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伍卷
第六百二十章 策呈群雄兵四道

曹幹說道:「蒙明公垂詢,幹雖愚鈍,就大胆地說了。在下愚見,精兵不需過多,三支精兵,萬余足矣。」樊崇說道:「你仔細說說。」曹幹說道:「第一軍,可調東海公部,自東海而東至魯國;第二軍,可調濟南公、東平公部,自東平北而南至東平南、魯國;第三軍,明公可調公之本部,自泰山南至魯國,三支精兵,各三四千眾便已夠;另在下部與劉公部又是一軍,當值伏擊戰時,在下愚意,劉公部可截于景尚、王黨部之後,在下敢願陣于景尚、王黨部之正面,為諸軍之先鋒!」
坐在主位之上,見諸率對自己的命令盡都服從,樊崇撫摸著鬍鬚,心中暢快,越看曹幹越覺歡喜,不禁想道:「會盟之議,是曹幹最先提出的,更始公的稱號,也是曹幹最先提出,現於今,應敵莽兵,最適當的計策亦適才曹幹所提!曹幹之功,委實大矣。而劉昱所議請之『四方率』,我卻沒能給他任上其中一個。且待這回擊敗了莽兵,我尋個良機,再給他作些封賞,以作補償罷。」樊崇之所念,無須多講。只說應敵景尚、王黨部之對策,由乃於此議上定下。
樊崇說道:「東海上公豪氣衝天,可嘉可贊。但以我見,我等雖聲勢壯盛,眾達百萬,今來犯我之莽兵,卻俱莽之精銳,猶不能大意。」劉詡以為然,說道:「樊公言之甚是。莽賊之精銳,非尋常州郡之兵可比,況乎雖州郡之兵,青州田況、沂平杜儼,尚能仗之以頑抗我等。在下愚見,是須得仔細商hetubook.com•com量,議出一足以制勝之佳策,方為妥當。」力子都問道:「東平公想是有已策?」劉詡說道:「詡智短淺,暫尚無策。」力子都環視爰曾等,說道:「公等可有策矣?」爰曾等一時之間,亦都是還沒想出對策。
三個對策比較下來,哪個對策更好?縱是不識兵事之人,亦能看出。樊崇聽了曹幹此策,登時大喜,撫須說道:「公之此策,上佳策也!」問爰曾、徐宣等,「公等以為呢?」徐宣稱讚說道:「曹公此策,誠然大佳。」逄安等亦道:「是個好計策!」爰曾、劉詡、董次仲議論了片刻后,也都表示贊同。樊崇遂問曹幹說道:「曹公,你之此策,諸公俱無異議,那此迎擊景尚、王黨部,便用你之此策!你適才言道,我可預先調諸部精兵,伏于東平、魯國,我且問你,以你之見,需調多少的諸部精兵預先埋伏,才足保證此戰我盟必勝?」
樊崇問道:「如此,山陽公是何策?」劉昱慨然說道:「昱也不才,既已被盟主委以『南方率』之要任,焉敢不竭力盡心?將至之莽兵雖莽賊之精銳也,合昱部與曹幹部兵,現亦數萬眾矣,昱敢願親督昱部與曹幹部兵,與莽兵會戰于山陽、定陶。」樊崇蹙眉說道:「只以山陽公與曹公兩部兵迎之,恐兵不足吧?」劉昱說道:「盟主慮之是也,故昱尚敢有一請。」樊崇問道:「何請?」劉昱說道:「為保萬全,敢請盟主調精銳若干,為昱之後援。」
兩日後,https://m.hetubook.com.com各部大帥相繼告辭,分還他們各自的地盤,回至本自之地盤后,依按樊崇之令,果是各俱調兵遣將,開始預備即將的迎擊景尚、王黨部此戰。司隸境內,景尚、王黨率引已出關之部隊,大張旗鼓,一路西行,再有數日,便可出弘農郡,至洛陽,過了洛陽,前即兗州。
這話說得婉轉,但劉昱的真實意思,樊崇等卻皆能聽得明白,結合他不贊成力子都之議的那番話,他的意思其實是,百萬之眾,或言之,諸部義軍的主力進入山陽,他反對,但如果是諸部義軍的部分兵馬,或者說,諸部義軍的部分精銳進入山陽,幫助他的話,他同意。力子都嘿然,撫須笑道:「劉郎君頗有防人之心乎?」劉昱只當沒聽見他的風涼話,仍是與樊崇說道:「盟主,此即昱之策也,是否可用,唯請盟主決斷。」樊崇沉吟稍許,問爰曾、劉詡等:「公等以為何如?」又一人起身,行禮說道:「啟稟盟主,在下愚見,劉公此議雖佳,然有一點,不可不慮。」
樊崇說道:「此話怎講?」曹幹說道:「新雖偽朝,然現亦有朝廷之名號,差可眩惑百姓之耳目,景尚、王黨名以『王師』,其兵一到,我等若能速勝之,固然必能大揚我盟之威名,而一旦相持,日久之下,在下憂之,一則,我盟內之諸部兵馬也許就會心散,二者,徐、兗各郡之官吏、強豪亦將會有可能趁此生事,將會大不利於我等也。故而在下認為,劉公之此策雖佳,不宜用之和圖書。」
說完之後,他說道:「具體的情況就是這樣。這支莽兵雖必無十萬之眾,頂多兩三萬數,然皆偽新之精銳也,甲械精良,久經陣戰,我等卻不可小覷。旬日、月內,其即將至兗南。我等該何以迎對,公等各有何高見,請暢所欲言,我敢聞之。」
有關將來進討的這支莽兵的消息,得自兩個渠道。一個渠道是曹幹這邊的渠道,耿純打聽到的最新情況;一個是渠道是樊崇自己的渠道,從曹幹聽說了王莽將遣兵來討后,樊崇派了些人去洛陽等地打探,打探到了一些情況。兩個渠道的消息放到一塊兒,刨除掉一些一看就是假消息的東西,綜合言之,這支將來徐兗討伐樊崇等的莽兵之具體情況,大概是這樣的,首先,如耿純所知,這支莽兵的主將確是太師羲仲景尚、更始將軍護軍王黨兩人,其次,兵馬號稱十萬,當然,實際的兵數不會這麼多,其實數應是至多兩三萬人,再次,最先耿純說這個消息時,這支兵馬尚未出發,現已出關,快則旬日,遲也不出一個月,就能抵至兗州南境。
故此,對力子都此意,劉昱是絕對不贊成的,他說道:「敢稟盟主、諸公,東海公之此策不能說不好,可卻有一點不足,便是若諸公帳下之百萬兵馬,俱聚于山陽、定陶之一隅之地,敢問之,糧秣如何是處?山陽、定陶兩郡之地耳,斷難供百萬義師之糧,而若諸公各自募糧,自來轉輸,則又道途之上,必然耗損甚多,是未免得不償失。故在下愚見,東海公之策,似不當www.hetubook.com.com用。」
卻諸率之中,一人已有計議,長身而起,下揖說道:「在下不才,敢獻一策。」諸率看之,言話之人乃是劉昱。樊崇問道:「山陽公是有何計策?」力子都建議「諸部合兵,陳于山陽、定陶」,他之此意,曹幹是否贊同,姑且不論,劉昱那是頭一個不贊成的,你們各部大帥的兵馬,全都匯聚到山陽?這算怎麼回事?就算是以此擊退了景尚、王黨部,仗打完以後呢?萬一你們中的誰,尤其是這個力子都最有可能,賴在了山陽不走,豈不是一場大麻煩?
諸人再看之,說話之人是曹幹。樊崇問道:「曹公,哪一點不可不慮?」曹幹說道:「設若莽兵至后,徑就來與我等決戰,劉公此策,自是大佳;可若是莽兵至后,見我等軍勢嚴備,遂不敢輕戰,而屯兵陳留等地,與我等相持,則劉公此策,恐即不妥。」
這支莽兵的情況,力子都等實際上也都早已有所了解,這時聽樊崇講罷詢問,力子都當先開口。他說道:「縱為莽賊之精兵,我等各部合計百萬,又何懼之?以本公之見,亦無須商議對策,只需我諸部俱皆出兵,合攏一處,即下兗南,陳兵于山陽、定陶境內,然後等此莽賊兵至,便與戰即是。以我之眾,擊彼之寡,勝如唾掌之易!」
劉昱大大的皺起了眉頭,說道:「曹公,你說我此策不宜用,那按你說,這支莽兵該怎麼應對才是?」曹幹恭謹地說道:「劉公,在下亦思得了一策。」劉昱說道:「何策,你說。」曹幹重新轉向樊崇,說道:「幹敢www•hetubook•com.com稟明公,候景尚、王黨兵到后,在下與劉公佯懼其威,分率我兩部兵馬撤離定陶、山陽,北上而走,以此誘景尚、王黨縱兵急追,候其兵追至東平、魯國,我與劉公再督兵迴轉與戰,同時,敢請明公先調各部精卒,預先伏于東平、魯國,至時,諸部兵馬齊出,共圍攻之,在下愚見,必可克勝!此般,我等即能速勝景尚、王黨部,無有相持不利於我等之弊矣。此即在下所思得之策也,未知當否,請公做主。」
曹幹建議諸部只共出萬余精卒即夠,打仗這回事,出的兵馬越多當然越好,因此樊崇卻是把爰曾、劉詡所需出的兵馬之數,比之曹幹之所建議的兵數,給做了個提高,及令董次仲、董憲也各出兵馬。諸率自然是俱無異議,盡皆應道:「悉從盟主之令。」
公府堂上,樊崇把這些消息,一一告與諸率知曉。
樊崇問劉昱,說道:「劉公,你以為如何?」劉昱也得承認,曹幹的這個計策更好,不僅是利於速勝,並且東平、魯國的這個戰場選的也好,這個位置正處在盟軍各部之地盤的交匯地帶,也有利於各部盟軍的調動、配合,且見爰曾等分明都已是贊同了曹幹之此策,他於是雖頗有對曹幹居然反對他建議的不滿,亦只能表示同意,說道:「曹公之此策,可一用之,當值戰時,我部願擔截后之任。」樊崇又問力子都等,說道:「東海公與我各出精卒四千,濟南公、東平公各出精卒三千,荏平公、祝其公各出精卒兩千,荏平公部從於濟南公部,祝其公從於我部,公等以為可否?」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