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文珠只能說,自家郎君有時候的揍,是自找的。
張阿難是蕭皇后的陪嫁,原在蕭皇後宮中為內侍, 又在太子楊昭府中為內侍,后回到楊廣身邊。
宇文珠有氣無力道:「站在你這邊。我等你削官。」
這一世,他和二哥是在陪同楊廣下江南時結識的張阿難。
李玄霸說要管父親和二哥的後宮諸事,張阿難只顧著給李玄霸和宇文珠面前堆吃的,不斷點頭說好。
不過宦官中,有一個例外。
雖然命|根|子接不上去,但皇帝說張阿難不是宦官,張阿難就不能再是宦官。
「佛教在發源地,原本和道教差不多。但今生受苦來世享福一說,非常適合麻痹百姓。經過本土改革,現在的佛教真的很適合大眾信仰。最大的功勞,要歸於梁武帝。」
張阿難按住抽搐的嘴角。三郎君拿出這個理由,滿朝公卿都沒辦法勸,連陛下都只能點頭了。
幾日後,李世民黑著眼圈,還是決定給張阿難應有的待遇。
張阿難停下給李玄霸和宇文珠堆糕點和果子的手,坐在一旁認真地聽課。
玄奘道:「陛下破洛陽時,貧道曾遠遠窺得聖顏。殿下與陛下面容相似。」
如何給張阿難封官,兄弟二人都很為難。
「二哥一定猜不到我要幹什麼。」李世民在談論李玄霸時,李玄霸也在對宇文珠嗤笑二哥,「但他一定想,如果我鬧出大麻煩,就仗著他是皇帝,下旨讓我自己去解決麻煩。呵呵,這正合我意。就是要我親手做這件事,才有趣啊。」
總之李玄霸前世遇到的宗教都有一股超凡脫俗之氣,不是宗教本來的面目,是新社會新氣象。
李玄霸笑道:「因為道教術業不對口。」
李玄霸把玄奘拽起來:「我微服見你,不用多禮。你如何猜到我的身份?」
她要是有這樣可惡的弟弟,肯定每天用膳前都要先揍弟弟一頓,才有心情用膳。
站在統治者身邊,即幫統治者主持宗教典儀,為統治者煉丹,陪統治者高談闊論;站在統治者對面,這個大家都很熟悉了。
唐太宗規定內侍省最高長官不得超過三品,所以內侍省最高長官只是從四品。但張阿難不僅官至從三品,還掌管禁軍, 把宦官不得當三品官和不得干政的規矩都給破了。
張阿難雖是佛教徒,但不會因為自己的信仰而反對李玄霸要做的事。反正只是「抑」不是「滅」,他仍舊可以拜佛。而且把過於世俗化的僧尼趕回家,讓僧尼隊伍更加純潔,也是一件好事。
李玄霸假借自己府中長吏的名字留下書信,讓陳禕的鄉親若得知陳禕蹤跡,就請陳禕來長安晉王府。
但當長孫皇後去世時,唐太宗一口氣修了三百九十二座佛廟。
自家郎君肯定不會詛咒母后和觀音婢出事,大概率是胡言亂語他自己出事。
張阿難笑道:「我只知道三郎君說的肯定都是好事。晉王妃想做什麼就吩咐我,我一定做得妥妥帖帖。」
李玄霸不知道歷史中的李淵和唐太宗是如何結識的張阿難。張阿難在雁門之圍中因hetubook•com.com功封官, 大概率是李世民在雁門之圍時結識的張阿難。
李玄霸細細地為宇文珠解釋:「這就要從宗教對朝堂的作用說起了。」
後世年輕人都對道士的好感大於僧人,對道教的好感遠遠高於佛教。其實後世年輕人欣賞的「愛信信、不信滾」的道教,是經過仙俠文學,特別是網路文學再創作的「文學道教」,和現實道教是兩回事。
李玄霸安撫道:「後宮有母親和嫂嫂先後打理,已經沒什麼問題。珠娘只是展現一下權威,為我查探皇家寺廟貪污一案做鋪墊,不必太擔心。」
大乘佛法正好適合統治者的需求,在融入儒家學說和道家學說,又經過梁武帝大刀闊斧改革后,大乘佛法推陳出新,更上一層樓,打造出了適合中原百姓的慈眉善目無欲無求的佛祖菩薩。「漢家佛教」幾乎成了獨立的一脈。
玄奘入京后,李玄霸就讓晉王府長吏顏真接觸玄奘,將玄奘安排到京中寺廟修行,讓顏真觀察玄奘的為人。
李玄霸道:「是抑佛抑道之舉。佛教一窩,該有的毛病都有,都不能縱著。」
這種改造,很快就傳到了北朝。
張阿難:「……」
宇文珠擔憂道:「郎君如此做,不會被天下口誅筆伐?」
年初,李玄霸就聯繫到了玄奘。只是玄奘還在外地遊歷,沒能及時見到。
長孫康寧不懷好意道:「如果驚喜變成了驚嚇怎麼辦?」
然後李玄霸又去拜訪了另外一位未來的幫手,著名虔誠佛教徒,希望佛教位於道教之上的蕭皇后之弟蕭瑀。
他只知道玄奘姓陳名禕,洛陽緱氏人。
不過,歷史中的唐太宗下這個命令的時候,只是為了消弭玄武門之變的影響,那時候他還不信佛。
他先幫經驗不足的宇文珠制定了「後宮巡查方案」,從審核妃嬪宮女宦官津貼有沒有挪用開始,對宮中上下依次敲打。
雖然孫思邈是道士,但正因為孫思邈本人是道士,所以他對道教沒有什麼濾鏡。宇文珠身為孫思邈的弟子,也不會把「道士」這個身份看得太重。
李世民確實猜到了弟弟會有大動作,但弟弟有什麼大動作……我家阿玄思想天馬行空,就算我是他雙生兄長也不可能知道啊!
在隋朝的時候,張阿難是兄弟二人在隋朝宮中的內應;等他到了李淵身邊后,他是兄弟二人的眼線。雖然他沒能隨著李世民出征,但李淵身邊厲害的將領不多,在防守太原時,他也戰功赫赫。
玄奘今年才十八,虛歲十九,比自己小三歲呢。
李玄霸挑眉:「現在為何想了?難道你想去天竺取經,需要一個權貴做保?」
誰都知道,道士能做官,而大部分道士也是想做官的——朝中除了孫思邈是道士,還有個道士叫魏徵。
「現在總有人傳謠言,說我二哥逼父篡位,父子相殘。父親被二哥拘禁,過得十分凄慘。」李玄霸微笑,「若讓父親出來活動活動筋骨,也能反駁這些謠言。」
但李玄霸堅信,歷史中的李世民和_圖_書和現在的二哥都是唐太宗,等二哥遭受了重大打擊,一定會在佛教里找安慰,所以他需要時時刻刻嘲笑二哥,堅信二哥是虔誠的佛教徒,這樣二哥就絕對不會虔誠了。
宗教對朝堂、對皇帝還能有什麼作用?當然是麻痹百姓的作用。
如果張阿難不是宦官,以他的功勞和本事,封個將軍不為過。雖然兄弟二人都知道宦官不該干政,但因為張阿難年少蒙難凈身入宮,他立下了功勞就不能兌現,兄弟二人都很難接受。
他與宇文珠一樣,也只是擔心這件事對李玄霸的影響:「隋朝兩位先帝都虔誠信佛,朝堂諸公幾乎都信佛,佛道雙信者也不少。三郎君若要做這件事,請另尋一人上書,可千萬不要自己上書。」
張阿難哭求辭官,李世民焦頭爛額哄了許久才哄好,氣得挽袖要揍弟弟一個狠的。於是李玄霸母親宮中住了幾日。
張阿難看著李玄霸和宇文珠的相處,臉上微笑更加慈祥,連眼睛都微微眯了起來,半點不像個能在戰場上廝殺的猛將。
李玄霸道:「等他受了打擊就去信佛了,還信得很瘋狂。」
他給二哥說了後來宦官專權的事,拂袖走人,讓他二哥自己決定。
李玄霸確實想這麼說,可惜宇文珠不接話茬。
封建王朝的權力觸鬚難以伸到最底層,要如何讓村落自主運行?傳統上是靠宗族自治,後來皇帝發現,佛教這玩意兒真的很好使。
三百九十二座寺廟會徵用多少徭役?用掉多少賦稅?
雖然早知道玄奘現在正年輕,真見到這個比電視劇中的「唐僧」還要俊俏幾分的小和尚,李玄霸還是震驚了。
「你和觀音婢都比我小,不會走在我前面。我已經做好了送別父親的準備,到時我就免天下徭役一年以祈福,才不會修什麼寺廟!你當我傻嗎!」
因李唐認老子當祖宗,佛教因為隋朝皇帝的支持又在民間較為泛濫,為了壓制佛教,李唐定道教為國教,規定道教位次在佛教之上。
張阿難在心裏使勁點頭。
「只是權貴用宗教作為手段安撫百姓,騙人騙過了火,連自己都信了。」李玄霸毫不客氣地嗤笑,「比如我那個傻蛋二哥。」
路上,李玄霸給宇文珠介紹了張阿難的身份。
抑制宗教之事確實會引起眾人口誅筆伐,反佛鬥士傅奕都被和尚寫進文集,編了個污衊傅奕霸佔恩人|妻子的小故事。
李玄霸點頭:「我知道。我有分寸。就算查出什麼麻煩,不是還有二哥嗎?」
當張阿難跟隨楊昭的時候,他們與大表兄交好,與張阿難也很熟悉。
宇文珠:「……」
那麼他之前批判修佛寺導致亡國的梁武帝修了多少寺廟?
李玄霸道:「父親看上去很閑。太閑了不好,身體容易懶出病,得找點事做。」
宇文珠使勁點頭。
宇文珠非常聰慧地閉上嘴,沒有問什麼樣的打擊。
於是張阿難仍舊封侯。
真正的道教是世俗宗教,與世俗權貴走得極近,每一代道教領袖都會得到冊封,熱衷於給權貴當座上賓。
和-圖-書張阿難假裝沒聽到。他是信佛的。隋朝兩任皇帝也都信佛。信佛幾乎是上層權貴共同的愛好。
說到魏徵,宇文珠就懂了,張阿難也懂了。兩人頻頻點頭。
士人和後世人皆感慨帝后凄美愛情,連朝臣都不敢勸諫。但百姓真的會為長孫皇后祈福,而不是望著那三百九十二座寺廟暗自咒罵?
只是後世知道唐太宗的意思,用這箇舊例的時候可不會遵循唐太宗的本意。他們只是想重用宦官,就隨意找借口而已。沒有這個借口,還有其他借口。
宇文珠和張阿難異口同聲:「啊?!」
他罵虔誠信佛的張亮「卿既事佛,何不出家?」,並貶了另一個虔誠佛教徒蕭瑀的官,直言「朕于佛教,非意所遵」。
顏真對李玄霸誇了好幾次玄奘是「天生佛子」「過目不忘」「彷彿宿慧」。李玄霸現在要搞事,終於去見了玄奘。
一位十六歲初上戰場的少年怎麼在雁門之圍中結識的楊廣宮中近侍, 其中內情李玄霸的想象力不充分,想不出來。
那時他和二哥被蕭皇后帶在身邊,張阿難就是負責照顧他們的人。
洛陽緱氏不小,他尋了許久才尋到這戶人家。陳禕已經出家,親戚聯繫不上他。
「佛道都不能滅,而是要抑制和平衡,不能與官府和百姓爭利。」宇文珠道,「郎君是想借皇家寺廟一事,向天下佛道發難,再興周武帝抑佛之舉?」
李玄霸問道:「二哥,你雖然想了這麼個不是辦法的辦法,但後世子孫肯定會仍舊不管不顧,仍舊把信任宦官的鍋扣你頭上。這值得嗎?」
玄奘驚訝道;「殿下如何得知?!」
楊昭病逝后,張阿難回到了楊廣身邊,與原本歷史一樣,在雁門郡立下戰功,被楊廣任命外官,派到了太原,照舊參与了晉陽起兵。
這個時空,李淵仍舊追認老子為祖宗,不過還好在胡亂追封一連串先祖當皇帝前,他就當太上皇了。李世民要臉,沒有把老子追封為皇帝。
這個例外也出現在了現在的時空,李玄霸帶著宇文珠, 去尋了這個「例外」——張阿難。
(遠方的李淵:「阿嚏!」)
於是宇文珠無可奈何地跟著同樣唉聲嘆氣的張阿難梳理後宮財務,為李玄霸向皇家寺廟發難做鋪墊。
宇文珠疑惑:「兄公不信佛啊。」
歷史中的唐太宗謹防宦官專權, 規定內侍省不設三品官, 不允許宦官過問外廷之事。
武德九年,李淵下令,無論僧侶道士,「庸猥粗穢者悉令罷道,勒還鄉里。京師留寺三所,諸州各留一所,餘皆罷之」。
李玄霸失笑。
李玄霸轉頭就把這件事告訴了張阿難。
雖然張阿難現在還沒有封將軍,但李世民已經決定先讓張阿難領一段時間的內侍省,等長孫皇后熟悉後宮事務后,就免去張阿難的內宮官職,併發詔說張阿難是開國功勛,如今免除張阿難的宦官身份,張阿難不得再入內宮,只能當外官。
最終結果就是張阿難參与了晉陽起兵,進了秦王府,被封汶江侯,食邑七百戶, 當了https://m.hetubook.com•com一輩子內侍省長官,逝世時官至從三品左監門將軍, 陪葬昭陵。
宇文珠又生出新的疑惑:「為何是佛教,不是道教?」
李淵在歷史中是堅定的抑佛抑道人士。雖然他定道教為國教,但對佛道其實是一視同仁,都覺得這群人出家逃稅不是好東西。
李玄霸打量玄奘。玄奘二十七歲才西遊,現在他才十八歲,就已經有了遠行的志向?
李玄霸拿出了這個理由,宇文珠沒法勸了。
李世民得意道:「我現在是皇帝!如果他給我惹麻煩,我就命令他去收拾!哪有皇帝自己解決麻煩?都是皇帝下旨讓大臣去解決麻煩。阿玄是我的臣子,他逃不掉。」
貞觀二年,唐太宗曾說「朕所好者,唯堯、舜、周孔之道」。
但很快,玄武門之變發生。玄武門之變后,監國太子李世民下令,「復浮屠老子法」,施恩天下僧道。
李玄霸無奈抬手,幫宇文珠把點頭點得太用力,都甩歪了的珠釵扶正。
兄公陛下,你快回來!
梁武帝對佛教的濾鏡,就像是後世看過仙俠小說的人對道教的濾鏡。
李世民聳肩:「我有什麼辦法?總不能為了看不著的不肖子孫,寒了看得見的功臣的心。」
李玄霸把宇文珠捂住耳朵的手掰開,強迫宇文珠聽他說話:「不能。他都把我從晉王府挖出來了,還想讓我消停?除非他削了我的官,否則他就別想消停!珠娘,你站在哪邊?」
區別是,後世人被戳破濾鏡后只能暗自磨牙,梁武帝被戳破濾鏡后,就挽起衣袖大刀闊斧把佛教改造成自己想象中超凡脫俗的模樣。
道教誕生之初,就只有兩個追求,站在統治者身邊,或者站在統治者對面。
雖然宇文珠沒問,李玄霸還是說出了自己「我堅信二哥是虔誠佛教徒二哥才不會當虔誠佛教徒」的話,佛教徒張阿難都扶額了。
「這才是驚喜。」李世民對長孫康寧笑道,「每次猜阿玄給我帶來了什麼驚喜,都很好玩。」
張阿難哭笑不得,不再勸說。他看出來,這兄弟二人又在鬥法,他還是不插嘴了。
封建時代的道教領袖是什麼模樣,搜搜最後一任張天師在哪就差不多了解了。
最後,李玄霸終於等到了最後一位幫手的到來。
「宦官專權是因為皇帝能力不夠,無法平衡朝堂,只能依靠親近宦官。只要皇帝能力不夠,宦官、外戚、外臣相互制衡,是他們唯一能保住自己帝位的方法。」李世民翻遍了史書,得出結論,「就算我不給張阿難爵位,將來想要重用宦官的皇帝還是會那樣做。我不能因為後世子孫不爭氣,就寒了現在功臣的心。」
四百八十座。
張阿難想,陛下欺負三郎君,把躲懶的三郎君一個人留在長安當首相,大概已經料到了三郎君會有大動作了吧。不知道陛下能否猜到三郎君如今所做的事?
他和二哥讓父親提前當了太上皇,總不能李淵給後世人留下的印象,只有「試圖搶兒子開國皇帝的壞父親」吧?那多不孝啊。父親還是有點本事,能夠當個能臣和_圖_書的。
張阿難可以說是看著李世民和李玄霸調皮搗蛋長大,又是少數知道李世民和李玄霸保住了楊昭兒子的知情人,對李世民和李玄霸慈祥極了。
李玄霸問了二哥這個問題,二哥氣得差點把李玄霸的頭髮拔了,讓李玄霸閉嘴,他不會這麼做。
玄奘恭敬道:「出家便為方外之人,貧道本不願意接觸權貴。」
李玄霸沉思了一會兒,道:「你一直在洛陽?那我召你來長安,你為何假託巡遊四方,現在才來?」
所以這不更應該讓已經當了太上皇,已經無所畏懼的父親上嗎!
李玄霸笑道:「冒天下之大不韙的事,怎麼能推給別人?我就喜歡這個。」
不過李玄霸這麼一梳理,宇文珠對李玄霸即將要做的事已經明了。
李玄霸無奈:「張翁,你是不是根本沒聽?」
唐太宗離信佛信得民不聊生的梁武帝還差近一百座寺廟,他治下國土也比梁武帝廣闊,還能再接再厲。
宇文珠捂住耳朵:「別說了,我不想聽。你能不能消停點?」
唐朝掌管後宮事務的機構叫內侍省, 由宦官管理。
後來唐玄宗給宦官封將軍, 就是遵循唐太宗的舊例。
李玄霸理解了唐太宗心中的糾結煩悶。
李玄霸道:「不過我也不會獨自去,這天下有的是我的同道人,比如父親。」
唐太宗以軍功起家,治軍嚴明,有功必賞幾乎刻進了他的骨子裡。張阿難是他的下屬,如果立功不得賞,簡直逼死他的治軍強迫症。
他那時正懶散,連圍觀歷史名人的事都提不起勁。
皇帝就要獨斷專權,他一個小小的晉王怎麼能僭越?
既然已經下定決心要把這筆賬討回來, 李玄霸就不消極怠工了。
「晉、晉王殿下?!」玄奘比李玄霸還震驚,趕緊行禮。
李玄霸看著面前唇紅齒白的俊俏小和尚,一時震驚無語。
這就是算無遺策嗎?為什麼要在這個地方「算無遺策」?
皇帝制定了規矩, 然後自己破壞規矩, 是很常有的事。唐太宗也有充分的理由,其餘的宦官只是伺候人的奴婢,自然不得升遷。但張阿難是開國功臣,他不能算作宦官。
宇文珠疑惑:「為何寺廟不能細查?」
但李淵無論僧道,嚴格控制宗教。
李玄霸決定擺爛。
原本歷史中,李淵因玄武門之變中斷對宗教抑制的政策。
李玄霸親自拜訪了未來的幫手,著名滅佛崇道鬥士傅奕。
待李玄霸安撫好宇文珠后,張阿難才道:「三郎君,寺廟可不能細查啊。」
戒肉戒酒戒殺……梁武帝根據自己的想象,把佛教改造了個遍。
提及梁武帝時,唐太宗感慨,「(梁武帝)傾帑藏以給僧祗,殫人力以供塔廟,及乎三淮沸浪,五嶺騰煙,假余息于熊蹯,引殘魂于雀,子孫覆亡而不暇,社稷俄頃而為墟,報施之徵,何其謬也」。
宇文珠感到壓力很大。
唐太宗曾言,任賢不避親,就算是太上皇,也能在貞觀朝發光發熱,才能顯得二哥是個心胸寬廣的明君啊!
長孫康寧給李世民斟酒,以表示她在行動上支持自家郎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