,將簡單輕鬆不知多少。
當年那個硬扛天下圍攻的天下第一霸主呢?
楚國有這份能耐,不代表別的人也有。
所以哪怕梁國落魄了,世人在看對方的時候,依舊忍不住抬高一眼,將對方視為天下前三的霸國之列。
這種情況下,三國相加,也不過四千余萬的人口,四十人左右的先天罷了。
廢物,都是些廢物!」
楚人南路行營,兵馬百萬,先天數十,此時又攜滅國之威,簡直銳利不可擋。
反觀他們這邊,雖然看上去有徐、唐、許、晉、鄭等國,地盤連跨五州,勢力名目繁多,看上去聲勢浩大。
很多人也是樂於去做的。
不管是百萬兵馬,還是十位以上的先天,這都是非霸國不可出。並且一出,就要傾國,或者動員國中過半力量的。
兩邊陣營,都有些打不下去了。
所以打了一年,三國聯盟也只是把唐軍,從鄭國的益都郡給趕了出去,收復了鄭國的領土而已。
中路行營、樂安行營、青平行營。
並且就這份人口,也還隨著楚國的不斷蠶食,在迅速減少著。
只要陛下能派出使者,調停四國,使其停戰。
「陛下,梁人無能,被楚國覆滅,確實可惜可恨。
從這裏面,就足可見徐國這兩年,確實吸取了不少各國教訓,總結出了許多應付楚國的經驗和辦法。
好在,雖然私心為己的人很多。
像那陰暗的污穢,在陽光之下,似雪一般消融。
南邊的消息,已經傳回來了。
但鄭晉兩國,早就殘破,實力衰落的厲害,不負往昔盛況。
說到這裏,徐帝心裏也忍不住悲哀。
徐帝聽到勸解,也冷靜許多,只是面對王平,忍不住苦笑:「但如今國內四方,所有兵馬,都已經派往前線。這樂陵城內,除m.hetubook.com•com了三千皇宮禁衛,更是連一支兵馬都無了。
不然是絕對撐不到現在的。
天時已變,新的時代,來了。
青州大局,未必不能繼續維持下去。徐國國祚,也還有可為。」
因為下面這些自己眼中的逆賊,恰恰就是組成徐國最重要的基石。
今年開春以來,楚國在中州北地的各處戰場上,進展可謂頗為順利。
楚國佔據著那麼大優勢,最終為了消滅中州各國,依然付出了上千萬的傷亡。
咸安城那位剛剛死去的梁國末帝,就是最好的例子。
這位徐國皇帝的憤怒,此時不可遏止的噴湧出來,將下面並列而坐的眾多許國大臣,嚇得都垂下了頭顱。
王平緩緩敘述著自己的想法。
所以自然知曉,楚國的一路行營,是按照國戰標準規劃的。
怎麼說,梁國也當了三十多年的天下第一霸主,那威風氣勢,直至如今,天下人依舊心有餘悸。
打了幾月時間,也才佔了唐國邊境的幾座城市,消滅了唐軍幾十萬兵馬,就沒有更多收穫了。
這還僅是地盤上的差距。
這個荊州大國,有著三千余萬人口,二十余位先天。
了解的越多,就越知道自己渺小。
樂安地方百姓,凡是男丁,都已被徵發,無有遺漏一人。
雖然徐國在奮力抵抗,甚至還準備拉上鄭晉許等國一起,做最後的一搏。
以一國之力,對抗三大行營,上一個享受這待遇的,還是梁國。
王平拜下:「臣願領命。」
到時他們不想被滅亡,就不得不摒棄前嫌,出兵救我徐國。
在去年,雖然梁國大敗虧輸,連帶著徐國也在大樑戰場,扔了百萬大軍下去,可謂損失慘重。
這個時候,就需一個外人來調停。
沒有這些。
不僅奪取了豫州一郡,還接連滅亡了魏梁二國,重創了徐國,戰果極大。
太多讓人措手不及的變故,使得徐國不得不硬著頭皮,在正面戰場上,和楚國來一場硬碰硬的對抗。
在一番毒打過後,慢慢認識到了彼此的差距,沒繼續抱這個奢望了。
「如今只靠我徐國一家,已經絕非楚人對手了。」
只見王平將四國關係分析了一遍后,提議說道:「現在唐國與三國聯盟,都不想再打下去了。只是因為之前打的太過火熱,結下的仇怨太大,意思找不到借口,也抹不開面,所以才遲遲沒有停戰。
就比如鄭晉許三國,年初想著的速滅唐國,整合荊、梁、豫三州,然後聯合徐國與楚國對抗的謀划,此時無疑破產了。
到時,等三國打下唐國,他們也差不多精和*圖*書疲力盡了。
屆時,想要保住這些地盤,楚國必要抽調兵馬,楚人南路行營的大軍,也只能轉向東顧。
而梁國面對楚國三大行營打擊,此時已經覆滅。
嗯,這很狂妄,也很讓人氣憤。
這對人們內心的衝擊,直如山崩海嘯,三觀破碎。
這種情況下,朕即便想抵抗楚人,也無能為力呀。」
再趁機訴說利弊,相信四國,看到如今楚國獨據青州,將要席捲的情況后,絕對能清楚唇亡齒寒的道理。
前車之鑒,就在不遠。
徐國面對三大行營進攻,竟然沒有直接崩潰,還能撐到現在,甚至打的有來有回。
先是梁國的迅速崩潰,然後是缺少了梁國這個關鍵一環后,出現了致命破綻的青州防線。
作為皇帝,他都如此畏懼楚國了。
唐國可不是什麼小國。
底下的那些大臣們,就更是如此了。
而少了這支大軍,我等再往國內本土,增發一些兵馬,抽調南下。
如今楚國統一天下的趨勢,已經愈發清晰,且不可阻擋了。
但楚國的順利,是憑藉著背後深厚的實力,所帶來的碾壓局。
此時見到皇帝憤怒,便有人站出來,出謀劃策。
三分中州,楚國已有其二。
到了此時,更是連國都樂陵,都危如累卵,隨時有著被楚人攻佔的可能。
曾經的魏國都沒這份待遇,楚國給魏國,也只安排了兩路行營罷了。
徐帝雖然憤怒,在心裏面咒罵、斥責,這些無信無義的逆賊,但明面上,卻也做不了什麼。
「朕何嘗不知,楚賊來勢洶洶……」
只因徐國內,上到地方小吏,上到朝廷諸公,內到京畿腹地,外到邊境諸軍,方方面面,都有這些公卿大族的觸角。
這一點。
事實上,這些人也感到憤怒。
因此三國和唐國的戰爭,這兩月明顯的降低了熱度,一些戰場更是出現了靜坐對峙,十天半月也不見一次交手。
幾次大戰下來,唐國看不到崩潰跡象,他們自己確實有些撐不住了。
說實在的。
梁國終究還是沒能守住帝都,咸安城被楚人攻破,梁國最後一任皇帝自盡身亡,這個傳承了千年的霸國,曾經雄踞中州的霸主,終究還是走向了滅亡。
高堂之上,徐帝一推按桌前的諸多奏摺,忍不住咆哮道:「堂堂一大國,竟然連一年都守不住,才五月時間,就丟了帝都。
砰的一聲響起,大殿內傳來雜物落地的聲音。
魏國面對兩路行營進攻,也已滅亡。
「梁人誤我,梁人誤我!」
和他對抗的陣營,即鄭晉許三國,看上去是三國聯合,聲勢極大。
和圖書頭頂上的那位至尊天子,都沒什麼信心能抵抗楚國。底下的臣子們,就更沒這份奢望了。
而唐國也打成了廢墟,三國想從中獲取養分,補充損失,也是奢望。
這是他經過深思熟慮后,認為如今的唯一救國之策了。
是這些公卿大族的子弟門人,支撐起了徐國這個帝國。
體現到現實之中。
而徐帝聽了他的話,頓時眼前一亮,大喜道:「卿之良言,實乃救國之策。我欲拜卿為使者,出使四國,調停豫州,邀來援兵。王卿以為如何?」
但徐國傳承千載,這麼多年養士下來,還是有不少忠心於國,不想看到祖國滅亡的人在的。
唐軍也沒想著反攻,而是趁此機會,儘可能的休整恢復。
甚至有些想搏一搏的,乾脆親自下場,成了楚國的高級間諜,開始出賣故國的利益,為楚國謀利。
這麼一個強國,竟然就滅亡了。
可是要是沒了這些人,徐國瞬間就要崩塌。
如果能用一個唐國,換取三國聯盟幾百萬大軍的損失,那簡直就是賺大。
沒了這些人,徐國就如沒了骨骼的皮肉,只能垮塌腐爛,難以再存。
在只是憑藉著城池防守的情況下,唐國雖然很難打贏三國聯盟,但穩住陣線不輸,還是能夠做到的。
後續想再進一步,殺進唐國境內,進而滅亡對方,就極其吃力,乃至於做不到了。
尤其是面對楚國大軍的打擊,各國紛紛潰退,簡直無一能擋者,就更印證了這種趨勢了。
而如今,這三十三郡半之地,楚國已經佔據了二十一郡半。剩下的十二郡之地,才由九州其餘各國瓜分。
朝堂中,很多和楚國有過接觸的人,心裏面清楚。
事實證明,所謂的徐國崛起,終究是一場幻夢。
那就是楚國佔據的青、揚、雍、豫四州之地,保守估計,也超過了一點八億人口,甚至直逼兩億,也並非不可能。
但根據各國以往公布的數字,以及楚國如今佔領的地盤,再減去戰爭的一些損耗,也是能得到一個大概數目的。
對此。
而在新時代的陽光之下,他們這些舊時代的各州霸主,就顯得如此的刺眼突兀。
而這,也給了徐國這個外人插手的機會。
面對楚國絕對的國力碾壓,這才打了半年,徐國就已經瀕臨崩潰了。
甚至這些人聯起手來,都能廢了他這個徐國皇帝,再換一個符合心意的人上位。
樂陵城,皇宮。
可誰想?
而作為了解其中差距的人,徐國皇帝怎麼可能不感到絕望,不感到驚懼?
若不將其擋下,怕是樂陵城,也要赴咸安後塵,淪落賊手了。」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