〇二三 貴為宰相

有堅忍不拔精神的吳起,讀書態度可謂非常認真。事實上,他並不喜歡讀書,而是想靠學問出人頭地。
不管其人心術不正或為好色之徒,袛要能夠有所貢獻,就競相爭聘,是當時的風尚。
田文死後,宰相之位置還是沒輪到吳起,而是由魏王之駙馬公叔擔任。
他在魯國軍隊中不斷地晉陞。以他的堅毅精神苦幹,連連晉陞是當然之事。
田文是齊國王族,過去擔任過齊國宰相,由於被齊湣王疏遠,而亡命到魏國來。這個人又名孟嘗君,因門下有三千食客而聞名。
文侯問宰相李克道:
《史記》中有此記載。
被逐出師門的理由是:母親歿故時,他沒有回家鄉。
吳起是執著心極強的人。
「吳起將軍親自為你的兒子吸齷齪的膿水,你應該感謝都來不及,幹嗎這樣痛哭呢?」
做官的人要握有實權,立場才會安穩。一旦權力被剝奪,如同風前燈燭,連生命保障都沒有。吳起不愧是兵法家,很快就察覺此地不宜久留,所以離開魏國。
曾子為孔子晚年之弟子,名叫參,年齡比孔子小四十六歲,據傳為《孝經》作者。
「我已是貴為宰相的人!我已是貴為宰相的人……」
「我們以準備將公主下嫁於他這件事來試探吧!倘若吳起有意永久成為魏人,他會稱謝受命才對。如果並無此意,他會拒絕,不是嗎?」
這一切都以功利為基礎。
吳起在孫臏揚名的馬陵之役四十年前去世。這兩人可說是以交棒姿態出現。
君王病勢一時好轉之事,反而有利於反吳起派系。如此一來,他們有較充裕的時間進行整合,和更進一層之謀議。
離開魏國時的吳起,曾經明白自己的處境危險。
「吳起這個傢伙實在看不順眼——」
受士兵擁戴、善於打仗的吳起,由於功勳卓越,被任命為西河太守。西河是接近秦國邊界,管轄這個重要地域的總督,地位https://www.hetubook.com.com很高。但吳起企圖得到的是宰相之職。
吳起入門下時,孔子當然早已去世。
吳起聽從母親的話,準備好好潛修學問,因而進了曾子之門。
但為師的曾子卻勃然大怒。
——以何人為將軍,最為適宜?
「吳起好像沒有久留魏國的意思。既然如此,他是不該就任要職的。」
後來,齊舉兵攻魯。
袛要一打勝仗,他的地位就會爬升。
王族、望族聯手猛然崛起,著手圍剿吳起。
——抓住士兵的心,使他們願意捨命奮戰。
實際上,這不是純粹為了獲得信任,而是藉以冀求爬升的手段!
「傾家蕩產的結果,沒有得到一官半職,這個人不是很差勁嗎?」
用好聽一點的字眼來形容,應該是「鍥而不捨」的精神吧。頗有壯志的他,人緣卻非常差。
語畢,他猛然咬了自己手臂上的肉。這不是隨隨便便地咬一下。他將渾身力量集中在牙齒上,將肉一咬到底,鮮血涔涔流出。饒是這樣,他還不罷休,更將頭部猛搖幾下——結果,這塊臂肉被他咬下。這等毒誓,實在無比激烈。
「我終於爬到宰相之位了!我終於爬到宰相之位了……」
被聘為魏國將軍的吳起,與秦交戰的結果,攻陷秦國五城而立下大功。
「這要先試探他有沒有這個意思再說。」
楚國立刻重用他,而且給予他夢寐以求的宰相之位!
有人以此稱讚這位兵法家達成復仇願望的苦心。《史記》作者司馬遷則以批判態度說:
「用什麼方法試探呢?」
家產很快就被耗盡。
吳起因此而被激怒。
吳起於是到了魯國。他正式學習兵法,好像是這時候才開始的。比起儒學,自己較適合於研讀兵法——他似乎如此認為。他在兵法私塾的成績始終名列前茅,畢業後如願以償,尋到了仕途,在魯國得到一個和*圖*書職位。
吳起越來越得意忘形。
吳起死後,攻殺吳起的將兵悉數被誅殺。
悼王崩殂——
將先進技術援引到落後地區——其情形猶如對從來沒有服用過藥的人打盤尼西林。
不出人頭地絕不踏入故鄉土地一步!——對母親發過此誓的他,怎能回去呢?
在講究實力的時代,有實力的人是不愁沒有出路的。
向君王遺體射箭,當然是罪該萬死的大不敬罪。這項嚴厲刑罰是吳起生前制定的。
由於當時軍隊衛生條件欠佳,所以常有兵卒身上長疽(一種惡性腫瘡)的情形。治疽最有效的方法是,用嘴將膿吸出。吳起親自為身上長疽的兵卒吸膿。
一心想往上攀爬的吳起,來到楚國後,立刻發現到這一點。
魏王做此決定後,逐漸收回他的實權。
其實,他應該說出這類話,用以警惕自己才對。沒能做到這一點,表示他的兵學造詣尚未到家。
有人做此提議,卻有另外的人表示反對說:
這是講究實力的時代,稍具才華的人就會被競相爭聘。而吳起已是魯、魏兩地名聲響亮的人物,他的才華是有口皆碑的。
反吳起一派將兵追上來後,立刻予以亂箭射殺。被雨點般飛箭射中的吳起,一下子變得如同刺蝟。
而這些箭不袛射中吳起,其中一些亦射在悼王遺體上。
「本身沒什麼本事,卻想用錢買官,這不行的!這已是講究才華的時代啊!」
悼王生病了。
洋洋得意的他,更加毫不容情地裁減許多支領乾薪的王族和望族。
吳起是比孫臏稍早的兵法家。
雖然這已是講究實力的時代,在楚國卻仍以家系或血統為優先考量。要職幾乎全為王族所佔。政府為了養活王族,更設立許多閒職名目,浪費公帑無數。
——我真是一帆風順……
雖然魯比齊小,但國土被侵略時,下總動員令和*圖*書,非全力防守不可。
——越是樂不可支時,越需要謹慎。千萬不可得意忘形。
「他是個既貪心又好色的人。不過,這個人的用兵才華倒是一等一的。」
為了自己的信用問題,不惜將妻子殺掉——天底下居然有這樣的人!
比起中原,楚是後開發地域。文明於「中原」的黃河中游流域開花,而後次第向南延伸。位於長江流域的楚國,在進入戰國時代後,氣氛上依然停留於春秋階段。
田文就任宰相時,吳起就已內心不滿;輪到公叔上台,他更加不愉快,因為他和公叔向來不睦。
公叔在僕人獻策之下進行的策略是,先向魏王稱讚吳起實在能幹,然後就「魏國能否長久留下這般傑出人物」這個問題露出憂戚之色。魏王聽後擔心地問:
公叔對吳起同樣持有敵視態度,所以早就計劃將他放逐。
由於效果顯著,他的自信心越來越強。
這位母親於是拭著眼淚回答:
楚悼王鑑於這些實績,對吳起的信任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事無大小都讓吳起決定。
吳起離開魯國前往魏。當時的魏國國君是文侯。吳起立刻展開謀職工作。
《孝經》作者當然特別重視孝道,曾子立刻將吳起開除了。
宰相吳起做的第一件事情是——以大刀闊斧手段裁減此等閒職。除了直系以外的王族,他都毫不客氣地予以解除,並且以節省之經費培養兵員。
被奪去職位以及俸祿被扣除的王族和貴族,當然對他懷恨在心。
——娶公主為妻是一件要命的事!
他跑到放置悼王遺體的房間,匐伏在遺體上。
任何時代的母親,對自己的孩子都是非常關懷的。
——母親歿故而不歸家服喪,如此不孝之子不可教!
讀書態度這般認真的他,後來卻被曾子開除。
他是衛國人,與孫臏的出生地很近。他家是擁有無數財產的地方豪族。年輕時候,由於一心想要揚名立萬,所以花費不少錢和-圖-書財向諸侯攀搭交情,企圖謀得一官半職,但始終未能如願。
那是因為實權被奪、處於逆境的關係。而他這次卻絲毫未曾察覺自己的處境何等危險。由於諸事順遂,他確實太過得意忘形,以致忘記提高警覺了。
決定採取這個方法後,一天,公叔邀吳起到他的宅邸相敘。
鄉里人莫不以此嘲笑吳起。
有此印象的吳起,數日後聽到魏王問以「願不願意娶公主」時,當場回絕。
「千萬不可學吳起。」這是用來訓誡子弟的最好事例。
吳起跑到放置悼王遺體的房間,伏在遺體上。將兵追上來後,立刻予以亂箭射殺。吳起一下子變得如同刺蝟一般。當然其中一些箭亦射在悼王遺體上。
每次出戰,他都穿著和士卒同樣的軍服,和士卒吃同樣的食物。實際上,他並不是純粹以人道主義作為出發點。
「既然如此,我們起用他為將軍,如何?」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這個效果著實宏大,楚國國力因而日益強盛,除了平定南方諸多野蠻民族,併吞北方鄰接小國陳、蔡外,更能攻打三晉諸侯以及超級強國秦。
事實上,支持吳起的袛有楚悼王一個人。悼王一旦不在,他將會被推落千仞之谷。身為兵法家而看不出這一點——他可以說是受了「得意忘形」之害吧!
這樣的行為當然遭人唾棄。不久之後,他果然被免職。
吳起在公館看到由公叔夫妻串通演出的一齣戲。這是個牝雞司晨的家庭,公叔在高傲的夫人面前被壓得抬不起頭來。
一次,一名年輕士兵的母親聽到吳起為自己的兒子吸取疽膿之事而嚎啕大哭起來。
吳起聽說這件事情,立刻將自己的妻子殺掉。
「那就用這個方法試探吧!」
「娘!」眼睛充滿血絲的吳起,顫抖著嘴唇說,「除非爬到宰相、大臣地位,否則我是絕不會回來的!」
兵法家吳起想出了最後的手段。在四面楚歌之下,他知道自hetubook.com.com己無路可逃,但非對殺害自己的人有所懲戒不可!
「我為什麼不痛哭呢?這個孩子的爹,過去也同樣被吳將軍吸過疽膿。結果,他由於感恩,在一次戰役中抵死奮戰而壯烈成仁了。想到這個孩子日後一定也會為吳將軍效命,我怎麼不傷心痛哭呢?」
諸侯莫不以增強國力為目標,致力於物色有能之士。有才華的人走到哪裡都會有人聘用。
在中國,「孫吳」已成為「兵法」的代名詞。孫指的是孫武和孫臏,吳則指吳起而言。
吳起著實喜形於色。何況在這之前,他曾經在魏受到挫折。對這次的殊遇,他是格外欣喜雀躍的。
他因殺妻而被任命為魯國將軍,並且大破齊軍而立功。
不行,吳起有問題,因為他的老婆是齊國人。
文侯去世,武侯繼位後,被任命為宰相的是田文。
「用什麼方法才能留住他呢?」
犯了殺戮之罪的人,當然不可能再待在鄉里。他準備向東方逃亡時,送他到城門的母親哭著說:
——以刻暴(刻薄殘暴)少恩(缺少人性)亡其軀,悲夫!
魯國為這個問題,開了一次會議。
「聽說有個叫吳起的人,正在積極謀職。他是怎樣一個人呢?」
聽到君王病篤這個消息時,過去被吳起拉下來的王族和望族,莫不虎視眈眈等待機會來到。
——而夷宗(七族滅門)死者七十餘家。
吳起連連說著,他覺得用話說出來,才能確實感覺這是真的。
「你不是沒有才華,而是才華還沒有被磨煉出來。今後多潛心用功吧!」
——起用吳起如何?
連兵法名家孫臏年輕時都上了龐涓的當,因而被處臏刑。智者千慮,必有一失。經驗老到的吳起,竟然中了公叔僕人想出的圈套,最後被迫由魏國出奔。
據說,因嘲笑他而被他殺害的人,達三十餘名之多,他的行徑豈不是形同瘋子嗎?原來,因逞一時氣憤而隨便犯下殺戒的人,在距今兩千五百年前就有了。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