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卷 兄弟鬩牆
第十四章 布與劍

兵士集結的速度明顯比起之前要快出許多,四天的腳程縮短為三天,路上糧秣的損耗也降低了許多。
郡兵則朝著本地城鎮匯聚而去,當城鎮匯聚的郡兵超過三百人時,就會有郎官率部朝著臨湖城集結。
臨湖城內囤聚了大量的鎧甲,除開接管諾曼鎧甲之外,還有當初安息人來不及毀壞的鐵甲。因為唐軍頗為厭惡安息軍甲,所以安息鎧甲大多被拆下了鐵片,重綴製成了唐甲。
「都護府的居民好像不太在乎戰爭。今天早上,食貨郎前來跟我說,今年的布料,他們已經開始著手籌備了:五千匹絲綢,一千匹珍品、一千匹佳品、兩千匹上品、一千匹中品。」
虞候隊成編了。每一都設一支虞候郎隊,專門負責軍紀。
虞候隊中的兵士都是最為精銳果決的戰士,這一批郎隊是軍中的刀刃,也是唐軍的骨骼。
在諾曼,一旦需要徵募領民的時候,那些沒有土地的居民往往是最好的選擇。對於傭兵大隊來說,在農村無以謀生的男人也是很好的兵員。這些傢伙離開了軍隊就很難活下去,所以領主們不擔心他們的離開。都護府則不同,都護府在招募士兵的時候會考慮他們的忠誠問題。
「幾天後,我聽人說,唐軍士兵時常聚集在一起聽訓,尤其是在一天的營訓之後。有時是都護,有時是一名布爾薩行省的都尉,有時則是長史。都護府的官員們會告訴士兵,如今又有誰參加了烏蘇拉人的賊軍,如果要保護家國,必須奮起反擊。」
「說完了郡兵,就要說一說唐軍的精銳了。」
西部領主的糧倉、已經播種的莊園、精心修築的塔樓、哨所、兵營,被遊俠兒們像是梳子一樣地梳理了一遍。
臨湖城內,都護府三營離開了城市,駐紮到了城西的兵營之中。
「除開鎧甲,營兵的食物也是我見過的所有軍隊中算好的。牛肉和馬肉是禁食的,因為都護府缺乏畜力,取而代之的是羊肉、豬肉和鴨肉的豐足供應。因為禽類要用來下蛋,所以鴨肉充作肉食的比例還要低於羊肉和豬肉。唐人的牧民很聰明,他們從烏蘇拉人那裡學會了四圃制,在與烏蘇拉人關係良好時,想辦法要來了高產的苜蓿和其他牲畜愛吃的食物。」
「說了這些吃的,萊赫城的市民們肯定會覺得,也不怎麼樣嘛。那你們可能是沒有見過諾曼軍營、萊赫軍營或者烏蘇拉軍營的樣子,駐紮在城鎮周圍的時候,這些軍營吃的東西當然好過都護府,但是遠離城鎮的時候,你們如果去看一看那些軍營在吃什麼,就會明白都護府要提供這支軍隊的食物,得花費多少精力。如果沒有都護閣下的資助,我敢保證,整個萊赫城,沒有一個軍需品商敢接這筆生意。」
「有一個唐兵曾經跟我抱怨,說羊肉吃得想吐,豬肉吃得沒有味道,還是想吃牛肉。我問他,都護府不是禁止吃牛肉嗎,他從哪裡吃過的?這個唐兵說,雖然禁食牛馬,和_圖_書但對死於意外的牛,還是允許士兵們按市價兩倍的價錢購買后食用的。士兵說,最開始都是按照市價出售死牛肉,結果有不少民夫和士兵們串通起來,故意摔死牛隻,後來哈桑才在軍中推行高價出售死牛的做法,這種辦法好不好,現在還說不準。」
每一郎的人數擴大了,但編製卻沒有崩壞,軍制也沒有如同當初東征時那般臃腫。
「我不知道安息人是如何看待都護府的。唐軍崛起的時候,是安息人的兵仆,這不是我的猜測,而是都護大人親自給我承認的。他說當初加入安息大軍時,他們要為部落民收集糧秣,還要承擔修築城市的責任,後來被洛泰爾派到了托利亞山區,情況才開始好轉。洛泰爾真是一個奇妙的人,曾經的安息將軍,現在的諾曼皇位宣稱者。如果洛泰爾真的奪取了他想要的東西,那情況就奇妙了。他會怎麼對待曾經的封臣章白羽?他又會怎麼對待曾經的封君沙阿沙?」
在南郡,各城的鄉老都得到了城守的召見,返回家鄉后,鄉老們便開始召集各村頭人,與其商定徵召良家子之事。
這些地區集結了超過兩千人的郡兵。在郡兵之後,還有更多的民夫、差役應募。大道之上,軍人來往不絕。
「今天的月亮很模糊,天氣很悶,可能後半夜會下雨,可能明天早上會下雨。」
紫橋軍三百騎擴充到了四百騎,下轄兩個遊俠兒大隊被編成了三個郎隊,每一郎五十騎,配四馬,馬有不足則由紫橋軍代為補齊。
在南郡,可以一眼看出都護府軍人的不同。
良家子們按照族類的不同,裝備各異。
一千五百人的唐軍三營很快就擴充到了兩千人,接著是三千二百人。
「布料和戰爭,都護府究竟把那個看得更重呢?」
與此同時,章白羽下令就地營訓。
唐式的裹頭很好辨認,在戰場上,幾乎成了交戰雙方互相識別的依據。
「我出城的時候,已經聽不見軍號,也看不見遍地的士兵了。很奇怪,六千人的龐大軍隊消失后,臨湖城的居民彷彿渾然不覺。城內的市集照常開放,唐人的備官在城內各地懸挂著當日的糧價牌。備官還是和過去一樣,告訴全體市民,誰敢把糧食抬過這個價,市民就可以找到都護府報告。一個小時之內,都護府的食貨郎就會前來查看。都護府就這樣擠走了一大批試圖在臨湖玩弄糧價的西部商人。」
「我不知道普通的唐軍士兵知不知道他們的敵人來自哪裡,反正我聽了這些話之後,倒是感覺非常嚇人。這個叫做都護府的公爵領,幾乎招惹了所有的鄰居——除了安息人。」
「天空下起了雨,都護閣下就站在雨中給士兵們說話,數千士兵竟然沒有發出一點聲音,這真是叫人稱奇。這些士兵如同塑像,渾然不在乎雨水落在頭頂。最終,一個士兵站了出來,承認是他帶著女人進了軍營。這個士兵被和*圖*書收繳了裝備,發了一筆餉錢,被逐出了軍隊。這個士兵嚎啕大哭,我分辨不出來是真是假。接著,這個士兵所在的郎隊遭到了處罰,郎官被調到了另一個郎隊擔任副郎,兩個虞候伍進入了郎隊,據說要整肅一個月。」
不過,不管良家子出身何族,他們卻都有一個標記,那即是他們的裹頭。
昭城周圍,紫橋軍收編了兩支遊俠兒大隊,將他們列入紫橋軍下轄。
「唐兵吃的魚肉不太新鮮,屬於熏魚,是按照唐人的做法熏制的:他們剖開魚腹,掏出內臟,用小木棍將魚撐成圓盤,再用香氣很濃的樹葉熏制。直到魚肉脂肪流淌,呲呲作響,才會撲滅明火,用濃烈的黑煙將魚肉熏到發黑。這種魚被唐兵戲稱為『炭渣魚』,有些手藝不好的漁夫熏出來的魚肉,的確一股炭渣味。魚肉中的上品,則是用鹽腌制的魚,這是所有唐兵都喜歡的。有些魚肉因為用鹽太多,在表面都結成了鹽殼,完全無法食用,都被唐兵直接拿來當成鹽來使用了:要煮湯的時候,就把這種魚肉切一塊丟進去,於是一鍋燉菜都有了鹹味。」
「臨湖城很安靜,萊赫人聚居的甲坊卻很熱鬧,我們不能前往外街,但在坊內卻能自由行動。」
良家子營訓不過兩批,就遇到了招募。
帕拉多克斯印象深刻的倒不是唐兵集結的速度,而是唐軍的紀律以及近來的見聞。
如今,箭場紛紛變成了點兵之處。
「我不太清楚未來會有什麼事情發生的。我只看見每天都有大批的唐兵聚集而來,每一條石道上,都有來回巡邏的武裝平民,唐人管他們叫做良家子。」
都護府在戰爭的間隙就開始下令拓整道路,現在終於收到了好處。
比如,一個都護府的唐兵穿著諾曼人的鎖子甲也不會有人見怪,在腳上套著諾曼人的皮靴也無人稱奇,就是披上布爾薩式或者羅斯式的披風,也不會有人過問。
對於都護府來說,有些道理其實是很簡單的:自耕農即便不為都護府作戰,也會為他們的土地作戰。對於這樣的子弟,告訴他們保護都護府就是保護自家土地,是更加容易的。
「諾曼的養豬人不久之後就開始離開森林,畢竟他們躲入森林是為了躲避戰爭,戰爭結束之後,森林的生活就顯得清苦無聊了。這些諾曼人趕著豬群前往城鎮周圍安居,開始像唐人一樣繳納賦稅,總的來說,過的比在林地中要好不少。」
只不過,新募的良家子並沒有被編入軍中,他們甚至沒有接管南郡的戍守之役。大多數良家子被委派了老兵,開始營訓。約定營訓三月一休,每休十日。已經接受過營訓的良家子,則被委派巡視海岸,開始承擔起了郡兵的職責。
他們沿途焚毀了大量的橋樑、村莊、哨塔,襲擾六日後,從北部穿回。
在萊赫人與諾曼人看來,這種做法實際上是限制了都護府的兵員總數。
「營兵的糧食除開肉食外,還會m.hetubook.com.com食用大量的魚肉。這倒不是因為宗教原因,而是因為有些老兵發現,濱海的郎隊吃了魚后,晚上不會變成瞎子。這倒是聞所未聞,就連唐人也不懂究竟是魚肉治好了眼睛,還是別的東西治好的。有一批人還一口咬定,肯定是海鹽對夜盲有奇效。不論如何,唐軍把魚加進了軍需物資裏面。馬恩吉湖的魚在圍城期間大量減少了,雖然還有魚群的蹤跡,但卻不足以供應足夠的魚肉。臨湖城的營兵就吃著從棠城甚至瑞德運來的魚肉。」
「在森林裏面,許多諾曼人也都找到了活干,他們開始在裏面養豬賣給唐人。這些森林過去是領主的私產,不允許領民進去打獵。都護府開放了森林,但維持了諾曼人設置的巡林官,只不過巡林官的任務已經變化了,他不再為領主保護野鹿,而是為都護府去收集林貨。在林中居住的村民需要給巡林官上繳木材、樹脂、蜂蜜、皮貨,作為回報,都護府允許他們在林中居住,遇到匪患時,也會保護他們。」
烏蘇拉和都護府爭執不休,反倒是萊赫人比較淡然,反正兩方都承認,是萊赫人先被打了。
南郡每一城都設有箭場,這是都護親自命令修築的,男女十二以上,都要前去學習箭術,女子十四歲以後不再做要求,男子則必須學到十八歲,直到射箭成為習慣為止。
得知都護府遭遇入侵后,遊俠兒各個奮勇請戰。這些遊俠兒的前途都在戰場上,戰爭開始之後,人人都有占土求封之念。
南郡良家子開始從各個村莊告別親人,背著長矛和糧食,朝著點兵場奔赴而去。
「誒,說什麼好呢?我就知道,『下』這個品級設置出來就是個噱頭。」
近年來,唐式的鎧甲也在一點點地發生著變化。老唐兵或許渾然不覺,但是等到林中兵南下之後,這種對比就很明顯了。林中兵的鎧甲雖然破敗,但卻一眼就能看出來是唐人式樣的,老唐兵的鎧甲則有異族風格。
新補充進來的郡兵,將會作為預備兵,一旦郎隊出現減員,他們就會源源不斷地補充過去。
「當時有不少人在場,我和幾個萊赫朋友猜測,這大概是做給我們看的。」
「我的一個朋友前一段時間給都護獻上了一瓶酒,前幾天被帶去問話,很快又被釋放。他回來之後告訴我說,他的酒被烏蘇拉人下了毒,真是倒霉透頂。如果他不是我的朋友,如果他的兒子不是在和烏蘇拉人作戰時陣亡,我會很好奇都護府為何能釋放他。」
「我和幾位體面的紳士聊了聊生意,又聊了聊戰爭,最後果然還是聊到女人身上去了。據說瑞德城有很不錯的交際花,我在萊赫就聽說過,如果有機會,我倒是很想去看看。」
「夜幕降臨的時候,城內已經沒有聲音了。我這才明白了唐人設立甲坊的初衷。唐兵告訴所有的居民,入夜之後不得離開甲坊,否則將會被逮捕。因為甲坊的存在,城內的居民變和-圖-書得更好控制了。即便一個甲坊出現了動蕩,也很難波及到別的地方。偶爾有唐軍士兵在街上巡邏,吆喝著我聽不懂的號子,我聽見了『火』這個唐字,應該是在告誡居民提防間諜縱火之類的。」
在返回臨湖受命之前,紫橋軍率領遊俠兒西出昭城,進入了西部領主的領地。
「在都護府,最精銳的士兵,被稱為營兵。我知道的營有兩個,屬於都護的大營,大概有兩千人,屬於一個布爾薩唐人的小營,大概六百人。據說,在布爾薩行省,唐人還有這樣的一個營。營兵裝備很好,他們聚集在一起的時候,遠遠地看上去,就好像在地面灑滿了銀箔,太陽出來的時候,鎧甲閃閃耀眼。其他的唐軍士兵的衣著各有不同,但是營兵卻必定只有兩種顏色的夾衣(一種唐式的軟衣,使用厚布或者安息棉製成——帕拉多克斯注)紅色和黑色。看見這兩種顏色混雜在一起,我就深深地感到恐懼。六年前萊赫市民暴動,就會打出了這種顏色的旗幟,我不幸慘遭那些起義市民的毆打,至今噩夢不斷,我少那顆牙齒,就是當時被打掉的。」
諾曼良家子數量雖然少,但卻也比較有特徵,他們喜歡穿不同顏色的褲子。在諾曼人看來,衣服的顏色越多,就表示家中的財富越多。都護府對於良家子的家產沒有要求,但卻對於一家的勞力有要求:如果沒有耕種一定的土地,並且每年完納一定的糧食,這家的年輕人就不會被當成良家子,也不太會被都護府考慮選為兵員。
帕拉多克斯記載:「唐人的大公爵,也就是都護閣下有一次訓斥他的士兵。據說,是因為營中有人帶了女人進來,但是出事的那個郎隊的士兵彼此包庇,怎麼也不承認是誰帶來的。帶著女人進入軍營,這種事情在萊赫軍隊或者烏蘇拉軍隊之中並不是少見。一支軍隊失去補給之後,總會有大批的居民、軍需商、妓|女、洗衣婦尾隨他們的,到了那個時候,誰還會過問女人這種事情呢?可是都護閣下很不滿意,他告訴士兵,說之前從來沒有出過這種事情。不過么,我倒是聽說,唐軍當初在勒龐登陸之後,屁股後面也是跟過妓|女和洗衣婦的,都護現在不承認了,我也不好拆穿。」
定虜軍的騎兵,就學著羅斯騎兵一樣,在披風下面加上了兩片木骨。這種木骨會讓騎兵的後背看起來有些駝,但是在駿馬飛馳起來時,這種木骨卻會發出刺耳嚇人的聲音,還能托著披風,讓它高高地飛揚。一百人的騎兵隊伍,就能跑出三四百人的聲勢來。
紫橋軍將沿途地形地貌繪製成圖,交給邊境的遊俠兒,命他們再度進入西部領地劫掠。
都護營擴大了一倍之後,章白羽停止擴充兵士,但依舊將源源不斷抵達的郡兵補充到各郎隊中。
每一天,在臨湖兵營外,都有新的郡兵抵達。多則上百人,少則數十人。
「這些武裝平民看起來身體很結實,使用武器的技巧也不錯,雖https://www.hetubook.com.com說比不上傭兵,但比匆匆拉過來湊數的農夫要強得多。武裝平民之外,還有許多裝備一般的領地士兵,唐人管他們叫做郡兵,大概是守衛郡(一種唐人的直轄領地,都護可以憑藉個人好惡,隨意地替換一個郡的長官——帕拉多克斯注)的士兵。這些領地士兵的裝備,比良家子要好很多,大部分人有靴子、盾牌、頭盔和弓箭。每十個郡兵,都有六個民夫、一輛大車、四頭牛或者兩匹馬尾隨其後。那些牲畜情況很差,我見到好幾頭都屬於垂死的狀態,路邊也有不少牲畜活活地累死。這些郡兵沒有把最好的牲口用在轉運上,因為郡兵只要帶著的裝備抵達臨湖城,都護府就會安排他們的伙食,並且有長史為他們解決糧秣問題,每個郎隊還會配發新的牲畜。」
這件事情讓兩方戰後爭論不休。烏蘇拉人指責是唐人挑起的戰爭,畢竟在西部還沒有準備完全之前,唐軍的遊俠就已經入境劫掠;都護府則指責烏蘇拉人挑起了戰爭,因為當時都護府和萊赫已經結盟,在萊赫商船被攻擊的情況下,都護府當然要和萊赫保持一致對烏蘇拉人宣戰。
「都護去什麼地方了?這個問題讓城內的萊赫人一陣疑惑,大家無從得知外面的消息,因為剛剛有備官來告訴我們,臨湖城從那天開始戒嚴。」
過去,遊俠兒們西出昭城還束手束腳的——因為惹事太多,都護府就有可能出面遏制——現在遊俠兒們完全無所顧忌。
布爾薩良家子則偏好皮靴,而且布爾薩人會把皮靴擦得格外光亮。這種風氣是諾曼造成的。諾曼人不允許布爾薩人穿靴子,把這當成諾曼人的專屬。唐人的統治開始之後,對於皮貨完全沒有任何限制,這造成了布爾薩人對於皮貨的瘋狂追求。許多布爾薩年輕人得到了一點點錢,都會去集市上面淘換皮貨。布爾薩年輕人也成了三牆城最喜歡的顧客,只要有皮貨運送到了布爾薩人聚居的地方,就一定會有人爭搶。
懷遠營則向東,駐紮在受降城北面的大道口,他們要在這裏等待收編懷遠郡的九百多士兵:其中一半是郡兵,另一半則是布爾薩騎帳兵。
「前幾天,布爾薩行省的郡兵也抵達了尼塔,他們被一位將軍收編了。現在,那位將軍擁有了一千二百名士兵,他很快離開了大道,朝西繞過了馬恩吉湖,與都護閣下合兵一處。都護閣下在臨湖城聚集了六千名左右的士兵,或許更多,我不知道,因為第二天一早就有人告訴我,都護大人消失了。」
比如唐人良家子,就在身上套著一層木片連綴或者皮革製作的甲衣,裝備大多是一根長矛和一張弓,在腰上捆著一壺箭,從肩到腰拴著一束唐式的糧袋。
南郡被下令集結郡兵的城鎮有六個,瑞德、棠、澤口、欒、受降、定。
大部分郡兵雖然攜帶著鎧甲兵器,但是進入兵營之後,依舊會被授予新的裝備。
在唐人領地時期,唐兵的鎧甲便開始吸收各族的鎧甲之長了。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