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奧斯汀的生平

她似乎是極平凡的女孩,從她寫給姊姊嘉珊多拉的書信(現已印行為一本書簡集),可以看出她所關心的事情是日常生活中瑣碎的片斷,例如購物、服裝、派對等細節,或是關於周遭人們的消息等。說到派對,她很喜歡跳舞,最喜歡的音樂是小舞步。華爾滋則正如『愛瑪』中也曾提到的,從歐洲大陸傳來,正從當時開始流行。從她的小說中還可發現,在別人也許會忽略的小事情,她卻能銳利的洞察,尤其她對人性的描述更有令人嘆為觀止的造詣。一位著名作家曾用「寫實大師」來讚美她。
對她而言,在橋頓的家中,和母親與姊姊過著簡樸的生活,或拜訪兄弟們的家,或接待他們來訪,是莫大的樂趣。尤其是她與姪子、姪女們的感情,不僅是一位好姑姑,同時也是亦師亦友的心靈指導者,使她感到生活得很有意義。他們後來不斷回憶起她的美好生活,她的姪子傑姆斯.愛得沃德還曾經寫過很傑出的回憶錄。
在介紹巴斯以後的她的生活之前,需要再次回顧她的青春期,也就是這對姊妹的「羅曼史」。首先是嘉珊多拉在一七九五年,當她二十二歲時,在好友家裡認識了托瑪士.法魯牧師,並得到他的青睞而訂婚,但他因擔任從軍牧師到西印度去,二年後在該地去世。此後,嘉珊多拉終身未嫁而與母親及妹妹一起生活。據說,『傲慢與偏見』中的珍茵.班納特就是描寫她,而事實上,她正是那樣善良的人。
這對夫婦育有子女多人,長子傑姆斯長大後克紹箕裘,也在斯蒂文頓任牧師職。關於次子喬治的生平則所知甚少,另一說法似乎是被送去當養子。三子愛得沃德具有明朗的個性,被一位富有的親戚家收為養子,後來——尤其是在父親去世後——幫了全家人許多忙。四子亨利.托瑪斯一生備嘗坎坷。大學畢業後加入國民軍,後來又進入銀行界,失敗後轉任牧師。他與較其年長的表姊伊萊莎結褵,她是法國貴族(死於斷頭台)的遺孀。珍.奧斯汀受其影響,不但增廣見間,開拓視野,同時也得以接近法國文學。
一八〇五年父親去世後,母親和姊妹就決定告別在巴斯的生活,接受海軍軍人兄弟——法蘭斯及查爾斯.約翰的邀請,暫居海港索山普頓,這段期間,偶然拜訪故鄉斯蒂文頓,或到肯特州哥德瑪夏姆訪問富有的哥哥愛得沃和*圖*書德話話家常。直到一八〇九年得到愛得沃德的幫助,在清靜的鄉村橋頓和母親、姊姊一起安居(這個房間現仍保存)。這裡離故鄉斯蒂文頓很近,他們的心靈獲得安寧。
珍從未有過特別強烈的戀愛,像她如此富有魅力的女性,當然應該吸引很多異性的心,而結果卻不曾發生那種事情,也許是沒有遇見真正令她動心的男性,或者是她的聰明才智反而成為她的障礙,又或如對方突然死亡等的意外事故,總之,這些只有留待後人去猜測了。
據聞,珍.奧斯汀本身也有兩、一二件羅曼史發生在姊姊訂婚的時期,也就是她自己二十歲左右。近鄰教區的牧師魯夫羅的外甥多瑪士.魯夫羅曾對她表示愛慕之情,她也多少有些動心,這種情形可從她寫給姊姊的信中看到,但這段羅曼史並無結果,他後來到愛爾蘭去並在那兒結婚,其後並成為一名審判長。她似乎有幾年的時間珍藏這段回憶,但似乎並未在她的心靈深處留下太深的痕跡。

寫作與聲望

珍.奧斯汀(Jane Austen,1775~1817)於一七七五年十二月十六日出生於英格蘭南部漢普夏的一個叫斯蒂文頓的村莊,奧斯汀家早年因經營毛織品生意而致成為世家,祖父是外科醫生,父親於牛津大學畢業後,從事神職,成為斯蒂文頓的一位牧師,後來並擔任大學評議員;母親也系出名門。
然後,長女嘉珊多拉.伊麗莎白誕生,她和小二歲的妹妹珍互為心靈支柱相依為命。今天,關於珍.奧斯汀的許多重要文獻,就是她寫給嘉珊多拉的信件。

文學素養與表現力

人品

珍.奧斯汀是一七七五年降生到這個世界,從世界大事年表去看,這一年爆發了美國的獨立戰爭。她十四歲那年,狄更斯在『雙城記』序章所稱的天動地變的法國大革命時代響起了恍目驚心的號角,整個歐洲陷入愁雲慘霧、風聲鶴唳的時局裡。這些動盪、恐怖、人心情惴惴不安的烏雲,並沒有飄入珍.奧斯汀的六部長篇小說之中。她以善感的心靈,敏銳精確的感受力,通過格局不大,簡單生動的剪接和過場,為我們留下一幕一幕生動的繪卷。她不處理自己不熟悉或無以控制的場景,這個選擇毋寧是作者聰穎過和*圖*書人之處,也是她的小說煥發渾然天成,洋溢人性光輝的主要原因。
又如,一八〇二年,當學和嘉珊多拉從巴斯回到故鄉斯蒂文頓探望哥哥時,鄰居有位名叫赫里斯.維薩的男孩突然向珍求婚,而她在答應了之後的第二天清晨又去回絕了。——雖然這是「斯蒂文頓」時代結束後的事情,但也附帶在此一提。

創作能力的發揮

在斯蒂文頓的寧靜生活一直持續到一八〇一年她二十六歲的時候。在英格蘭鄉間,那是極普通的中產階級的生活,由於是牧師家族,雖不是非常富有,但也算是很寬裕而平靜的生活了。生活中的主要事情,就是和同等紳士階層的人們交際了。
在這種安寧的氣氛中,珍.奧斯汀不久即開始專心寫作,另一方面由於朋友們的盡力,能夠很順利的出版其作品,這是進入作家珍.奧斯汀的時期。
此外,在一八〇一年的秋天遷居到巴斯之前,與父母和姊姊到迪朋夏海岸遊玩,學在那裡也有過羅曼史。但是這次卻因為這位青年突然去世而告結束。她的近親們都認為這件事在她的心靈上留下傷痕,但卸連那名青年的姓名也未曾留傳下來。
她的作品,除了少女時代的練習作以及未完成的殘稿外,以六個長篇為代表,而以上所提的三篇,亦即作品的半數,是在斯蒂文頓時期,也就是她的青春年華裡完成,其餘三篇,是在以後的十年間陸陸續續完成的創作。
雖然獲得了聲望,但她並不因此而陶醉,從她的性格和生活態度而言,那是必然的。社會大眾的評價,對她而言,還不如親友們的理解和讚美來得有意義。當她偶爾因出版的事務而抵達倫敦,那種忙碌的氣氛——但以現在的眼光而言則是相當閒散——對她來說是無法忍受的,同時文藝圈的交際活動也非她所長。
最令人感到驚訝的,是她的表現力很早就開花了。十四歲時就寫書信體的短篇小說『愛情與友情』,本世紀的名女作家維琴妮亞.吳爾夫說:她可能在學校時代,即興式的寫故事唸給同學聽。果真如此,那將是十歲以前的事了。除此之外,她在十歲以後的家居生活中,也以哥哥姊姊們為對象玩這種遊戲,同時,大夥兒還模仿戲劇的演出。我們為她這種表現力的早期開花感到無限訝異的同時,對她那種如泉水般源源不斷湧現的文采,也和_圖_書可從她許多後來成為代表作的作品中感受到。那些作品彷彿不是刻意經營出來的,而是純粹自然的流露,而事實上她就是在家居生活或家事之中,不經意間閃現,而全然憑興趣撰寫而成的。
她的小說己由『傲慢與偏見』的暢銷證明受到許多讀者的喜愛。在『愛瑪』問世時,她已具備頗高的知名度。雖然仍舊以「『傲慢與偏見』的作家」之匿名出版,但明眼人一見便知是她的作品。當時哥哥亨利患病,而他的醫生恰巧是攝政的御醫,他告訴她攝政也是她的書迷,因此珍.奧斯汀與攝政的書記見面,在『愛瑪』出書時就附上獻給攝政的序文。不過她對攝政的放蕩生活則是抱著批判的態度。無論如何,這件事正足以說明她當時的聲望之高。關於『愛瑪』,就連當時的偉大作家司各特也非常注意。在法國,出版『愛瑪』的那一年,就出版『理智與情感』的翻譯本。而其他作品的譯本,可以參照年譜。
她作品中的另一鮮明特質,在『愛瑪』中也隨處可見的諸如:用糖衣包裹的苦昧、用棉花包藏的針、用笑容包裝的諷刺,以及很有禮貌的揶揄,還有看來像攻擊別人的自嘲。拋開這些就無法真正品嚐到珍.奧斯汀文學。當然,她並非故作潑辣狀,而是很忠實地描繪人性的各種不同的層面。

身世與家族

她在往後漫長的家居生活中,日漸培養成豐富的文學素養,不僅熟悉莎士比亞、米爾頓、頓普等古典作品,同時也喜愛當代的大作家司各特及拜倫的作品。尤其對十八世紀的約翰生博士的道德觀特別產生共鳴。提起十八世紀,她對這個時代的小說閱讀數量最豐,有李查德森、費爾丁、高德斯密、史丹、法尼.巴尼、拉德庫里夫人等。其中,她對於感傷性的、詭異趣味的作品——年輕時也許愛讀——但後來則轉而持批判性甚至否定性的態度,這從她自己的小說風格中也可明顯看出。同時,誠如前面提過,她愛看法國、德國文學作品,據說在十歲以前,就已看過歌德的『少年維特的煩惱』。
從一八〇一年到父親去世的五年間,居住在溫泉聖地巴斯的西多尼平房,和*圖*書他們在此地的生活相當優渥,據說有一名男僕和兩名女僕。在這五年間,她經常到各地拜訪親友,此外也到各處海岸遊覽,可以說生活得相當愜意。但是著名的溫泉聖地巴斯對她而言似乎太吵雜了,這種情形以及經常的旅行,使她無法靜下來寫作。
在英國文學史上,珍.奧斯汀是一顆璀璨的明珠,即使放在與她同時代稍晚的「天才之家」勃朗特姊妹之側,也無法掩抑其光芒。這位一生未婚,只受過短短幾年小學教育的才女,留下六部結構完整,對話流暢,過場生動,刻劃當時英國鄉村風習民情、社交、男女戀情的長篇小說。儘管時序推移,她的小說到現在仍然在世界各地擁有無數的讀者,她在俗世上只活了四十二年,她短暫而光輝的文學生涯,常使我們想起莫泊桑、契訶夫、愛倫坡、普希金、芥川龍之介、歐亨利……這些稟賦特厚的才子。他(她)們彷彿都能預感自己有限的生命,以他們不可思議的創作力,投入這種死神為他們佈設的網罟之中。他們留下的作品,正是自我生命的一種燃燒,他們依附光芒的本身就帶有這種大宿命的悲劇意味。古人有云:「有才不在年高,無才空寒百載」,洵非虛語!
首先就出版方面而言,已完成的『傲慢與偏見』在一七九七年由父親送到出版社,受到拒絕後一直擱著,而『諾桑卡修道院』雖然很早完成,但直到一八〇二年才有某出版社購買,但卻沒有出版。同樣早期完成的『理智與情感』以自費出版的方式,於一八一一年由耶佳頓出版社出版,由於這部作品受到相當的好評,她也因而獲一百四十英鎊的收入。由於獲得這種鼓勵,她就把過去唸給家人及朋友聽頗受好評的『傲慢與偏見』重新改寫後,也送到耶佳頓出版社,獲得一百一十英鎊,並在一八三二年一月出版,當然獲得成功,在同年內就再版。不過是以匿名(By A Lady)出版。這是因為她很內向,而當時的社會也要求女性具有此種性格。——順便一提的『諾桑卡修道院』雖然也並不差,但卻一直等到她建立聲望之後,甚至是她死後數月才出版。
然後,是五子法蘭斯.威廉出世。他後來加入海軍,並升為提督,榮獲勳爵。之後是比長兄傑姆斯晚十年——一七七五年,珍.奧斯汀誕生了。最後是么弟查爾斯.約翰來到人間,他後來也加hetubook•com.com入海軍,雖然不如哥哥法蘭斯有名,但也晉身提督之列,或許是適逢當時英國海軍特別鼎盛之故。——而這些孩子們的誕生地斯蒂文頓牧師館,據說約在一百年前被拆除了。
此外,也曾於一七九八年間,透過魯夫羅家人的介紹而認識了劍橋大學的研究員布拉克爾,多少產生些戀情,但這段交往還是淡淡地結束了。
提到她少女時代的容貌是既平凡且害羞,甚至有些兒裝模作樣,這是她的閨中好友們的傳說。可是,這正是她不同於姊姊的特色。在她的臉上時常流露出智慧的光彩,緊抓住人們的心。她的頭髮是褐色,有著淡褐色的明亮雙眸,形狀優美的鼻子和嘴角,以及豐|滿而紅潤的臉頰,身材頗高,舉止和善,就這樣逐漸成長為一位優雅而美麗的女性。隨著她才能的發揮、作品受到讚賞,更憑添了她的魅力,品格也愈來愈高了。
一八〇一年,她二十六歲時離開了斯蒂文頓,原因是七十高齡的父親健康情況不佳,而把此地的牧師職務傳給長子傑姆斯(牛津大學畢業),退休到溫泉聖地巴斯靜養,母親與嘉珊多拉及珍隨同前往。
在這種生活中,她的創作能力迅速地發展,一七九五年,當她二十歲時,開始動筆寫『愛麗諾與瑪莉安』(兩年後,改為『理智與情感』——後來成為代表作之一)。一七九六年開始寫『第一印象』,但不久後就改名『傲慢與偏見』,卻在十幾年後才出版。然後從一七九七年到次年間寫『諾桑卡修道院』。
父親無意讓女孩們受高等教育,這是當時的一股趨勢,而珍和嘉珊多拉一起被送到朋友庫羅莉夫人創辦的小學,當時珍是七歲,這位教育家的遺孀收容幾名女孩子,開始時是在牛津,其後不久改在索山普頓從事教育工作。據說,姊妹倆在索山普頓時曾罹患熱病,學幾乎病入膏肓。後來在勒丁的亞貝學校度過一段時間,但九歲時退學。以上就是她的「學校」正規教育。
在創作方面,她也勇於嘗試,從一八一一年開始寫作『曼斯菲爾德莊園』,以兩年的時間完成,於一八一四年出版。同時,這一年初開始創作『愛瑪』,其後於次年,即一八一五年由大出版商約翰.馬雷出版社出版。在一八一五開始寫『勸服』,而於第二年完成。但因這個作品較短,同時故事也樸實的緣故,直到一八一八年,才和『諾桑卡修道院』合併成一書出版。
下一頁