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儒道之爭
四 道之謎

這是有道理的,也是很深刻的。的確,一個社會,如果個個都是好人,人人都有道德,就不需要特別提倡道德。請大家想想,甚麼時候最喜歡嚷嚷要道德?禮壞樂崩的時候。甚麼人最喜歡嚷嚷要道德?裝模作樣的人。李零先生說:「滿嘴仁義道德、禮義廉恥的人,一般都很缺德。」(《人往低處走》)這話我很贊成,也深有體會。至於老子提出這樣一個觀點,也不奇怪,因為符合他的辯證法。按照老子「明道若昧,進道若退」,「上德若谷,大白若辱」的邏輯,最高的道德,一定看起來不是道德,是「不德之德」。
原始氏族社會,確實是曾經有過的。到了戰國時代,可能還有一些記憶或傳說。比如編纂成書於西漢的儒家著作《禮記》,就描述了這個社會。《禮記.禮運》說:那個時候,人們選舉賢良和能幹的人擔任領導(選賢與能),講誠信,愛和平(講信修睦)。所有人都不僅僅只親愛自己的父母(不獨親其親),不僅僅只疼愛自己的孩子(不獨子其子)。所有的老人都能得到贍養(老有所終),所有的壯年都能找到工作(壯有所用),所有的兒童都能得到撫育(幼有所長),鰥夫、寡婦、孤兒、沒有子女的老人、殘疾人,也都能夠得到照顧(皆有所養)。男人有職業(男有分),女人有歸宿(女有歸)。東西隨便放,用不著藏起來(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氣儘量出,卻並不為自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因此,沒有人會去搞陰謀詭計(謀閉而不興),也沒有小偷出沒,強盜橫行(盜竊亂賊而不作),家家戶戶都不關大門(外戶而不閉)。這就叫做「大同之世」(是謂大同)。後來,大同之世結束了。所有人都只親愛自己的父母(各親其親),只疼愛自己的孩子(各子其子),每個人都是為了自己(貨力為己),領導人的職位世襲也成為制度(大人世及以為禮)。人們建起城池來保護財產(城郭溝池以為固),確定禮義來管理社會(禮義以為紀),規範君臣、父子、兄弟、夫婦的關係(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並根據這一整套倫理道德規範,來建立制度(以設制度),劃分領地(以立田裏),豢養爪牙(以賢勇知)。正因為成就功業都是為了自己(以功為己),所以陰謀也有了(謀用是作),戰爭也有了(兵由此起)。這就叫做「小康之世」(是謂小康)。
原始時代,氏族社會。

無為,是老子和莊子的共同觀點。但是,老子和莊子也有區別。比方說,為甚麼無為,或者說,無為要達到甚麼目的,他們的想法就不一樣。正是這一區別,使老子和莊子成為不同的兩個人。我們現在就來比較老莊,然後再去比較儒道。
德的第二個意思是「得」,得到的得。德,有兩個讀音。一是讀如直,意思也是直;二是讀如得,意思https://www•hetubook•com.com也是得。從哪裏得來的呢?路上。德的字形,就是一隻眼睛在看路麼!路,也就是道,合起來叫「道路」,只不過大的叫道(大道),小的叫路(小路)。這就是道。德,則是看路的眼睛,以及眼睛看到的東西。也就是說,德,就是從「道」那裏得到的東西;道,則是能夠讓「德」有所得的東西。老子從「道」那裏得到的東西(德)是甚麼呢?無為。由此推論,道,也是無為。所謂「回到道」,就是回到「無為」。
這就是道家之道:無。或者說,無為。這是道家思想的核心範疇,也是道家之所以叫做道家的原因。因此,如果說,一個「兼」字,區別開儒家和墨家(儒家講仁愛,墨家講兼愛);那麼,一個「無」字,就區別開儒家和道家(儒家講有為,道家講無為)。至於他們的是非得失,我們第六節再講。
   上義  行動有為,思想也有為
   上禮  自己思想、行動都有為,還強迫別人有為
下德 上仁  行動有為,思想無為
上德     思想和行動都無為
更有意思的是,在「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的後面,緊接著還有一句「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就是說,一旦從講仁、講義墮落到講禮,就不可救藥了。為甚麼呢?因為仁、義、禮雖然都是「下德」,但仁是下德之上,義是下德之中,禮卻是下德之下,是「下下德」。事情到了「下下德」的分上,那道德的含量也就微乎其微。事實也是如此。戰國後期,舊道德的崩潰已不可收拾,無法挽救。整個社會,差不多都是道德淪喪,信義全無。比如楚國,原本是與齊國聯合,共同抗秦的。然而,公元前三一三年,也就是荀子誕生的那一年,楚懷王卻背信棄義,單方面撕毀合同,聯秦反齊,原因是秦相張儀許諾他六百里土地。可是,等到楚國當真與齊國斷交,張儀卻耍賴說只答應了六里地,沒甚麼六百里。楚懷王怒不可遏,發兵攻秦,結果在第二年被秦軍打得落花流水。韓國和魏國聽說,也發兵襲擊楚國,懷王這才收兵。懷王是見利忘義,張儀是坑蒙拐騙,韓魏則是趁火打劫,都沒有道德和道義可言。這個時候,再來講仁義禮樂,就滑稽可笑了。於是荀子的學生韓非便不再講禮。講甚麼?講法。這可以叫「失禮而後法」。荀子的禮與韓非的法有甚麼區別?區別就在荀子的禮還要講道德,韓非的法卻一句道德都不講,只講利害,只講功利,只講算計,只講權謀。具體情況,我們將在下一章告訴大家。
要弄清楚甚麼是「道」,先得說清楚甚麼是「德」。因為道與德是相對的。沒有德,也就無所謂道。德m.hetubook.com.com,甲骨文的字形,是一隻眼睛在看路。看路,當然是直直地看過去。所以,德有「直」的意思,也讀如直。它也可以寫作雙人旁加直,即路走得正;或者上面一個直字,下面一個心字,即內心正直。還有一種寫法,是上直下心再加雙人旁。無論哪種寫法,都從直得聲。孔子說「以直報怨,以德報德」(《論語.憲問》),就因為德與直有關係,可以玩這個文字遊戲(請參看李零《喪家狗》)。
道家反對儒家的仁義,原因也很多。比方說,虛偽。至少莊子或者莊子學派是這麼認為的。在他們看來,當時的社會和儒家的道德,都極其虛偽。這種虛偽讓莊子或者莊子的追隨者總是忍不住要諷刺他們。《莊子.外物》說,有兩個儒家之徒去盜墓。地面上望風的大儒問:天快亮了,怎麼樣了?但他不這麼說,他要吟詩:「東方作矣,事之何若?」小儒在下面回話:還沒解開衣服呢!這死人嘴裏有一顆珠子。但他也不這麼說,也要吟詩:「未解裙襦,口中有珠。」接著,那小儒便一邊吟詩,一邊盜墓。小儒唱:「青青之麥,生於陵陂。生不布施,死何含珠為!」陂,音杯,山坡的意思。這詩翻譯過來就是:綠油油的麥子呀,長在山坡;活著的時候不捐善款呀,死了還含顆珠子幹甚麼?偷人家的東西,還要講大道理,這「道理」還要用詩來講,酸不酸呀,虛偽不虛偽呀,是不是「偽君子」呀!
準確地說,老子和莊子主張「不德」,也不是不要道德。老子說得很清楚,如果「絕仁棄義」則「民復孝慈」(《老子.第十九章》),可見道德還是要的,只是不要儒家的那一套,即仁義禮樂,或者說仁義道德。
顯然,在老子這裏,德、仁、義、禮,是由高到低、從好到壞的四個層次。德最好,仁次之,義再次,禮最壞。老子說,禮,是「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就是忠信的淡化,禍亂的開端。社會一旦必須講禮,那就勢必天下大亂。禮樂制度,豈能不批判?
那麼,這個最壞的「禮」,又是怎麼回事?老子認為,是道德淪喪的結果。而且歸根結柢,是最高道德淪喪的結果。最高道德是甚麼?是徹底無為的「不德之德」,也就是「上德之德」。可惜,它後來沒有了。失去了德,就只好講仁,這就叫「失德而後仁」。後來,仁也沒有了。失去了仁,就只好講義,這就叫「失仁而後義」。再後來,義也沒有了。失去了義,就只好講禮,這就叫「失義而後禮」。到了講「禮」的時候,就很糟糕,就不可收拾了。這可真是早知今日,何必當初!當初不丟掉「德」,多好!
那麼,這是甚麼時代,又是甚麼社會呢?
不過這樣一來,也就有了兩個問題。第一,禮,為甚麼就這麼壞呢?第二,如此之壞的禮,又是怎麼冒出來的呢?
這就要弄清楚來龍去脈。前面說過,老子的「德」,是從「道」那裏來https://www.hetubook.com.com的。那麼,老子的「道」,又是從哪裏來的?有人說是想像出來的,我不太同意。一個人,怎麼可能憑空想出一個「道」來,還說得頭頭是道呢?陳鼓應先生說,老子的「道」,其實是「他在經驗世界中所體悟的道理」(《老子哲學系統的形成》),這個我同意。比如「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就可以在經驗世界得到證明。怎麼證明?西周初年,周公講德;春秋晚期,孔子講仁;戰國中期,孟子講義;戰國晚期,荀子講禮。這不正好就是一個由德而仁、由仁而義、由義而禮的過程嗎?所以有人據此認為,《老子》一書是戰國末年的作品,要不然怎麼講得這麼準?豈不真成了神?這就暫不討論了。反正,歷史上既然真實地存在著德的時代,仁的時代,義的時代,禮的時代,那麼,道的時代,也應該是曾經有過的。這個時代,以及這個時代的社會,就是老子「道」的來源。
第三十八章一開始就說:「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甚麼意思呢?意思很清楚:最高的道德,就是用不著道德(上德不德)。正因為用不著,反倒有(是以有德)。下等的道德,是生怕失去道德(下德不失德)。正因為怕失去,反倒沒有(是以無德)。也就是說,你越怕沒有,就越是沒有。你不怕沒有,反倒不會沒有。那麼,大家又為甚麼生怕沒有呢?因為它已經沒有了。沒有了又怎麼辦?找回來。怎麼找?一靠仁,二靠義,三靠禮樂。顯然,仁義禮樂,都是道德墮落以後才冒出來的東西。這樣的東西,能是好東西嗎?不能。這就好比一個人,被毀了容。你再做手術,做得再漂亮,也無法恢復真容了。
由此可見,在老子看來,無為才有德,有為必失德。越是有為,就越是失德。禮最有為,所以最失德,也最壞。
實際上老子也是這麼說的。在甚麼地方?第三十八章。這是《老子》的〈德經〉第一章,也是馬王堆出土的帛書《老子》第一章,極其重要。在我看來,它就是道家的「批儒總宣言」。在這一章,老子把為甚麼不要仁義禮樂的道理講透了。所以,我們要重點分析這一章,看看老子究竟怎麼說(下引不註者均見此章)。
第一個問題,只要列出表來,便一看就明白了:
莊子反對仁義的又一個原因,是認為這些玩意違背人性。《莊子.駢拇》就說,仁義大概不是人的本性(意仁義其非人情乎)!否則,那些仁者為甚麼總是很憂鬱,總是那麼多愁善感呢(彼仁人何其多憂也)?在道家看來,人的本性是天然的,也是自然的。既然是天然、自然的,就用不著刻意,也不能夠刻意。野鴨的腿再短,也不能拉長;仙鶴的腿再長,也不能截短。是圓的就不用規,是方的就不用矩,儒家為甚麼總要弄個圓規和方矩(仁義禮樂)來整人呢?有人說,儒家的仁義也很自然。比方說,父子相和_圖_書親,難道不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嗎?對此,莊子的回答是:這就和禽獸沒有區別了。《莊子.天運》說,有一次,宋國的太宰向莊子問仁。莊子說,這是虎狼的道德(虎狼,仁也)。太宰說,這話怎麼講?莊子說,虎狼也是父子相親的,怎麼就不是仁?顯然,如果認為仁義是道德,那麼,人與虎狼沒有區別。如果認為人與虎狼有區別,那麼,仁義不是道德。
先說道家為甚麼主張「不德」。
莊子(也可能是莊子後學)甚至還編了一個故事來批判儒家的仁義。《莊子.天道》說,孔子編寫了很多書,希望周王室的圖書館能夠收藏。子路就出主意說,老聃不是周王室圖書館退休的館長嗎?何不找他試一試?孔子覺得有道理,就去找老聃。老聃卻不同意。於是孔子便開始嘮嘮叨叨地講自己的著作。老聃說,這樣講,太慢了,請講要點!孔子就說「要在仁義」。老聃說,請問,你說的這個「仁義」,它符合人的本性嗎?孔子說,當然!一個君子,如果不仁,就站不住腳(不仁則不成);不義,就活不下去(不義則不生)。仁義,當然是真正的人性(仁義,真人之性也),這又有甚麼可懷疑的嗎(又將奚為矣)?老聃又說,請問,甚麼叫「仁義」?孔子說,懷著一顆愛心,願萬物安樂;愛天下所有的人,沒有任何私心雜念(中心物愷,兼愛無私),這就是仁義。老聃說,噫呀!你們這是存心要搞亂人性啊(夫子亂人之性也)!太自私了!為甚麼這樣說?因為在老聃(其實是莊子)看來,天地、萬物、人,都有自己的天性。按照各自的天性去生存,去生活,就很好,就是幸福,甚至就是最高境界(放德而行,循道而趨,已至矣),犯不著人為地再去制定甚麼規則。人為地、強制性地去規定,去規範,反倒亂了真性情。儒家這樣做,無非是自以為是,妄想充當救世主。因此,講仁義,不但是「亂性」,而且是「自私」(無私焉,乃私也)。
這裏說的老聃,是否就是老子,或者說,是否就是寫《老子》的老子?不好說。但老子反對仁義,則可以肯定。老子為甚麼反對仁義呢?因為在他看來,仁義是道德墮落的結果。老子說:「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老子.第十八章》)。也就是說,只有當社會出了問題,比方說,六親不認了,天下大亂了,才會有孝子賢孫、忠臣良將之類的人物出來,人們也才需要他們來做榜樣、做典型,以便矯正時弊。相反,如果大家都是孝子,還有孝子嗎?如果大家都是忠臣,還有忠臣嗎?如果天下太平,「其政悶悶」而「其民淳淳」,還需要仁義道德嗎?顯然,社會需要孝子,是因為沒有了孝;需要忠臣,是因為沒有了忠;需要道德,是因為沒有了道德。

這就有了第三個問題:德,又是怎麼丟掉的呢?老子的說法,是因為失去了「道」hetubook•com•com。失去了道,就只好講德。這就叫「失道而後德」。後面的事情,就是不可遏制地滑坡: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最後是禮壞樂崩,天下大亂。看來,說到底,根本的原因,還是「失道」。因此,解救道德淪喪的唯一辦法,就是回到「道」。
西周封建,道沒有了;春秋晚期,德沒有了;戰國中期,仁沒有了;戰國晚期,義沒有了;戰國末年,禮也沒有了。這可真是「王小二過年,一年不如一年」。或如九斤老太所說,一代不如一代。照這樣發展下去,只怕最後是連人都沒有了。這當然不行,必須急剎車。急剎車以後怎麼辦?老子主張開倒車,退回到遠古時代和氏族社會。因為只有原始氏族社會才是「無」:無階級,無矛盾,無鬥爭,無智慧,無道德,無政府。
這一點,老子自己說得也很清楚,比如《老子.三十七章》就說「道常無為」。而且,道不僅無為,甚至根本就是「無」:無名,無欲,無聲,無形。這些都沒有問題。問題是:回到無為,就是回到哪裏去?無為的社會,又是甚麼社會?
所以,最好的仁義禮樂,也只能算是「下德」,不是「上德」。上德與下德有甚麼區別?上德的特點,是「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的特點,是「為之而有以為」。甚麼叫為?就是人為,也就是做。甚麼叫以為?就是心裏想做,而且刻意去做。所以,上德,就是徹底的無為,不做,也不想做。下德呢?或者做,或者想做,或者既想又做,還刻意去做。因此,下德也分三個層次:仁、義、禮。仁、義、禮,也分上下等。上等的仁,是「為之而無以為」,即行動有為,思想無為。上等的義,是「為之而有以為」,即行動有為,思想也有為。上等的禮,則是「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甚麼意思呢?應,就是回應、呼應、跟著做、照著辦。攘臂,就是卷袖子、伸胳膊。扔之,就是拉扯。所謂「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就是不但行動有為,思想也有為,並刻意為之;而且,如果別人不回應,不呼應,不跟著做,不照著辦,還要捲起袖子伸出胳膊生拉硬拽,強迫別人做。這還是「上禮」!如果是「下禮」,就不知糟糕到甚麼程度了!
那麼,甚麼是「道」?
這樣一說,就很清楚。《禮記》所謂「大同」,就是道家「道的時代」。因為這個時代的前提,是「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禮記》所謂「小康」,就是道家「德的時代」。因為這個時代的前提,是「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大道既隱,就是「失道」。失道而後德,所以有周公的「以德治國」。到春秋時期,禮壞樂崩了,這就是「失德」。失德而後仁,所以孔子講仁。到戰國中期,孔子這一套也不行,這就是「失仁」。失仁而後義,所以孟子講義。到戰國後期,孟子這一套也沒人聽,這就是「失義」。失義而後禮,所以荀子講禮。請大家想想,這樣說,是不是都講通了?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